閆海龍 陳艷雙
摘 要: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完善優化時,為充分發揮出業績評價體系運行效能,可合理應用設置非財務評價指標,真實客觀反映出企業實際經營管理現狀。本文就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設置非財務指標的價值進行分析。
關鍵詞:企業業績評價體系? 非財務指標? 設置意義? 應用探討
企業業績評價體系得出的報告,將直接影響到企業下一步業務開展重心。而側重財務業績評價的工作報告,未能真實客觀反映出企業經營現狀,導致企業戰略決策出現偏差,直接影響到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此合理引入非財務指標,實現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的業績評價結合,保證企業業績評價體系運行可靠性與科學性。
一、設置意義
(一)適時性
企業以往的業績評價體系,主要以財務報表為基礎,分析企業歷史財務數據信息,對企業業績進行評價。該種企業業績評價工作具有一定滯后性,無法第一時間反饋出企業實際經營現狀,會導致企業丟失市場競爭先機。為有效提升企業業績評價體系運行效能,合理引入非財務指標,以促進企業信息化管理建設,可基于歷史數據分析進行預測。在非財務指標評價下,企業可對項目實現實時追蹤,提升業務開展質量與效果。
(二)直接性
以往企業開展財務業績評價時,主要是對各個部門反饋信息進行匯總處理,為企業領導提供直觀數據資料,但企業領導無法獲取第一手業績評價資料。因此對業績評價體系優化,設置非財務指標評價機制。相關人員可對實際業績開展評價,并直接將其信息上傳給對應領導,提高企業整體工作開展效率。
二、 BSC
BSC是平衡積分卡簡稱,廣泛應用于企業業績評價工作中,適用領域為企業相關行政人員與管理人員。該業績評價模式屬于企業戰略性管理,在實際應用中具有諸多優勢。
如在該模式中設置非財務指標,以評價企業的具體經營業績情況,全面客觀反饋出企業真實經營現狀;該模式運行有助于企業進行主動改革創新,挖掘企業內部潛能;在BSC評價下,可將企業戰略目標轉化為實際量化的評價指標,實現戰略與管理相一致;該評價考核模式運用時,可構建完善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提高體系運行可靠性與可行性;在BSC評價下,可對企業業績實行動態化考核評價。
在BSC業績考評運行下,對企業管理者提出建議,從財務績效、學習成長、內部業務、客戶評價等領域進行入手,將其工作細化量化制定相應標準考評內容。該機制的運行可促進企業內部優化,不斷提升客戶滿意度,提升企業學習成長效率。
三、KPI
KPI是企業戰略規劃落實的重要考核環節,通過對關鍵業務開展績效考核,可逐步落實企業戰略發展規劃。在該機制運行下可促進企業各部門行動一致,有效增強了企業整體管理效果與風險預警機制,提升企業內部管理者的管理效能,釋放出企業內部資源潛在優勢。在KPI業績考評體系運行下,可增強企業整體經營穩定性與安全性,凝聚企業內部員工,推動企業文化建設。
四、探討
企業業績評價體系設置非財務指標時,為充分發揮出非財務指標評價優勢,可嘗試將BSC機制與KPI模式進行結合,為企業構建新的業績評價體系。為此,相關設計人員可依據BSC模式的評價核心要素,尋找兩者融合突破點。將財務績效、內部業務、客戶評價、學習成長等要素,作為KPI評價的主控因素,為深化兩者評價機制融合,可對主控因素進行細化,設定下一級的關鍵考核評價指標,確保業績考核評價指標真實有效反饋出企業實際業務情況。根據上述闡述,將BSC機制與KPI模式進行融合后,制作相關業績考核評價機制,具體指標管理信息如下表一所示。
企業引入非財務指標評價機制時,應當編制相關評價標準,若沒有統一評價標準,非財務指標評價工作則無法發揮相應價值。而在非財務指標評價標準設定時,應當遵循下表1中相關原則,以確保非財務指標評價發揮應有工作價值。
五、結束語
在企業戰略規劃發展過程中,業績考核評價體系起到重要作用,傳統財務績效考核評價模式弊端突出,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企業發展需求。為此必須對其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創新,在業績評價體系構建時,設置非財務指標評價機制,促進評價體系完善優化,不斷彌補其管理評價不足。通過非財務與財務指標機制融合、KPI與BSC機制結合、非財務指標評價標準制定等工作開展,充分發揮出非財務指標評價機制優勢,提升企業市場綜合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王鶯.對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設置非財務指標的思考[J].新經濟,2016(27):86.
[2]甘曉建.經營業績評價中非財務指標設置及問題討論[J].管理觀察,2019(1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