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部分高中生和家長已經開始關注職業規劃,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家長將目光局限在大學的水平上,將名校視作學生成才的唯一出路。導致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自我認知,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作指引,即使步入名校也無法找準自己的定位,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需要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及家長的職業規劃意識,從多方收集信息并進行整理,在校本課程中為學生展現社會上的各種職業及其區別,讓學生建立對于未來發展的全面認知。
【關鍵詞】普通高中 ? 校本課程開發 ? 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3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8-032-01
近年來,教育制度持續改革,也為高考制度和高等教育的結構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需要將高中教育進行優化,不斷轉化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對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通過職業規劃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傳統應試教育的缺陷,因此,需要在高中校本課程中積極引入職業規劃的概念,以強化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讓高中畢業生可以確立良好的職業發展方向,有效降低就業壓力。
一、開展職業規劃本課程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培養時代所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當前階段,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各類新興產業層出不窮,為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選擇。人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鐵飯碗工作,而是更加向往職業轉變的多面性,在市場需求中表現出強不穩定性。因此,需要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適應能力和職業意識,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以應對逐漸嚴峻的就業形勢。在高中教育中不僅要關注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還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讓學生建立對于自己的清晰認知,明確職業、社會及現實的人才需求方向,培養出時代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二)對高中生的身心發展進行補充
高中生面臨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就是高考選課的問題,同時還需要在填報高考志愿意向時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如果高中生缺乏明確的自我認知,就會導致他們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方向充滿了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開展自己的人生,因缺乏科學性、盲目擇業而導致就業困難。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外界的信息,對未來充滿了向往,他們往往具有一定的決策能力和判斷力,但是卻缺乏對于社會的深刻認知,不能建立對于自身所選職業的深刻了解,導致學生對于未來存在過高的期望值,嚴重脫離實際,造成學生在擇業時功利心過重。因此,要提高對于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重視,讓學生建立對于自身的深刻認知,通過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規劃,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切實提升,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
二、課程的開發及評價
(一)校本課程開發
第一,鼓勵教師自愿報名,針對主動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教師開展培訓。具體培訓內容不止包含職業規劃相關的理論知識,還應包括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知識及技能,讓教師可以更好地進行課程綱要的撰寫,在課程實踐中完善自身的教學能力,提升自己的課程開發能力。第二,需要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針對教師申報的課程綱要展開整體評價,并擔負起組織教師工作的職責,要求教師以學科背景、教學意向和科研水平為根據進行課程綱要的記錄,在經過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審核通過,確定教師的開課條件符合標準后方可開始授課,此外,還應保證教師所在學校具有充足的授課資源,且教師所撰寫的課程綱可以滿足課程開發的需求。在結束審核后,可以將其置于校本課程選修目錄中,讓學生自行選擇。第三,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進行課程選擇。由于現階段我國的職業規劃教育存在缺失,可以將高一的教學重點放在理論學習和對學生正確職業價值觀的塑造上;將高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自我測評、分析理想職業的工作環境以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上;至于高三年級,可以為學生高考志愿的填報指明方向,讓學生自行編制職業規劃方案,為學生提供志愿填報的方法等。
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意以上階段的教學重心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師資情況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整體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可以采用多種授課形式,綜合運用專題講座、辯論會、社會調查、集中授課及職場模擬等形式開展課堂教學。
(二)課程評價
為充分展現校本課程的預期價值,實現教學成果的高效轉化,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作為依托。在開展課程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關注課程的終極考核,但是也不能忽略中間過程,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課程評價:
1.針對課本課程的開發情況展開評價
可以在開展校本課程一學期或者一年之后,對課程的開發情況展開評價。采取問卷調查或師生座談會的形式,明確通過校本課程對學生的職業規劃帶來的變化,了解課程開設和實施的具體情況,便于展開針對性的調整。
2.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
學生的職業規劃是在動態變化中不斷發展的,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情況進行職業規劃的調整。職業規劃教育的初衷不在于替學生做決定,而是要讓學生學會認識自己,具備分析職業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分析,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學校可以通過檔案袋進行評價,記錄學生的動態變化,同時還可以在學生畢業后對其職業方向進行追蹤,便于完善自身的校本課程開發方式。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高中校本課程中引入職業規劃教育,可以有效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切實提升,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需要關注學校的辦學實際和師生的教學需求,深入發掘可以運用的校本資源,充分展現學校職業規劃教學的優勢,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馬雪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考試周刊,2019(91):64-65.
[2]韓飛,張波.基于職業規劃高中校本課程開發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16):18.
[3]王昌東.對接崗位需求,促進有效教學——中職專業課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探索[J].勞動保障世界,2016(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