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譚德忠,湖北省漢江河道管理局
經初步統計,2019年省漢江局水利經濟創收完成5430.92萬元,占年度計劃4900萬元111%,其中:林業收入2318.04萬元、占全年收入43%,堤損補償收入2320.28萬元、占全年收入43%,資產出租收入417.34萬元、占全年收入7.1%,其它收入375.26萬元、占全年收入6.9%。2019年全局在職人員1183人,職工人均年收入12萬元,較去年增長13%。
天門分局150畝林艾林下經濟項目實施一年,共收割艾蒿二茬約104,445斤(3165包,約33斤/包),畝產696斤。2019年12月12日,庫存艾蒿按協議價2000元/噸銷往潛江市老新玖艾公司,出售84,330斤,銷售收入84,330元。洪湖分局80畝林艾林下經濟項目也開展順利,于是今年4月栽植,共收割艾蒿12,741斤(380包,約33.5斤/包),畝產159斤。出售鮮艾蒿11066斤(330包),銷售收入11066元。兩分局積極探索種植艾蒿,但今年天氣長期干旱導致產量銳減(天門收割二茬、洪湖收割一茬),且由于技術、經驗不足,出現人工成本過高,試種艾蒿沒收到預期效果。
鐘祥分局風景苗木基地于2015年1月正式建成,現有風景苗木基地面積558畝,苗木品種15個,共計33.7215萬余株。一年來,分局專班通過走訪市場,了解苗木市場行情,聯系苗木銷售渠道,鐘祥分局對外銷售風景苗木16837株,銷售收入162651元。同時,分局將加強苗木后期管理,結合漢江局2020年度護堤護岸林造林作業設計方案相關要求,計劃對更新段面移栽風景苗木35207株,對外銷售和內部消化風景苗木共計52044株,項目推進情況較好。
該項目建設正穩步推進,基地已完成排水溝開挖8911米,及蓄水池8個,2019年11月完成全部銀杏栽植,共栽植銀杏5030株。且分局與聯營戶正在落實聯營合同,栽植樸樹、櫸樹、香樟等綠化樹種和綠化苗木,確保林下經濟得到有效發展。
該項目由局堤防科、林管所負責,現已完成2019年林木更新采伐計劃和2020年設計造林方案。綠色生態廊道和漢江生態經濟帶中長期規劃正穩步推進。
一是層層落實水利經濟任務指標。根據各單位實情,按照局黨委研定的水利經濟目標,漢江局與局屬各單位分別簽訂目標責任書,各分局與各管理段簽訂責任狀,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形成“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責任”的創收局面。二是明確責任不缺位。要求重點工作責任科室、單位制定實施辦法,將全年重點工作列出清單,明確完成時限,落實具體責任人,且將責任人工作完成情況納入年度考核內容。
一是認真調研。3月18日至4月15日,局水利經濟專班對各單位經濟專班、任務分解、激勵機制、主要創收項目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形成調查報告,樹典型、說差距,擺問題、找原因,想辦法、破難點,實事求是為各單位水利經濟發展出謀劃策。二是重點督查。根據重點工作分解落實方案和實施辦法要求,局水利經濟專班按季不定時現場督查重點工作,實地了解重點工作進展情況。
為積極調動干部職工從事水利經濟工作積極性,我局修訂完善經濟工作年度考核辦法,將考核細則中宣傳報道量化,宣傳水利經濟好典型、經驗,發揮典型的引導作用,營造水利經濟濃郁氛圍。從今年全局水利經濟宣傳報道情況看,水利經濟報道48余篇,比去年多三倍。宣傳效果也不錯,局屬各單位獲取信息后,相互交流取經、外出學習經驗,嘗試林下經濟新項目明顯增多。
局屬各單位根據年度工作目標和年度經濟工作考核細則,著力完善和創建激勵機制推動經濟工作。如仙漢分局修訂完善《關于2018年度經濟工作若干規定》,洪湖、監利、杜臺分局繼續執行內部政策鼓勵職工創收,潛東分局出臺《水利經濟內部經營管理辦法》并將激勵機制寫入創收責任合同書。堅持抓大不放小,立足自身實際,大力發展以“小糧田、小菜園、小果園、小雞舍、小魚池”為基礎的“五小”庭園經濟,是全局54個基層管理段小食堂不可或缺的來源,也是增加職工收入,提升福利待遇有效途徑。如潛東分局大力提倡遍地開花、見縫插針、多品種結合發展五小經濟。
2019年,水利經濟創收雖然取得穩中有升的結果,但是我們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資金缺口大,創收任務重。二是創收項目減少。穩定的創收來源林業收入和資產租賃,受漢江工程整治和“清四亂”行動影響,出現林木斷伐和沿江堆場、房屋、碼頭等資源關停拆除,收入大幅減少。三是激勵機制欠缺,干部職工水利經濟工作積極性不高。經濟工作有“干多干少一個樣”和“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存在應付形勢,管理粗疏,不講效益。四是開拓進取精神不強,水利經濟創收項目少。
2020年經營創收目標計劃在2019年計劃基礎上穩中有進,爭取創收5000萬元。
一是集思廣益,創新機制和辦法,充分利用堤、林、水資源,積極創建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創收財源。二是繼續謀劃造林設計,大力推進生態經濟林建設。三是把握漢江中下游整治機遇,服務堤防建設創收。四是創新激勵機制,積極調動干部職工從事水利經濟工作積極性、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