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云南省交通中心醫院,云南 昆明,650000)
膽囊結石一種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疾病,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飽餐后、或進食油膩食物以后,上腹部會有較為顯著的疼痛感。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的主要方法為手術療法,其中膽囊切除術就是主要的手術術式[1]。然而,該手術在過程中可能會對患者的膽道造成一定的損傷,進而對預后造成一定的干擾;尤其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本身機體的免疫力已相對不足,再加上很多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所以手術造成的床上也讓患者承受過多的疼痛,進而引發機體應激反應,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2]。近年來,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種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口相對較小,所以其安全性更有保障。但是,兩種手術術式究竟哪一種更適合于老年膽囊結石患者,迄今為止并沒有統一的結論。為了對這一問題展開有效的探索,我院展開此次臨床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老年膽囊結石患者為對象展開此次臨床研究;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全部患者分成各40例的參考組和研究組。參考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最小者60歲,最大者79歲,平均年齡(71.5±6.1)歲;病程最短者1年,最長者12年,平均病程為(5.3±4.4)年,結石數量為(2.9±0.3)個,最大結石直徑為(2.4±0.2)cm,就結石類型來看,其中11例為膽色素性結石,29例為膽固醇型結石。研究組4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最小者61歲,最大者80歲,平均年齡(70.8±6.1)歲;病程最短者1年,最長者11年,平均病程為(5.1±4.9)年,結石數量為(2.8±0.3)個,最大結石直徑為(2.4±0.2)cm。就結石類型來看,其中13例為膽色素性結石,27例為膽固醇型結石。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組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純性膽囊結石,膽囊壁厚度<4mm,結石數量<3個,結石直徑<3 cm;(2)年齡在60歲以上;(3)臨床資料完整。符合上述全部選項的病例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器質性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2)有手術禁忌癥;(3)合并胰腺炎及可能影響肝功能疾病;
1.3 方法 2組均完成術前檢查及準備。參考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后取頭高腳底稍左傾仰臥位,于臍緣做弧形切口后插入,Trocar(套針)(10mm)建立CO2氣腹,置人腹腔鏡探查腹腔,于劍突和右側肋緣下插入Trocar(5mm)探查膽囊外形和三角及膽總管解剖、膽囊。采用抓鉗鉗夾暴露膽囊,游離出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后采用鈦夾進行夾閉并將其離斷。分離膽囊床后剝離膽囊,止血后取出膽囊。無膽漏和出血后關閉腹腔。研究組采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進行保膽取石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后取頭高腳底稍左傾仰臥位,于臍緣做弧形切口后插入Trocar(10mm)建立CO2氣腹,置人腹腔鏡探查腹腔,于劍突和右側肋緣下插入Trocar(5mm)探查膽囊外形和三角及膽總管解剖、膽囊。鉗夾暴露膽囊底部后于無血管區切開,切口由膽囊結石大小決定,吸凈膽汁后,于劍突下Trocar置入膽道鏡觀察結石,采用取石網籃取凈膽囊內結石后使用膽道鏡檢查,膽囊壁無壁間結石和開口處有膽汁流人后退出膽道鏡。可吸收線縫合底部切口,沖洗腹腔并放置引流管,無膽漏和出血后關閉腹腔。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胃腸恢復蠕動時間、住院時間。(2)以數字疼痛量表(NRS)評估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h、24h和48h的NRS評分,評分越高,則患者的疼痛感越強。(3)對比兩組患者的的手術前后的肝功能指標的應激指標,主要包括血糖、COR和CRP。(4)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狀況。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對研究中兩組患者的相關指標展開統計分析,計量數據運用t檢驗,計數數據運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斷標準。
2.1 手術相關指標 如下表1中數據所示,研究組患者的手術用時(66.8±11.5)min顯著長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胃腸恢復蠕動時間、住院時間兩組患者無統計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如下表2中數據所示,研究組患者在術后6h、24h和48h等不同時點的NRS評分分別為(3.3±1.6)、(4.2±1.7)、(2.1±0.3),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NRS評分對比
2.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應激指標 如下表3中數據所示,兩組患者術前應激指標無統計差異,P>0.05;手術完成時,兩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標均有明顯提升;手術完成3d后,兩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標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應激指標對比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狀況 如下表4中數據所示,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0%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的2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狀況對比
2.5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狀況 對兩組患者實施為其兩年的術后隨訪,2年內有1例參考組患者和1例研究組患者出現復發現象,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均為2.5%,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當前的膽囊結石發病率在10%到20%的區間內,這是一個相對較高的發病率數據,而且其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3]。對于老年人來說,其身體器官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衰退,免疫功能不斷下降,且大多數患者伴有各種基礎疾病,所以對其實施有效的治療非常重要。
臨床上治療膽囊結石常采用腹腔鏡手術,這一手術術式對患者的床上小,有利于患者恢復。然而實踐證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容易引發相關并發癥,諸如腹痛腹瀉、反流性食管炎等等,另外手術中有一定可能會造成患者膽道損失,所以依然有改善的空間[4]。近年來,保膽取石術逐漸成為新的治療方向,并且在膽道鏡與腹腔鏡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實現更好的手術效果[5]。然而,兩種手術具體的優劣選擇,當前尚沒有形成統一認識。
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手術用時(66.8±11.5)min顯著長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胃腸恢復蠕動時間、住院時間兩組患者無統計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在術后6h、24h和48h等不同時點的NRS評分分別為(3.3±1.6)、(4.2±1.7)、(2.1±0.3),均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術前應激指標無統計差異,P>0.05;手術完成時,兩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標均有明顯提升;手術完成3d后,兩組患者的血糖、COR、CRP指標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顯著低于參考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0%顯著低于參考組患者的22.5%,P<0.05。兩組患者的2年內復發率無顯著差異,P>0.0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種手術在治療效果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包括住院時間、復發性等都幾乎相同;然而在控制疼痛方面,保膽取石術則更有優勢,這也使得患者的應激指標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更大程度的避免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治療老年膽囊結石患者,無論是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均具有較為確切的臨床治療效果,然而相對來說腹腔鏡聯合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的手術的安全性更好,可以通過有效降低患者疼痛避免應激反應,更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