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上海從2003年開始,為響應原交通部提出的“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要繼續向郊區轉移,向郊區延伸”的要求,全市掀起農村公路建設高潮。
2018年以來,隨著上海市“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意見出臺,上海的農村公路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村公路建設在解決“通達通暢”和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出了“提檔升級”這一專項行動,爭取通過“五年行動計劃”將全市農村公路逐步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轉變,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向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方向發展,全域打造“安全、暢達、品質、生態、美觀、人文”的農村公路。
上海市農村公路建設經歷的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2003年至2009年):農村公路大建設。期間共新改建農村公路5000余公里,改造危橋3000余座,至2005年底,上海市所有行政村已達到“村村通”,即至少通達一條水泥路或瀝青路,完成了“硬化路率100%”的目標,同時實現了“村村通公交”的目標。
第二階段(2010年至2015年):農村公路建設進入常態化增長階段,建設工作以擴建或大修形式提升了一部分鄉道的路面寬度到雙車道布置;同時,配合市發改委實施經濟相對薄弱村的道路改造和農村危橋改造項目,新改建非設施量內的村莊道路4000余公里,其中個別符合建設規劃的路段被納入農村公路設施量。期間新增農村公路里程近700公里。
第三階段(2016年至2017年):隨著路網調整,行政村合并,郊野森林公園建設等一系列項目的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以保量調整為主,建設節奏放緩,據統計2016年以來農村公路建設里程約200余公里,改造危橋30余座。同時按照交通運輸部開展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的工作部署,根據2015年對全市農村公路進行的安全隱患路段排摸結果,2016年至2017年底,已完成農村公路安全隱患路段整治300余公里。
回顧農村公路建設歷程,早期農村公路的建設與大中修多關注道路結構功能提升,旨在解決通行通暢問題,雖然近年來開展了一系列道路安全隱患風險整治,但農村公路建設在總體上還是缺乏精細化理念,功能定位不明,沒有因地制宜、以“人、車為本”去統籌考慮設計。
早期農村公路建設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建成路面普遍較窄,多數采用泥路加鋪碎石后建造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供小型車輛行駛。但隨著近幾年上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郊野公園建設、農民集中居住,上海農村的休閑旅游高速發展,大車、重車增多讓許多農村公路不堪重負,損壞現象極其嚴重。
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上海市農村公路建設與養護技術規程》等技術文件要求,公路建設除主體工程建設外,沿線附屬設施、排水、綠化、交通安全設施、服務設施等也是公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上海市農村公路往往缺乏相關附屬設施配套,造成農村公路整體服務水平低下。
隨著鄉村振興、農民集中居住等工作推進,農村基礎設施面貌在逐步發生改變,農田規整、河道美化、農宅“白”化、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現有農村公路布局與面貌相形見絀。農村公路在建設中如何處理好路與村宅、田、水、林的布局關系,如何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有待進一步探索。
2018年,上海市“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意見提出,在全面“建好、護好”農村公路的基礎上,要以“提速、提質、提標”為目標開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作。上海市將利用5年時間完成全市2000公里農村公路(主要是鄉村公路)提檔升級改造。此輪提檔升級改造不同于以往的農村公路建設與大中修,重點要結合村莊規劃、路網規劃打造一批高品質農村公路。

