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當前地方臺的新聞已經越來越呈現出向本土化方面發展的趨勢,而本土化的新聞報道也勢必會涉及到地域方言。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然以普通話作為標準語言體系,若想將方言與規范化的語言充分的融合提升,進一步提高新聞節目的影響與號召力,是各地區電臺播音主持人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基于此,本文從普通話的社會地位以及語言體系和方言融合等三個方面展開分析,旨在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地方電臺;播音主持;語言規范;方言體系;融合提升
引言:每個電臺的播音主持人員必須要遵守的法則就是語言體系的規范性。由于地方電臺其具有的獨特地域性,也就促使其形成了該地區特有的語言形式。地方語言體系與科班的語言規范性相比,其更加具備獨特的優勢與魅力,也能夠更加的豐富,更加的充滿個性。作為一名電臺播音主持人員,要想進一步促使新聞節目向本土化、親民化方向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普通話語言標準與地方化語言體系進行有機融合與提升,進一步實現地方電臺向本土化發展的目標。
一、普通話語言體系是地方電臺播音的主流
從語言發展與起源的層面來看,地方的語言體系的起源在于部落或者是氏族在生產生活以及勞作過程當中不斷積累后形成的,極具代表性與特殊性。而隨著時代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各種障礙被不斷的消除,各個不同地方的語言體系也在不斷的融合,需要建立的語言體系規范范圍也越加廣闊。只有使語言體系得到統一,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并且沒有障礙的語言空間,人類才能夠更加準確的、更加明了的將知識、將文化、將各種內容傳遞。
自從我國在1956統一語言規范體系后,全國的語言體系歸于標準,并且國務院也相繼頒布了《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這一重要戰略。而作為黨和國家喉舌的地方電臺播音工作人員,所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因此理應將推廣普通話這一偉大的任務與責任承擔下來。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當中,電臺播音工作人員應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并在實際的工作當中應認清普通話語言體系的地位,并規范語言體系,正確的引導國民規范的語言。
二、地方語言形式運用凸顯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電臺的本土化定位
地方新聞電臺應立足于群體,對本土化進行明確的定位。實際的地域文化是由當地的歷史、風俗以及習慣與地理等多個方面組成的,每個地域都具有其獨特的優勢與特點。而地方的方言體系作為主要的地域特色,這也是有歷史長期積累后沉淀出的結果。在本土化的新聞報道當中,播音工作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引發出群眾的廣泛認可與呼應,而此前提就是必須要接觸到地方的方言體系。另外,在新聞報道當中運用地方的方言體系還能夠將本土化的特點充分的顯現出來。地方的方言體系極具地方的特色與特點,而且與群眾的生活距離更近。地方的方言包括當地的民族民風、文化傳統以及歷史底蘊等等,而這些也正是普通話體系并不具備。在地區群眾當中,它比其他任何一種外來的語言的生命力都要更加旺盛,更加豐富,更具內涵,其所包含的內容也更加富有,更加鮮明,與當地百姓的生活距離也應更加貼近。規范地區新聞播報的方言體系,可以進一步激發當期群眾的心理與情感的共鳴。與普通話的電臺新聞播報相比,地方方言顯得更加的自然、親切,與群眾距離也更加緊密。
在地方電臺的新聞節目當中運用地方的方言體系,能夠進一步促使新聞作品顯得更加真實,更加符合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所具備的感染力也更大。地方的電臺所報道的新聞大多數都是當地的新聞,而充分的將當地的語言體系作為主要的傳播載體,將新聞當中的人物視作平常,縮短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能夠讓群眾更進近距離的感受到新聞,感受到身邊的一切。通過獨一無二的語言體系以及表達方式,不但使新聞當中的人物與思想更加鮮明,而且還能夠提高感染力,并且還能夠使聽眾對所表達的內容更加了解。例如在1999年北京電臺的《第七日》開播時,主持人元元曾經使用其獨特的北京語言,為這個節目創造出當時時段最高的新聞收視點,而且也使這個節目成為最受聽眾喜愛的節目之一,開創了電臺播報的先河。
三、普通話語言體系與地方語言體系的融合提升
在地方電臺工作當中將普通話語言體系與地方語言體系進行融合提升,是電臺未來發展的主要發展趨勢,并且也是發展地方特色與品牌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在實際的融合提升的過程當中,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避免低俗化,摒棄方言的糟粕
新聞的播報應保證實事求是,并且還應保證新聞的準確度。由于地方方言體系的語境不同,十分容易出現低俗化的現象發生,而這種現象就屬于語言的糟粕,理應及時將其摒棄。例如在四川方言當中的老板凳、刷壇子以及龜兒子;在武漢方言當中的哧老子以及打赤巴和拐子等等,這些都屬于嚴重的低俗化語言。如果類似的語言出現在新聞電臺的廣播當中,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十分嚴重,若是傳遞到孩子的耳中,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應及時將其去除,保證語言的干凈。
2、避免出現常識錯誤與語法邏輯錯誤
雖然地方語言的傳承歷史十分久遠,但是相對來說也缺乏一定的統一性管理,因此常識性的錯誤以及語法邏輯錯誤時有發生。例如薄(báo)餅很容易讀成薄(bó)餅;又比如安徽的合人巴拉低;又如甘肅的你啊們起來等等,這些方言的發音與語法的邏輯很多人都不明白,這種語言出現在電臺新聞的播報當中十分的不專業,而且還嚴重的影響了新聞媒體的威信與形象,而且還阻礙了電臺廣播的正常有序發展。
3、范圍地方語系用詞,準確把握詞匯的度
在新聞播報中使用地方語言,會讓新聞作品顯得更加口語化,也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進一步的拉近了新聞與百姓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新聞傳播的效果。但地方方言在新聞播報中的實際使用過程當中需要把握一定的度,比如某些方言在當地是有特殊意義的,能夠靈活的將這種特殊意義傳達給觀眾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這里就要將范圍性與通俗性的關系進一步的處理好,只有將方言中通俗元素靈活的運用才能達到一個更好的效果,同時也就實現了科學規范化運用地方方言的目的。
4、建立地方方言語系使用準則形成行為規范
張頌教授稱說過,播音語言要具備三性三感,何為三性三感,其中三性就是規范性、鼓動性、莊重性;而三感則是時代感、分寸感、親切感。三性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規范性,規范性包含的范圍很大,比如語法的運用及修辭、語速掌握感情的抒發等等。通常來講,只有建立在規范性基礎上的播音語言才是最完美。方言體系要想高于普通話體系獨自主導,那么就必須從行業高度的角度出發,并且構建出一個完善的地方方言體系,同時地方電臺播報人員要重視地方方言體系,將地方方言文化發揚下去,并且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為日后構建規范的方言體系做出一定的貢獻。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播音語言就要以普通話的規范言體系作為主導,同時還要使地方電臺將方言體系與規范化的普通話進行融合提升,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傳統文化及規范化方言的持續發展,傳統的方言體系與普通話體系相融合提升,才是播音語言的革命性創新。
參考文獻:
[1]?? 謝晗.新時期廣播電臺播音主持的特點和技巧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0(08):160-161.
[2]?? 石琳.提升廣播電臺播音主持語言表現能力的策略[J].聲屏世界,2020(05):48-49.
作者簡介:
王曉(1983-),女,河北滄州,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的技巧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