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市場經濟體系下,電鍍生產工序及相關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帶來了大量的生產廢物,加劇了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人類與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將針對具體的污染情況,從土壤修復技術、污染監測制度以及污染源頭控制幾方面入手,實現對土壤重金屬的有效防治。
關鍵詞:土壤污染;重金屬;防治對策
引言:土壤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工業化發展進程的加快,無論是居民生活,還是工業生產,都會導致大量廢棄物滲透到土壤內部,增加了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面對日益堪憂的土壤環境,有必要采取相應的防治對策保護土壤環境,緩解污染現狀。
1.??? 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分析
蚌埠市高新區是國家級開發區,轄區內涉及重金屬排放的企業主要為中國電子集團第四十研究所、蚌埠市雙環電子集團公司、安徽神一機械公司、安徽天新重工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行業類別都是金屬表面處理及電鍍,因此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任務重。結合我區實際,研究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及對策分析顯得尤為必要。對當前土壤環境中的重金屬情況加以分析,發現土壤內部Pb、Hg、Cr、Cd以及As等重金屬含量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壤鎘污染現象,目前蚌埠市區污染地塊土壤整體超標程度在16.1%左右,輕微污染點有11.2%,重度污染點有1.1%[1]。土壤重金屬污染隱患主要發生在工業區域和存在隱患的工廠周圍,比如污水排放[1]。
2.???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對策
2.1? 采用科學的土壤修復技術
2.1.1????? 生物修復方法
采用植物修復技術,通過自然生長與遺傳植物的培育,去除土壤內的重金屬污染物質,在植物和其他共生微生物的作用下緩解污染程度。該技術的應用需要用到固化和萃取等方式,修復對重金屬有超積累效應的植物,但這種植物生物量較低,生長速度緩慢,每種植物吸收的重金屬物質不同,后期需要對植物進行高溫分解處理。采用植物提取方式,針對有著超積累效應的植物,提取其中重金屬,收割植物上部,連續種植這類植物植物能夠潛移默化的降低重金屬含量,直到達到修復目的。其中,超量積累植物對金屬吸收能力較強,可以將重金屬輸送到植物的上部。目前人們已經發現了上百種超積累重金屬植物,對銅、鎘的積累量達到0.1%,對錳和鋅的積累量在1%以上[2]。
植物揮發就是依靠植物的揮發性能去除污染物質,當植物吸收污染物后,將污染物轉為氣態物質,可用于去除汞元素。植物穩定就是穩定植物根部與分泌物,固定重金屬,避免其在土壤中發生遷移,按照金屬的沉淀情況固化重金屬。比如轉變多價態Cr和As等形態價態,從而達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圖1 指的是植物根系分泌物與重金屬的轉化關系。
2.1.2????? 物理修復方法
應用直接換土法,讓干凈的土壤代替受污染的土壤,但這種方法所需的成本較高,適宜在修復后有一定利用價值的土壤中使用。應用熱化法,通過加熱的方式,以燃氣、水蒸氣、電阻為加熱源,將土壤加熱到目標溫度,將污染物轉化成氣態,采集氣態中的污染物,該方法適用于含水量較低且滲透性較強的土壤,比如含汞土壤。采用玻璃化法,在高溫作用下融化污染物,冷卻后形成玻璃狀物質,再將該物質分離出來,此方法有原位和異位兩種,高溫熱能通過電加熱或微波加熱的形式去除污染物。
2.1.3????? 化學修復方法
采用土壤淋洗方法,將淋洗液和土壤內重金屬融合,最終形成具有溶解性特點的重金屬離子與金屬絡合物。固化技術就是混合污染物與藥劑,讓重金屬逐漸固化,在藥劑的物理吸附與化學反應作用下將重金屬轉為帶有遷移性的物質,從而達到修復效果。
2.2? 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監測制度
以鄉鎮為單位確立土壤檢測點,跟蹤土壤重金屬含量,按照監測值和臨界值評估結果確定當前土壤環境。加強對土壤重金屬污染源的監測,明確不科學的工業生產方式是引發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將農藥和工業廢水等污染源融入監管范圍,監測企業排放物內的重金屬含量。實現地域全覆蓋的土壤監測數據信息化建設,定期更新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以便做好污染問題的及時防控。
2.3? 加強對土壤污染的源頭管控
做好污染源頭的積極管控是緩解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重要措施,要求人們做好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分類工作,根據土壤污染特征,采用多元統計法和同位素分析法,建立源解析模型后繪制污染源圖譜。經過一系列的工作掌握土壤發生重金屬污染的原因,識別重點敏感區域,確定污染空間方位和分布特點,預測重金屬污染的未來演變趨勢,以便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創新污染修復技術,在不損壞土壤結構的前提條件下,以超積累植物作為主體,對受污染的土壤進行有效防治,該技術能夠對鎘污染和汞污染土壤起到良好的效果。與此同時,采用植物吸取修復技術能夠提升修復效果。
總結:總而言之,土壤作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隨著土壤開發和利用程度的加大,土壤內部的污染物也會越來越多。面對已經存在的重金屬污染現狀,單一的土壤修復方式已經無法達到預期修復效果,有必要綜合利用生物修復、物理修復以及化學修復方法,健全土壤污染監測制度,加強對土壤污染的源頭管控,從而降低污染程度。
參考文獻:
[1]?? 陳偉杰.中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挑戰與對策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04):67-68.
[2]?? 單源源.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防治對策探析[J].云南化工,2019,46(05):89-90.
作者簡介:
李明(1982-),男,本科,助理工程師,從事基層環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