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宏偉 王 靜 鄒慧娟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二院,山東 泰安 271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第二位死因[1],具有發病率、致殘率和致死率高的特點[2]。流行病學顯示,我國腦梗死的發病率為2.9%,50歲以上發病率約占89.6%,其中急性缺血性腦梗死占腦血管疾病的45%~67%[3]。本病雖經急性期給予西醫治療,但仍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或語言障礙等后遺癥和并發癥,從而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近年來關于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因子(GFAP)、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與中樞神經功能受損程度密切相關的報道逐漸增多,筆者通過觀察平之膠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GFAP、NSE、TNF-α、IL-6水平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分析平之膠囊在治療急性腦梗死中的作用機制。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4]中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者;均為急性期,發病時間<72 h,且NIHSS評分<40分;年齡36~72歲,男女均可;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自愿參加本臨床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年齡<36歲或>72歲者;TIA或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者;既往有腦血管事件、腦腫瘤及嚴重心功能不全者;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哺乳期女性或精神病患者;對本臨床試驗藥物過敏者;臨床資料不全,或患者未按規定治療者。本科研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已通過(TSZYKY-2015026)。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間本院內科和急診科就診的新發腦梗死患者13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5例。觀察組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齡38~71歲,平均(56.27±4.51)歲;其中高血壓病32例,冠心病21例,高脂血癥31例,糖尿病20例。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齡 36~72歲,平均(57.39±4.26)歲;其中高血壓病 31例,冠心病20例,高脂血癥33例,糖尿病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治療前癥狀、體征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有1例移居外地自行退出,屬安全性2級。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包括抗凝、改善腦循環、降低顱內壓、降脂及神經保護劑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加用平之膠囊(由天麻、炒決明子、大黃、石菖蒲、水蛭、地龍、川芎、生山楂、澤瀉、熟地黃、杜仲、牛膝、黃芪等組成,泰安市中醫二院制劑室生產,批號為魯Z09080111,規格為0.55 g/粒)口服,每日3次,每次3粒,連用21 d。
1.4 觀察指標 1)安全性指標:治療前后對血、尿、便常規及ECG、肝腎功能各檢查1次。2)療效性指標:治療前后參照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5];實驗室測定血清TNF-α、IL-6、GFAP、sdLDL-C水平,治療前后各檢測1次;治療前后依據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分)進行肢體運動功能評價。
1.5 療效標準 參考1996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6]制定臨床療效標準,顯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45%。有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積分減少<18%或增加。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臨床顯效率、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評分比較 見表2。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降低,FMA評分顯著升高,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與FMA評分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FMA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64)對照組(n=6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IHSS評分29.64±4.25 17.23±3.68*△30.26±4.18 24.59±3.41*FMA評分43.52±7.13 76.81±5.23*△42.96±6.85 64.73±5.97*
2.3 兩組治療前后GFAP、NSE、TNF-α、IL-6水平比較見表3。兩組GFAP、NSE、TNF-α、IL-6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治療后GFAP、NSE、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GFAP、NSE、TNF-α、IL-6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GFAP、NSE、TNF-α、IL-6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n=64)對照組(n=65)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NF-α(ng/L)37.59±5.32 20.68±6.14*△36.41±5.87 29.25±6.04*GFAP(μg/L)26.41±4.63 12.75±3.82*△25.98±4.73 19.28±3.93*IL-6 326.16±27.81 121.62±13.29*324.94±25.32 123.86±12.75*NSE(ng/mL)38.69±4.51 19.32±3.64*△37.58±4.39 25.74±3.82*
2.4 不良反應 患者在試驗過程中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兩組治療前后血、尿、糞常規及心電圖、肝腎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
急性腦梗死可歸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其病機復雜多變。《靈樞經》曰“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7]。《素問》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年六十,陰痿”[8]。《景岳全書·非風》中卻重點提出“凡病此(中風)者……先傷五臟真陰,此致病之本”[9]。由此可見,隨著年齡增長,人體陰氣逐漸虧虛,又加之內傷積損、飲食不節、情志過極、勞欲過度等因素,導致腎陰不足,腎精虛損,水不涵木,日久肝失濡養,累及肝陰,陰不能制陽,肝陽上亢,化風生火,灼津成痰、成瘀,致痰瘀內生,痰瘀互結,隨風、火上逆,阻于腦絡,清竅失養而致本病。該病屬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腎陰虛,標實為痰濁、瘀血,治以扶正祛邪并用,補益肝腎、化痰祛瘀為基本治則,故應用平之膠囊治療本病。方中熟地黃滋補肝腎,益精填髓,古人謂之“大補五臟真陰”,杜仲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善補腎陽,陽中求陰,即“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上兩藥一補陰一補陽共為君藥,以補益肝腎精血,強健根本。川芎、水蛭、地龍、當歸活血化瘀,通行血脈,與黃芪配伍,則氣旺血行,血脈通暢;石菖蒲、僵蠶化痰通絡散結;澤瀉利水滲濕、行痰飲,上藥共為臣藥,以活血化瘀祛痰;佐以天麻平抑肝陽,息風通絡;決明子清肝經之火,抑肝經之陽亢;大黃蕩滌腸胃、通腑泄熱;黃芪補益中焦之氣,使脾氣健旺,水濕運化有常;生山楂行氣散瘀、化濕泄濁,又可寓補于通,使補而不滯,同時與甘味藥物之黃芪、熟地黃等配伍,酸甘化陰,固護陰律,滋養肝腎之陰。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化痰祛瘀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天麻中天麻多糖可抑制腦細胞內MDA的含量,提高小鼠大腦中SOD的活性和血液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修復腦神經組織的氧化損傷作用[10]。當歸所含揮發油、多糖等,能促進腦缺血后VEGF的高表達,抑制細胞周期蛋白的表達,從而保護神經元細胞[11]。決明子主要含大黃酚等物質,具有抑制腦動脈粥樣硬化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可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循環[12]。山楂中的原花青素具有明顯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山楂中的總黃酮可明顯減少大鼠腦缺血后的梗死面積[13-14]。黃芪活性成分可明顯降低血清IL-6、TNF-α等炎癥因子的水平,從而改善線粒體功能,減輕神經元細胞損傷程度及促進神經功能修復[15]。
有研究報道,腦缺血疾病發病后導致神經細胞受損,NSE、GFAP通過血腦屏障向血中釋放,其濃度與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程度呈正相關[16]。研究發現,腦梗死患者的血漿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呈高表達,可加重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且IL-6與粥樣斑塊的生成和穩定性高度相關[17]。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后GFAP、NSE、TNF-α水平下降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平之膠囊可通過調節NSE、GFAP水平減少神經細胞的凋亡,降低腦受損程度,同時通過降低TNF-α、IL-6水平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改善腦缺血性再灌注傷。
本課題驗證了平之膠囊既能明顯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改善肢體運動能力,又能有效降低FAP、NSE、TNF-α、IL-6水平,從而減輕缺血性再灌注傷,保護神經元細胞及促進神經功能修復,通過多途徑,多環節減輕急性腦梗死的發生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