青浦“四好農村路”建設高品質示范路,重固鎮聚焦“管好”,推進路長制和信息化管理,卓有成效——福泉重固,路通振興。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不僅要考慮到道路本身路面結構提升,還要關注農村公路路域空間的轉變,強調路與環境統籌協調。根據上海農村實際情況,可以將上海市農村公路場景分為郊野段、村莊段和城鎮段三類,基本涵蓋了目前農村公路布局現狀。同時,進一步完善公路設施分類體系:將護欄、標線等交通安全設施;里程碑百米樁等沿線設施;養護管理用房等管理設施;公交停靠站、公路驛站等服務設施在提檔升級中統籌考慮,建設高標準、高服務水平農村公路。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的理念,要從關注車的通行逐漸向關注人車交互活動轉變,對不同場景農村公路的慢行交通空間均應予以充分考慮。農村公路的服務功能,要從單一的交通功能到交通、生產、生活、生態復合功能轉變。針對不同場景的農村公路要充分考量交通安全設施和沿線設施的規范化和標準化設計,人性化設計指引公路服務設施和管理設施。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應優先考慮生態環保的筑路材料,通過廢料循環利用鋪筑路面;對農村公路尤其是非城鎮化場景農村公路的排水、綠化、邊坡要充分融入生態設計理念;統籌考慮和設計路域兩側的河道水系、農田林地、建筑立面和院落空間等。
針對目前上海不同場景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應分類討論、突出重點。
村莊段農村公路需突出以人為本。整體路幅受限時應做好路宅、路田分割、并利用好錯車道系統;有條件應設置人行、慢性通道;充分考慮照明、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綜合設置及提示;注重路域環境綜合整治。
郊野段農村公路應突出以車為本,提倡人車分流。農村公路往往無照明設施,更要注重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設計,反光標志等夜間提示系統應采用高標準。農村公路需因地制宜布置觀景區、公路驛站等服務設施。
城鎮段農村公路應按照城鎮化地區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或城市道路標準布置橫斷面;加強標志標線布置劃設。
在不同場景劃分前提下,農村公路提檔升級盡量采用黑色路面,全線應施畫車行道邊緣線,雙車道農村公路應施畫對向車行道分界線;應宜適度區分機動車和人非交通,城鎮段及行人密集處適當增設人行道;鼓勵有條件的路段設置非機動車道及過街安全設施;針對急彎、大縱坡、沿河、高路堤及交叉口等應開展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專項設計。
根據此輪提檔升級“提速”要求,上海市對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應盡量將單車道公路拓寬為雙車道公路,但鑒于單車道農村公路(主要是鄉村公路)較多,且在提檔升級工作中受基本農田、林地、宅基地限制無法拓寬為雙車道及以上的,也應明確了車道寬度。

橫斷面布置

提檔升級路面推薦改造結構
如無法拓寬至雙車道寬度路面,在錯車道設置上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利地點設置,確保每公里錯車道設置不低于3處,且錯車道處路面寬度不小于6米。對于不通視路段,錯車道設置間距不宜大于200米。有條件的雙車道農村公路路段,也可考慮設置錯車道便于應急停車及同向超越。
在提檔升級中,農村公路在傳統橫斷面要素(車道、路肩、路拱、錯車道)基礎上,應進一步拓展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等設計要素。如城鎮段應參照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設置雙側人行道,每側寬度不應小于2米;村莊段靠近宅基地一側或兩側宜設置人行道,宜結合沿路空間整體設置;郊野段一般不設置專用人行道,經過零星農村宅基地的路段,宜硬化路肩作為人行道,寬度一般為0.75米或1米。
由于目前農村公路大都為水泥混凝土路肩面,因此提檔升級宜采用“白改黑”或“白加黑”改造,以提升道路美觀度和舒適度。白色路面宜采用多錘或共振破損等工藝將原有板塊破碎成小粒徑(底部不超過37.5厘米,中間不超過22.5厘米,表面不超過7.5厘米),碾壓后作為新路面結構基層或底基層,再加鋪新的路面結構。農村公路白改黑或白加黑改造應根據道路交通流量、重車通行情況采用不同的結構改造方式。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過程中,鄉道、村道與二級公路相交時,一般宜采用“右進右出”的交通組織方式。城鎮段按照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拓寬渠化,控制轉彎半徑,設置信號燈、路燈和人行橫道;郊野段可不設置人行橫道、路燈和信號燈;村莊段宜設置路燈、人行橫道;郊野段和村莊段交叉口一般不采用拓寬渠化設計,路面邊緣應加鋪轉角;與村內街巷、機耕道相交時,相交道路路面距交叉口10米范圍內應硬化;無信號燈的道路交叉口應根據相交道路交通主次在次要道路交叉口處設置“停車讓行”標志標線。

