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平 楊佐琴 吳 勇 劉艷琴 李淑英 付 雪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中醫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
急性腰扭傷指的是腰骶關節、腰椎小關節、腰部筋膜及肌肉發生的急性損傷[1],為臨床多發病、常見病,多發生于體力勞動者及青壯年,在男性中的發病率高于女性,其在腰腿痛病例中占到12%以上。骨科門診中,急性腰扭傷所占比例可達5%~25%[2-3]。其主要癥狀為腰部的疼痛及功能活動障礙[4],治療不當還易反復、遷延難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給社會經濟、醫療衛生造成沉重負擔。非甾體類止痛藥是治療急性腰扭傷首選藥物,但此類藥物由于惡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不良反應[5-7]在臨床應用中受限,因此尋求補充替代療法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目前臨床應用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確切,總有效率在90%以上[8]。筆者在臨床上運用長針透刺秩邊穴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較好,且即時效應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中國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急性腰扭傷(氣滯血瘀證)的診斷標準[10]制定。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18周歲≤年齡<65周歲;病程≤1周;在進入研究前至少1周內未服用過影響療效判定的相關藥物(如消炎鎮痛藥、激素及改善循環的中藥或中成藥);未參加其他臨床研究;本試驗遵從赫爾辛基宣言和“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9],經成都市郫都區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且醫院倫理委員會對試驗的開展過程實施全程跟蹤。全部參與試驗的患者(或其直系親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者;精神疾患患者;妊娠、準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者;肝、腎、心腦血管等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患者;局部皮膚有破潰、滲血、滲液、潰瘍的以及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過敏體質。
1.2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成都市郫都區中醫醫院針灸康復科門診收治的230例急性腰扭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15例,實際共完成225例,治療組完成113例(失訪2例),對照組完成112例(失訪3例)。治療組男性68例,女性45例;平均年齡(38.77+12.50)歲;平均病程(1.81±0.79)d。對照組男性59例,女性53例;平均年齡(41.70±11.08)歲;平均病程(1.83±0.83)d。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患者取站立位,兩腳分開同肩寬,軀干前屈,雙下肢伸直,雙手撐于治療床床面或桌面,選取雙側秩邊穴,穴位周圍皮膚常規消毒,采用雙手進針法,根據穴位所在部位的特點選擇爪切法進針,采用規格0.40 mm×150 mm的一次性針灸針(蘇州環球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垂直進針,采用提插、捻轉手法促使針感沿下肢傳導至足跟或足大趾,即可出針,壓閉針孔。隨即囑患者做起蹲、轉體、屈伸、登階等主動運動。對照組采用目前公認治療急性疼痛類疾病的有效藥物[11]:非甾體消炎藥美洛昔康[(莫比可,MOBIC)片劑,德國勃林格翰國際公司出品,批準文號:國藥準字(2001)J-58號,7.5 mg/片]每日7.5 mg,飯后用水或流質送服吞咽。兩組均治療1次后評估其療效。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及治療后0.5、1、2、4、24 h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12]、腰椎活動度(ROM)[13]、腰椎功能障礙問卷(RMDQ)進行評定[14]。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急性腰扭傷的療效標準[15]。治愈:腰部疼痛不明顯,腰椎活動無受限。好轉:腰部疼痛減輕,腰椎活動基本正常。無效:腰部疼痛無明顯減輕,腰椎活動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均采用雙側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表示。兩組患者年齡及性別基線比較分別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及χ2檢驗進行分析。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變化選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對比兩組的療效選用K個獨立樣本的Kruskal-Wallis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對照組治療后0.5 h VAS評分降低不明顯(P>0.05),兩組治療后1、2、4、24 h VA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下同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113 112治療前7.43±1.68 7.69±0.91 0.5 h 3.61±1.52*△7.10±1.30 1 h 3.64±1.66*△6.54±1.36*2 h 3.52±1.64*△6.12±1.29*4 h 3.47±1.77*△5.90±1.29*24 h 2.22±1.80*△5.11±1.75*
