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妹
(寧南縣人民醫院,四川 寧南,615400)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尤其是麻醉類的藥物,對很多人而言是較為神秘的。病患手術完成后,經常會覺得有一些不舒服,像是頭痛、喉嚨痛、肌肉酸痛以及倦怠這些癥狀,并且難以想起手術當時的場景。在度過麻醉期間思維模糊的情況之后,人們會為麻醉是不是會影響到智力而擔心。所以,很多病患對于麻醉一直是持以反對的態度,那么麻醉是否真的會對智力產生影響呢?本文就對其為大家科普一下。
1.局部麻醉也被叫做部分麻醉,具體指的就是病患神志與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把麻醉藥運用到身體的某個部位,讓機體中某個部分的感覺神經傳導功能短暫性受到阻斷,運動神經傳導仍保持在完好的狀態,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被阻滯。這樣的阻滯應是完全能夠逆轉的,不引發任何組織的損害。局部麻醉所具有的優勢就在于方便易操作、安全性高、病患意識清醒、并發癥較少且對于病患的生理功能沒有太大影響。
2.全身麻醉也被叫做全麻,具體指的就是麻醉藥通過呼吸道吸入、靜脈以及肌肉注射流入到人體,對于中樞神經系統有短暫抑制的作用,實際臨床表現為意識不清、全身感覺消失、遺忘以及反射抑制與骨骼松弛。其對于中樞神經系統具體的抑制程度和血液中藥物的濃度相關,同時能夠進行操控和調節。這樣的抑制是可以做到可逆的,在藥物被人體的新陳代謝或是人體排出體外之后,病患自身的意識與各項反射開始逐步恢復。

大家經常會單純將其歸類于“笨”與“聰明”,但是智力所包括的內容要比這些更為廣闊。通常認為,智能具體指的就是人體對于客觀事物展開的合理分析、辨別以及有目標的行動與合理處理周邊事物的整體能力,具體而言就是人們在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處理具體問題時已有的心理條件與特點,也被叫做智能和智慧。智力也包含人們具體的觀察能力、注意力以及記憶力與思維能力。也能夠依據各項能力分成語言智力、數理智力以及空間智力和動覺智力。這其中不管是哪一項占據優勢都有可能會變成對應專長的人,比如語言智力存在優勢的人可以變成作家、詩人或是演說家等等。智力的正常發育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其中遺傳因素就是智力發育的主要基礎。大腦作為智力發育中重要的物質基礎,而環境與教育則是智力發育的一個關鍵條件。孩子務必要在這部分因素長時間的作用下,才可以獲得相應程度的發育,具體效果或快或慢。因此,智力的發育和發展并非是做一次麻醉手術就會有所改變。當然,這在充分了解全身麻醉劑的作用后會更為明了。
1.很多家長覺得疑惑“為什么孩子在完成手術之后,會出現短暫的反應慢呢?”其實,這并非是麻醉藥物對其智力所產生的影響,而是和麻醉藥物在人體中的代謝與消除有關。麻醉藥物起到的作用一般都在大腦,其一般是經過血流把藥物引入到大腦,但是,麻醉藥物并不具備定向的導航系統,在進入大腦的同時,其還能夠經過別的組織、器官。但在這其中就包含脂肪與肌肉組織,這時麻醉藥物實際的進與出都很慢。在手術完成之后,暫停了麻醉藥物的使用,大腦及其組織的麻醉藥物在手術之后會快速的經過肝臟,通過腎臟代謝進行排出,病患開始逐步蘇醒。但是存儲在脂肪和肌肉這些組織的麻醉藥物在手術之后還在緩步向著血液中去釋放。
2.據悉,接受全身麻醉的病患在手術完成麻醉清醒之后還需要接受30到60分鐘的觀察,以防出現呼吸或是循環問題。所以,在病患被送到病房之后,其血液中還會殘存少量的麻醉劑,這就導致其表情淡漠且反應慢。這個現象其實是麻醉藥物正常情況下的代謝過程,不需要擔心。曾有人針對手術前和手術后的病患做相應的智力測試,最終得出結論手術前和手術后病患智力并沒有明顯變化。假如家長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最多會把保持數個小時或是1天。由于現下所使用的麻醉劑雖然已是作用時長較短的藥物,但想要完全將其排除體外一般還需要1到2天。
總之,不管是什么麻醉方式,本身都有著一定的風險,就算人們都覺得安全性較高的局部麻醉,存在風險的幾率對比全身麻醉來說并不低,同樣也會對病患的健康以及生命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但就臨床研究來看,對大部分危重病患或是特殊手術的病患,選取全麻反而更為安全。此外,局部麻醉難以打消病患在手術期間的緊張與焦慮,反而有可能會影響到手術的效果,所以,在手術過程中選取全麻的比重會更高一些。因此,我們只要知道不論是哪種麻醉,對我們的智力是不會造成影響的,就能安心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促進自己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