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平
一、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當前,國際社會需要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全面加強國際合作,凝聚起戰勝疫情的強大合力。筆者身在澳門,也算是“境外”,我們看到習近平主席就全球合作抗疫提出了“各國應該要攜手抗擊疫情”的中國方案,體現中國擔當,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再次彰顯。這次全球抗疫,一方面國際開展聯防聯控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方法,盡管各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但是可以借鑒中國的做法。中國主動向各國分享經驗、提供幫助,這是以實際行動來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另一方面,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力挺世衛組織發揮疫情防控的領導作用,這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致力于消除治理赤字的理性選擇。因為,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生產要素在全球的配置以及各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定位更加清晰,“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業已形成。疫情在全球暴發以后,許多國家不得不采取封國的極端做法,讓世界變成一個個的孤島。如果人員、貨物長時間不相往來,世界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滯,所有國家也會深受其害。所以各國應該聯手自救,既是救世界,也是救自己,必須出大招和硬招來提振世界經濟復蘇的士氣。基于此,中國前些年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具有前瞻性的,最起碼在關鍵時刻發出了挽救世界經濟的最強音。
二、全球抗疫應該回歸到保障人民生命的福祉上
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經過這次疫情發現,中國的抗疫方法更有效率、更能拯救生命。從兩周以內建好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到迅速提供幾千張床位的方艙醫院都是西方國家難以復制的。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全國一盤棋的動員能力,可以讓全國各地的數萬名醫護人員迅速地馳援武漢,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包括武漢及湖北其他重災區實施的網格化管理,這都是值得研究疫情防控的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網格化管理有點像中國古代的“保甲制”和“閭鄰制”,在危機的時候發揮了細胞的作用,在封城和健康管理上做到上下一心,足以讓政府的政令落實到最基層。對比起來,西方國家卻無法落實這些舉措。非常諷刺的是,恰恰是被西方國家長期詬病并不堪聞問的所謂“威權體制”,才可以組織這樣的抗疫力量遏制病毒,拯救更多的生命。被西方自視為政治典范的歐美社會在疫情防控方面應對無能、荒腔走板,導致了更多的人命折損,讓人情何以堪。抗擊疫情最后的成敗取決于誰最后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多年來中國的社會制度受到了西方政客的污蔑和西方學者的抨擊,認為中國專制獨裁、剝奪人權、沒有自由。但是從這次防疫的考驗中可以發現,中國是逆勢而上、先弱后強,而歐美國家卻在浪費中國抗疫所爭取的黃金窗口機會期,判斷頻頻失誤,使得很多應急措施滯后。通過對西方學界這幾年的仔細觀察,筆者認為,評價一種社會制度的優劣和高低,首先要跳出意識形態對立的模式,關鍵要看具體的治理能力,最近美籍著名學者福山也談到了類似觀點。任何國家要想平穩健康地發展,都要在權力制衡和政府能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不少西方民主選舉國家都有著糟糕的治理情況,但是有些被視為“不民主”(不認同所謂普世價值)的國家卻有著良好的治理能力。所以,國際政治的認定和發展首要是超越意識形態的羈絆,回歸到人民的基本福祉,而保障人民的幸福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在世界新秩序中,面對權力的新結構,中國應該如何抓住機遇
一個時代的世界秩序應該由權力結構、權力規則、公共產品三部分組成。二戰以后,世界權力結構是“一超多強”,即美國是全球的領導者,權力的規則是美國通過美軍霸權、美元霸權、美債霸權來主導國際社會。同時美國也提供了其公共產品,一方面是美式標準的、專供其他國家抄襲的國家治理模式,另一方面是通過其能力和意愿來引領國際社會對抗共同危機。然而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整個西方世界的表現可謂灰頭土臉。以美國來看,不但其引以為傲的國家治理體系破綻百出,而且其作為世界領導者的格局和風度也被它的自私、狂妄和霸道所詆毀。作為對照,中國的表現再一次讓世人刮目相看,為其他國家足足爭取了一個月以上的應變窗口時期,而且在基本控制疫情以后,對內積極推動復工,努力恢復中國經濟,對外還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縱觀世界新秩序中的權力新結構,中國能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成為決策者、引領者、組織者,應該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要實現現代化,逐步消解其他國家對中國發展的質疑,并產生效仿的意愿;二是中國對國際社會應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除了先前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和亞投行之外,應該逐步有更加豐富的新內容;三是中國能否抓住機會把一貫主張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推進為廣泛的國際共識,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四海一家、以和為貴的“王道主義”來替代美國的“霸道主義”。
(作者系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