2.2 兩組治療前后ROM評分比較 見表2。對照組治療后0.5 h ROM評分降低不明顯(P>0.05),兩組治療后1、2、4、24 h ROM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ROM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ROM評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113 112治療前3.71±0.64 3.70±0.84 0.5 h 2.10±0.94*△3.43±0.86 1 h 2.06±1.00*△2.93±0.74*2 h 2.03±1.02*△2.67±0.61*4 h 2.06±1.06*△2.60±0.56*24 h 1.29±1.10*△2.23±0.90*
2.3 兩組治療前后RMDQ評分比較 見表3。對照組治療后0.5 h RMDQ評分降低不明顯(P>0.05),兩組治療后1、2、4、24 h RMDQ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RMDQ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RMDQ評分比較(分,±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113 112治療前20.55±2.01 20.60±2.19 0.5 h 12.81±4.66*△19.00±3.38 1 h 12.58±5.18*△17.13±3.54*2 h 12.06±4.88*△16.30±3.94*4 h 11.68±5.22*△15.70±4.50*24 h 6.71±5.51*△14.33±6.22*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安全性分析 治療組出現頭暈、心慌等暈針癥狀2例,經平臥休息,掐按水溝、內關等穴及飲溫開水后癥狀緩解。對照組出現胃脘部不適、惡心等癥狀3例,停藥后緩解。
急性腰扭傷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絕大多數突然發病,多以腰部局部劇烈疼痛、肌肉僵硬板直以及腰椎活動受限為特征,常常導致患者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受到極大的影響,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現代醫學認為,腰部用力不協調以及腰部韌帶、筋膜、肌肉等軟組織受外力影響或過度牽拉,均可能導致急性撕裂傷的發生,損傷發生后誘發局部組織炎癥反應,出現充血水腫、滲出及粘連等,使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或壓迫而產生疼痛,患者在腰痛的同時往往伴有腰部活動受限的原因在于部分患者存在骶髂關節錯位、椎間小關節紊亂及關節周圍關節囊嵌頓[16]。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岔氣”,傳統中醫無急性腰扭傷病名,但根據其腰痛劇烈、腰不能挺直、活動不利、腰部僵直以及腰部肌肉痙攣等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瘀血腰痛”“跌打損傷”“傷筋”“筋出槽、骨錯縫”等范疇。急性腰扭傷病變部位在腰,與足太陽膀胱經關系密切,正如《靈樞·經脈篇》所言“膀胱足太陽之脈,挾脊抵腰,是動則病,脊痛腰如折”。可見急性腰扭傷的發生與膀胱經經氣郁滯,不通則痛有關。針灸治療腰痛歷史悠久,療效肯定。而秩邊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針灸甲乙經》有云“腰脊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針刺秩邊穴可以疏通經脈,活血行氣,使腰部氣血通暢、脈絡通達,從而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本研究中針刺時患者取站立位,一方面由于患者腰痛劇烈上下床困難;另一方面,患者站立雙手撐于床面或桌面時腰臀部及下肢處于緊繃狀態,秩邊穴處有臀大肌、梨狀肌,分布著臀下神經、股后皮神經及坐骨神經干,此時在秩邊穴進行針刺讓針感往下肢傳導,患者腰臀部及下肢緊繃的肌肉會產生劇烈收縮,然后得到放松,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目的。同時,出針后囑患者做起蹲、轉體、屈伸、登階等主動運動,可使紊亂的椎間小關節、骶髂關節及嵌頓的關節囊在活動的過程中慢慢回復正常的解剖位置,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也得以放松,糾正患者“骨錯縫、筋出槽”的結構和功能異常[17],從而使炎性物質的產生減少,腰部疼痛及功能障礙得以緩解,甚至達到治愈的效果。此外,研究還表明[18-19],關于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的作用機理,可能與下列兩方面相關:一方面,針刺后,血液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以及腦內內啡肽含量增加,使患者的痛閾升高,從而使疼痛減輕;另一方面,針刺可對脊髓上部中樞產生激活作用,從而對痛覺產生抑制,以達到持續緩解疼痛的目的。總體來說,針刺主要通過調節神經介質和神經肌肉系統兩方面來實現鎮痛的目的。
本研究未考慮患者體質量等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且限于研究條件、研究經費等多因素的限制,僅對長針透刺秩邊穴治療急性腰扭傷的即時效應進行了研究,且未進行治療后長期的隨訪觀察,難以對兩種方法治療急性腰扭傷的遠期療效做出客觀評價。其結果和結論可作為后期多中心、大樣本、客觀、量化、長期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