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雷勝男,張小燕,楊秀琳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科研能力是科學素質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所需具備的素質之一,醫學人才要能運用已有知識和科學方法,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醫學本科生參與課外科研活動是對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補充和拓展,是提高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加之學生多來自西部地區,基礎較為薄弱,探索適合民族高校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模式,是醫學教育工作者目前面臨的現實且重要的課題。本文就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部本科生對科研項目的知曉情況及參與意愿進行調查分析,并探討提高醫學生科研項目參與度的方法。
以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部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檢驗技術、口腔醫學4個專業大一至大四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抽樣方法,共抽取1 5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 410份,有效率94.0%。
1.2.1 調查工具 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1)個人基本情況,涉及性別、民族、專業、生源地等;(2)對科研項目的知曉情況;(3)參與科研項目的意愿和需求;(4)參與科研項目狀況;(5)學校宣傳科研項目狀況[1]。
1.2.2 調查方法 采用現場調查方法,發放問卷前向調查對象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及調查問卷填寫的注意事項。問卷調查采取不記名方式進行,填寫完后當場收回[2]。
將數據錄入SPSS 20.0統計軟件,利用卡方檢驗等統計學方法分析數據。

表1 個人基本情況
一半左右的學生不太了解學校有關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政策和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情況,學生知曉的科研活動中知曉率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學術講座、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見表2)。總體而言,學生對科研項目的知曉率較低。
54.1%的學生對科研項目感興趣,80.8%的表示愿意參與科研項目(見表3)。54.6%的學生認為大二參與科研項目比較合適,77.2%的學生認為早普及科研知識是好事。30.4%的學生愿意參與學生自主申報的科研項目,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42.4%的學生愿意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高達77.1%的學生期望以參與者的身份參加教師或者學生主持的科研項目。60.4%的學生認為對科研項目的不了解是阻礙其參與科研項目的一大因素。

表2 學生對科研項目的知曉情況
22.3%的學生參與過科研項目,表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狀況較差。比較不同類別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情況發現,護理學專業學生參與過科研項目的比例高于臨床醫學、醫學檢驗技術、口腔醫學3個專業,男性參與過科研項目的比例高于女性,大二學生參與過科研項目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級,英語水平為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參與過科研項目的比例高于未通過或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差異有顯著性(P<0.05)。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4,見表4)。
49.0%的學生認為學校宣傳科研項目的力度一般,僅有27.7%的學生認為學校宣傳科研項目的力度比較大(見表5)。38.6%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定期開設培訓班、舉辦學術講座,16.1%的學生認為應該經常召開經驗交流會(見表6)。
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功能,利用高等院校豐富的師資和科研資源,科學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培養醫學本科生科研素養,提升其科研能力[3]。本次調查顯示,醫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意愿較強,需求較大,但實際上參與過科研項目的比例偏低。根據調查結果,筆者認為可能由以下原因導致。

表3 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意愿與需求

表4 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狀況[n(%)]

表5 學校宣傳科研項目的力度

表6 宣傳科研項目的最佳途徑
調查結果顯示,對科研項目不了解是阻礙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一大因素,即學生對于科研項目的知曉率較低。49.0%的學生認為學校宣傳科研項目的力度一般,15.9%的學生認為學校宣傳科研項目的力度不太大。這說明學校在科研項目宣傳、引導等方面工作做得不到位,影響了學生科研項目參與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二學生參與過科研項目的人數占比大于其他年級,40.9%的學生因時間不充裕而無法參與科研項目。究其原因,大一學生初入校園,對科研項目缺乏認知,同時受所學知識限制,而大三學生專業課程較多,大四、大五學生即將進入臨床醫學院學習,其受所學課程較多以及實驗條件等限制,也無法參與科研項目[4]。
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有意愿參與科研項目,但由于沒有合適的教師給予指導,找不到合適的選題,不知道如何加入研究團隊,或者實驗室條件有限等原因導致無法參與,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調查結果顯示,81.7%的學生來自西部地區,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加之醫學專業學業壓力較大,學生對科研的認知也有限,這也成為民族高校醫學類學生科研項目參與度較低的原因之一[5]。
調查結果顯示,在調研的1 410名學生中,英語水平為大學英語四級的人數僅為264人,占18.7%,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中,參與過科研項目的人數占比大于未通過或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學生。可見英語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科研項目參與度,究其原因,一方面,英語較差的學生會花大量時間在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上,因此,沒有過多時間參與科研項目;另一方面,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在查閱英文文獻時較為順暢,指導教師也會將此條件作為是否讓學生加入科研項目的一個衡量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77.2%的學生認為早普及科研知識是好事。可見,學生是期望早期接觸科研項目的。教師要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教學方法,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將最新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適當地傳授給學生,在理論、實驗教學中注重科研熏陶,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科研思維。
調查結果顯示,38.6%的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定期開設培訓班、舉辦學術講座,16.1%的學生認為應該經常召開經驗交流會,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可見,學校應該定期開展課外學術活動,例如定期邀請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臨床一線醫生、優秀校友等來校舉辦學術講座,開展學術沙龍、經驗交流等活動,以典型榜樣,激發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動力。同時,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做好科研宣傳工作,例如在微信公眾號開設科研育人專欄,講好科研故事,讓學生知曉科研、參與科研、申報科研、參加賽事,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
學校要有效利用和挖掘實驗室資源,充分發揮實驗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6]。例如,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申報實驗室開放項目,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讓學生有機會在實驗室設計和開發自己感興趣的創新性實驗項目,引導學生進行實踐,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6]。
學校要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嘗試以教研室為單位,成立科研小組,由任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高年級學生擔任組長,定期開展科研活動。通過查閱文獻、學習基本實驗技能、定期研討等,強化學生科研能力,鼓勵學生主動申報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本科生科研創新項目。
在調研中發現,每年均有300余人報名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但一年后的反饋結果顯示,堅持下來的學生不足一半。究其原因,一部分學生并沒有與教師成功對接,一部分學生中途退出。鑒于此,校團委應發揮好連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作用,確保科研活動順利有序開展下去。
定期召開科研專題交流座談會,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近期科研動態、階段性成果、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小組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建立長期有效的學生科研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師生溝通,對存在的問題予以指正,確保科研項目順利實施及科研質量,以此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科研素質的綜合型醫學人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