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從古至今輻射東亞、東南亞地區,造就了深遠的影響,也在當今的語言學、社會學學術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據近年來越文化保護的各項措施和情況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越文化”保護的措施。
關鍵詞:越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越文化”是南方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近年來,紹興市政府一直把越文化保護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依據“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持續推進我市非遺整體性保護工作的開展,但越文化的含義似乎一直在向外延伸,人們對于越文化的理解認識也存在片面性,“非遺”保護工作雖在正在有序開展,卻無可避免片面性與機械性,需要進一步的理論探討。
一、越文化的定義及重要地位
1、越文化的定義:地域文化的經典代表
紹興自古就是一個人杰地靈、文化深遠的地域,承紹興一方水土的本地文化越文化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典型的地域文化。越文化在千年變遷中隨著紹興這個地域概念的變化而變化,文化自身隨著地域的擴大向外輻射——從中心區紹興出發,流播到浙江省內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并輻射日本、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隱性的越文化圈。但縱然越文化的定義是靈活的,內容是無時無刻的變化發展著的,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先今的越文化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及確定性,所以筆者認為,越文化是中國地域文化的經典代表,且是先秦時代傳承下來的傳統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
2、越文化的地位:多區域多領域多時代的“掌上明珠”
越文化的豐富內涵決定了越文化的獨特地位,與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更加多元的越文化在不同的維度上都展現出完整且清晰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使越文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多區域多領域多時代的“掌上明珠”。從文化延續性的角度來看,歷史上的越地人才輩出,古有陸游、王羲之,今有魯迅、蔡元培。各個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精粹在代際之間傳承,鑄成了越文化源遠流長的基因密碼。因此,越文化可謂是中國文化旁系的重要分支,甚至是諸多領域大家共同的精神原型與文化溯源。
二、越文化保護的基本現狀及問題
1、已經基本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越文化保護模式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紹興本地的越文化保護工作始終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針積極開展,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越文化保護模式。從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官網公示要聞可見,紹興市政府始終積極引導當地中小學、民間機構參與越文化保護,鼓勵民眾參與,積極調動多方力量,基本形成了保護模式。
2、文化保護區保護的概念過大,仍然不夠明確
因越文化覆蓋范圍上的特殊性已經越文化保護開展時間并不長客觀因素,越文化保護如今仍存在一些問題。管理細分方面還有所欠缺,一些領導小組仍未及時成立,地區間的合作也有待加強。整體全面的越文化保護規劃和計劃將是越文化保護的必經之路。
三、越文化加強保護的有效措施
1、多平臺、多途徑、多形式開展越文化宣傳工作
在越文化保護宣傳方面,應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宣傳相結合,多平臺、多途徑、多形式介紹普及紹興特色非遺文化(即越文化),始終把傳統媒體宣傳放在重要位置,同時積極與流媒體展開合作,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等新媒體著力加強非遺宣傳,提升紹興非遺傳播影響力。政府也應利用文化遺產日、傳統節慶日等大力開展活態傳承活動,加快建設越文化展覽演出場所,越文化遺產館,綜合展示館等,以實體形式留存非遺文化形式,把意識形態層面的宣傳與城市文化建設實踐相結合。
2、讓越文化融合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文教有序融合
要分年齡段、分活動形式地推動越文化融入紹興素質教育,加強與越城區教育主管部門的合作,推進越文化相關知識進校園,進課堂:創立非遺公益項目,定期進入中小學課堂進行宣傳與演繹,并在區內中小學教材中增加紹興非遺文化內容的比重,讓非遺文化在新生代中扎根;在紹興越城區高校群中招募志愿者進行越文化宣傳工作,讓越文化融入實踐教育;同時與教育管理部門合作,將越文化作為選修課納入學校的課堂教育之中,并制定完善的教學制度和課程規范,與越文化保護專家和相關工作者合作,推出微課和公益講座,在學生群體中進行推廣和科普。
3、進一步完善越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加強越文化非遺項目名錄建設,承接非遺中心下放的非遺項目,進一步完善越城區非遺名錄體系,建立科學的錄入標準和程序,對外定期公示實施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爭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升級。還要設立瀕危項目名錄,對于有極大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的項目予以設立重點保護項目,對其項目實施特定的保護措施。
4、打造非遺品牌,促進新時代越文化形象轉變
打造獨特非遺品牌,增強越文化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民俗節日、口耳相傳紹興故事、特色戲劇等品牌單位,讓越文化借不同的載體融入新時代建設,讓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等,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激活非遺力量,弘揚非遺價值。
通過戲劇表演,越文化主題節日活動、項目展覽等,給予廣大市民親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又展現了文旅融合的互動性。此外,組織紹興非遺精品走出紹興,與外地非遺項目聯動進行展示表演也是非遺項目進行形象轉變的重要途徑,不把越文化發展局限于本地,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間和更立體的展示效果,使優秀的非遺資源轉化為可看、可聽、可玩、可體驗、可購買的文化消費品,有利于改善非遺文化的傳承度,深化非遺保護成效,為非遺融入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曉華.基于越文化品格的浙商精神.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0年 5月第三期.1009-1505(2010)03-0088-05
[2]?? 紹興市文廣旅游局市.文廣旅游局完成對越城區非遺管理工作事項的移交工作.市文廣局召開非遺工作半年度會議.非遺讓生活更美好——第五屆紹興非遺集市圓滿落幕.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
[3]?? 陳莉.提升非遺生命力,復興區域傳統文化產業轉型發展.大眾文藝.2017年 17期.1007-5828
[4]?? 徐蓓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法律保護芻論.安康學院學報.2013年 1期.1674-0092
作者簡介:
莫伊陽(2001年 1月——),漢族,浙江湖州人,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語言文學分院英語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