“右進右出”交通組織方式

青浦區通過對道路路面、橋梁等構造物、交通安全設施、服務設施、公路綠化和路域環境等重點整治,打造一條旅游路、生態路、景觀路、文化路和產業路,提升農村公路品質,發揮“四好農村路”示范路的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應充分考慮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設計,相關交通安全設施應結合道路交通風險隱患,嚴格按照《上海市農村公路安防工程技術指南》要求,重點做好標志標線劃設,護欄、視線誘導設施、路面減速設施等的設置。尤其對于穿越村莊段或城鎮段,以及部分人員密集場所路段應做好預先提示,設置警示標志并配合減速設施和限速標志。
在提檔升級過程中,農村公路橋梁設計荷載應不小于公路-Ⅱ級;橋跨布置和凈空尺度應綜合考慮《內河通航標準》和水務行業的相關管理要求;在橋面寬度上應確保路橋同寬,單車道公路橋面凈寬不宜小于4.5米;應逐步消滅寬路窄橋。在確保安全、經濟適用的原則上,突出橋梁造型、護欄等特色設計,體現海派文化和水鄉韻味。
在農村公路排水方面,提檔升級過程中應考慮設置必要的雙、單向排水設施,路側堆土高度不低于路肩時應重點考慮。城鎮段采用管道排水,宜設置雨水口;村莊段宜硬化邊溝、加鋪蓋板;郊野段設置非硬化邊溝時,應避免使用土質邊溝,宜使用植草邊溝。
農村公路應統一使用公路路名牌設計樣式;里程碑和百尺樁應嚴格按照要求在公路邊設置,但針對不同場景,里程碑百尺樁可采用差異化設計方案,如城鎮段可結合輪廓標設置或在人行道側石上貼牌設置;在農村公路綠化種植方面,應充分應用本土樹種,如欒樹、香樟、木槿、臘梅、桂花等。
農村公路服務運營設施主要包括公交停靠站及公路驛站。服務設施設置應與“美麗鄉村”建設相互融合,實現整體設計、資源共享。公交停靠站設置方面,郊野段和村莊段宜采用直接式停靠站,城鎮段宜設置港灣式停靠站;郊野段公交停靠站可靈活設置招呼站,站牌桿應設置在路肩處,站臺處路面宜硬化;同時公交站牌應設置時刻表。公路驛站方面,應按照服務區、驛站規劃,結合觀景點、村民服務中心、黨建聯建中心、農產品展示中心進行設置,并應滿足司乘人員臨時停車、休憩、飲水、上廁所等基本需求。管理設施方面,養護道班房可結合橋下空間靈活設置;有泵站的下立交應設置專門的管理用房。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應強調全路域景觀統籌打造,包括結合農田林地、河道水系的景觀設計,沿路景觀小品的設置,建筑立面的改造美化,路宅分離方式,休閑綠道設計等。在路宅、路田分隔方面,可采用綠化種植、堆砌矮墻或采用卵石生態鋪裝形成分隔或過渡空間;農田段在綠化設計時應保持開闊的視野;濱水段應采用根系發達的植物固土護坡,宜留出開闊的觀景視線;林地段應結合周邊豐富的林下空間打造多樣植物層次,有條件可因地制宜設置人行綠道;在村莊入口,重要轉角、交叉口位置可以點綴小品,周邊建筑可運用建筑墻體彩繪豐富立體景觀等。
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是彰顯“四好農村路”建設目標的重要手段,與以往的農村公路建設、大中修相比在總體考慮與站位層次上要提升很多。雖然在推進過程中面臨著土地、林地等諸多制約因素,但通過標準體系上的完善,此輪提檔升級將進一步提高上海農村公路的形象與服務水平。2000公里的目標只是階段性任務,相信通過經驗總結和不斷推進,上海的農村公路將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