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陳巧巧
摘要:廣西國有林場為造林和森林管護而生,經歷多元化產業經營的管理模式,兩經起伏,在生態文明時代潮流和當前市場形勢下,應從多元化產業經營走向專業化森林經營。廣西國有林場的發展體現出生態藝術哲學的超循環生發路徑。
關鍵詞:國有林場;多元化;專業化;經營
2005年左右,國家做出了為期十年的“東擴、西治、南用、北休”林業發展戰略布局。廣西國有林場堅持“以林為本,分類經營,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位一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辦場方針,在強化森林經營的同時,將多元化的產業經營作為工作重點,成華南地區重要的林業產業基地,同時,也背負了沉重債務包袱。如何轉型升級,是廣西國有林場亟需解決的歷史難題。
一、多元化產業經營之緣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西響應國家政策,為培育森林資源,改善生態,在生態脆弱地區和大面積連片的國有荒山荒地上,采取政府投資的方式,建立起了專門從事營造林和森林管護的國有林場。
國家建設國有林場初衷是“滅荒造林、資源培育”,但由于當時國民經濟落后,從1960年左右,國家從全盤考慮,一方面減少林場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安置社會富余人員到國有林場中去。為解決計生問題,廣西國有林場探索“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發展模式。在經濟困難的60年代,廣西國有林場以60%-80%的勞動力用于農副業生產,爭取糧、油、蔬菜自給。[1]在經濟效益較好的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廣西國有林場更是順應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大潮,拓寬新的生產領域。
上世紀80年代,欽廉林場當時是廣西最大的國有林場,涉及產業涵蓋種植業、加工業、服務業、造紙業、纖維板、木器、制磚、炮竹等,經濟效益在廣西國有林場中名列前茅。高峰林場在當時是廣西國有林場中森林資源最多的一個林場,這個場當時也辦起了綜合加工廠、松香廠、汽車隊、基建隊、磚瓦廠、礦場等。當時國有林場還組建專業公司,如由高峰、黃冕、六萬、東門等林場投資建立了廣西振林花木盆景公司,欽廉等六個國有林場,也在北海合股聯營興建了振林貿易公司。[1]
二、多元化產業經營之困
廣西處南亞熱帶,雨熱同期,林木生長速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廣西國有林場具備用材林種植的地利條件,屢創輝煌,也數遭困境,每次的興衰都和多元化產業經營分不開。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廣西國有林場的用材林進入采伐撫育階段,當時林場每年木材產量約200萬立方米,是國家能源、交通、造紙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重要供應單位,在豐厚利潤的支撐下,林場的經營范圍涵蓋到基地造林、飲料、涼果、紙箱、家具、水果、木耳、餐廳、采石場、飼料加工廠、養豬場、洗車場、裝車站臺等行業。[1]
輝煌十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廣西50%的森工企業面臨倒閉,作為多數森工企業“股東”的國有林場陷入困境。[1]從發展環境來看,國家壓縮基建投資規模,木材需求量減少,市場疲軟,廣西木材銷售虧損。木材銷售虧損,國有林場失去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多元化產業鏈和資金鏈斷裂,飲料、涼果、紙箱、家具等林場企業紛紛倒閉。
2000年以后,廣西國有林場開始發展速豐桉,并大規模場外營造速豐林,截至2010年,場外造林面積接近350萬畝,加上場內的800萬畝商品林,廣西國有林場的商品林面積1150萬畝,每年產木材300萬立方米。源于第一產業的扎實基礎,以及應對全球金融經濟危機,貫徹中央擴
投資、調結構、穩增長的需要,特別是響應自治區發展木材加工和造紙千億元產業的號召,2007年以來,廣西國有林場加快發展第二三產業。這一時期林場的多元化產業經營重心是人造板。以13家區直林場為例,人造板企業數量從2007年的8 家增至2014年的21家,產量從47萬立方米增加到143萬立方米,同時,還上了花卉、化肥、礦泉水等其他產業項目。
從2007年至2010年,區直林場每年人造板加工的凈利潤約4300萬元。
2010年開始,廣西國有林場的人造板企業由盈利轉向虧損。究其原因,還是先從發展環境來看,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新型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速回落,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嚴峻。從國內看,房地產市場萎縮,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人造板供大于求,生產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對比兩次困境,第一次是由于木材產品的供大于求,第二次由于人造板產品的供大于求,但將兩次困境從根源上分析,都忽視了行業發展規律,是盲目實行多元化經營導致的不良后果。
三、多元化產業經營之策
實行多元化經營,要有穩定而具有競爭優勢的主營業務和資本積累。廣西多數國有林場產業基礎差,核心競爭力弱,且缺乏啟動資金,只能靠銀行貸款起步。在木材或人造板市場低迷的環境下,如果銀行貸款利率等于或高于國有林場經營利潤,林場就會虧損。
實行多元化經營,拓展的產業應該是與主營業務高度關聯的產業。廣西多數國有林場地處偏遠山區,人才匱乏,職工技術單一,市場經濟管理經驗不足,從營林領域轉向人造板、房地產、酒店等關聯性不強的行業,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極有可能陷入經營危機。
實行多元化經營,產業的拓展要掌握行業生命周期。經濟學家認為,任何產品都有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企業要選擇處在投入期和成長期的行業領域進行產業拓展。廣西國有林場在2010年以后,在人造板企業市場步入低迷的情況下上了一大批人造板企業,是在處于生命周期中后期的行業領域盲目拓展,有失對行情的準確預測。
2017年年底,廣西國有林場涉林貸款余額達500多億元,貸款余額歷史最高。巨大的貸款余額和小徑材占大比例的林分結構,讓林場重新陷入困境。
然而,北方一些原本林業較為落后的國有林場,經過了十年的休養生息,已探索推進專業化森林經營。如山西木蘭林管局“以近自然育林理念為指導,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流域經營”的經營模式,對現有森林按“宜材則材,宜苗則苗,宜種則種,宜果則果”的經營目標,實行“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造則造、宜封則封”綜合育林措施,大力提高了森林質量,林區經營迸發出巨大活力。再如“臥薪嘗膽”的東北國有林場,借鑒德國目標樹森林經營理論,提高森林經營質量,培育大徑材,打造集美學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為一體的近自然林業。在德國,三顆大徑材林木可換一輛奔馳轎車,可想而知,若干年以后,這些省區很可能遠超廣西,奪取領航者位置。
為期十年的“東擴、西治、南用、北休”林業發展時期已結束,在生態文明時代潮流下,廣西應重新定位國有林場的發展目標和規劃,轉變方針,收縮戰線,將“培資源、保生態”列為首要目標和主要職責,走專業化森林經營。
四、結語
在《超循環——生態方法論》書中,生態美學家袁鼎生提到“宇宙是超循環的。大爆炸是它的起點,大爆炸造就的膨脹,是它的生長。它膨脹到臨界點,終結生長,開始收縮。它收縮到臨界點,又形成大爆炸,再走向膨脹。如此周而復始,成最大格局的超循環。”[2]廣西國有林場為造林而生,經歷了多元化經營,重新走向專業化森林經營,體現了超循環的生態藝術哲學規律。走向專業化森林經營,這既是解決廣西國有林場經營困境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態文明對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廣西年鑒(1985-1990年)[M].廣西南寧:廣西年鑒編輯部.
[2]?? 袁鼎生,《超循環:生態方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 4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