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常州市二院金東方院區,江蘇 常州,213000)
近年來,交通事故的發生頻率不斷上升,由于交通事故所導致的不穩定骨盆骨折發生率也不斷上升,給患者帶來了多器官的損傷,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的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因此,對于不穩定骨盆骨折患者,臨床常規的治療方法是選用傳統骨盆帶,但是,受到骨盆滑動的影響,固定效果并不理想,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引進了一種改良式骨盆帶,來探討其應用效果,特做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從2019年10月到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不穩定骨盆骨折患者中篩選8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對照組各4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12例,觀察組年齡介于27至80之間,平均年齡(51.86±7.15)歲;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介于28至77歲之間,平均年齡(51.98±9.19)歲。在一般資料上兩組患者不具有明顯差異(P>0.05),可比性強。
1.2 方法 給予觀察組改良式骨盆帶治療,具體制作方法為:先去掉樂其氏腰圍后部的硬條,在臀裂部位剪開V型開口,長度約8cm,用魔術貼在腰圍內面貼滿,剪裁多個棉墊,具體規格為25cm長、20cm款、2cm厚,在棉墊外層,用純棉布袋裝好,固定起來,布袋的另一面,在兩側的位置貼好魔術貼,把棉墊貼在骨盆帶里面,從而起到預防壓瘡的作用。取患者仰臥體位,在牽引床上,用盆骨帶將盆骨固定,一側固定在牽引床上,并轉動,讓牽引床自動分析,形成牽引力。每次治療時間為30min,1次/d。患者在治療期間,牽引重量需要結合患者的耐受程度來確定。對照組給予常規骨盆帶治療,為主體的是外支架固定,首先建立靜脈通道,配合輸液和輸血,確保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對患者進行外支架固定,在局麻輔助下快速復位。
1.3 觀察指標 根據Majeed對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包括疼痛、站立、工作等,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分別代表的分值為>85分、65-85分、<65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詳見下表1,觀察組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86%,對照組功能恢復優良率為78.5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不穩定骨折在臨床實踐中并不少見,是一種高能量損傷,且患者容易合并多發傷。有研究指出,患者在受傷一周后應該立即采取針對性治療,一旦超過3周,則治療難度會明顯增加,而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也明顯增加,對患者的康復進程十分不利[1]。
在臨床實踐中,用骨盆固定帶治療,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傳統的骨盆固定帶治療,幫助患者恢復骨盆功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應用效果并沒有盡善盡美,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骨盆滑動的現象比較多發,這一現象的存在,容易增加骨折端分離的發生風險,也增加了骨折錯位的發生幾率,固定效果難以實現,讓患者病情遷延不愈[2-3]。傳統骨盆固定帶的實施,還會增加壓瘡的發生幾率,讓患者的病情加重,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而且,患者在解決排便需求時,不得不反復松快固定帶,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增加了患者的排便困難情況,限制了患者的活動度,降低了患者的舒適性,同時,也鞥加了護理工作的難度[4]。一旦出現污跡等問題,傳統盆骨帶得不到立即清洗,只能更換,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近年來,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改良式骨盆固定帶逐漸受到推崇。改良式骨盆固定帶的應用,能夠增加患者的骨盆間隙,改善神經根和壓迫物的位置關系,減輕患者神經根受到的刺激和壓迫,從而緩解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進程。有研究指出,應用改良式骨盆固定帶后,患者的功能恢復優良率高達96%,而本次研究中,實施改良式骨盆固定帶的觀察組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86%,對照組功能恢復優良率為78.57%,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與前人的研究略有差異,但是整體的結果具有一致性。骨盆固定帶在人體兩側胯部進行佩戴,能夠對骨盆起到良好的矯正作用,同時,固定效果也十分理想。另外,骨盆固定帶的實施,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和淋巴結的循環,提升了患者的治愈能力,促進了患者的身體康復。更為重要的是,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也大大減輕,棉墊隨時清洗,定期消毒,重復利用,避免了浪費,臨床推廣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