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旋 周凱
[摘 ? 要] 政黨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能力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對于任何執政黨而言,準確把握和及時回應青年利益訴求,有效吸納青年群體有序政治參與,不斷建構青年人對政治體制的政治認同與內在自信,是鞏固執政基礎和實現長期執政的題中應有之義。從內涵界定、傳統模式、現實挑戰、策略思考四個層面深入探討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主要機制及其現實困境,對提升青年人政治吸納有效性能夠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有益參考。
[關鍵詞] 政黨;政黨執政;政治吸納;青年群體
[中圖分類號] D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11-0049-08
一直以來青年都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吸納的重點對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全黨要關心和愛護青年。”[1]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中也明確提出:“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2]對青年人的政治吸納不僅關系著黨能否在復雜環境下不斷獲取新鮮力量的支持與加入,更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能否接續推進和不斷向前。當前,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主要機制有哪些?在經濟全球化浪潮、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以及互聯網新媒體地沖擊下,青年一代的政治吸納存在哪些現實挑戰?新時代如何建構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有效機制?針對上述問題的探討不僅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不斷發展壯大、永葆生機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而且對于中國共產黨始終贏得青年、引領青年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一、政黨與政治吸納
政治吸納是政黨價值觀及意識形態輸出、維持政治組織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機制。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吸納普遍指精英吸納,即將社會中的精英分子吸納到政治生活中,但隨著近代西方票選政治的發展,政治吸納對象不只局限于社會的精英群體,擴大為特定階層乃至普通的公民。總體而言,學界現有關于政治吸納的研究呈現出三種主要的理論視角:
1. 政治領導權視角。共產黨人對社會各階層政治吸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政治吸納中保持階級領導權的認識最早源于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革命的工人政黨同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關系是:同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一起去反對工人政黨所要推翻的派別;而在小資產階級民主派企圖為自己而鞏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場合,工人政黨都對他們采取反對的態度”[3] 556。換言之,無產階級政黨“在政治上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結成聯盟,只是必須肯定,是你領著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領著你走”[4] 443。列寧也指出“現在感到力量奇缺,而群眾中存在著可以利用的力量。要充分相信工人群眾,并善于從他們中間吸取力量。辦法就是把青年中和工會中的同情者吸收到黨內來”[5] 45-46。概言之,共產黨人對其他社會階層的基本態度是:將進步者吸收到黨內;對中間者和反對者既斗爭又聯合;對反對者則堅決斗爭。總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野之下,政治吸納是無產階級政黨在特定政治目的下對其他社會力量進行黨內吸收或黨外聯合的重要方式,而其中最關鍵之處在于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始終掌握領導權。
2. 政治合法性視角。袁明旭認為政治吸納是“政治系統獲致和維系政治統治合法性的基本方法,是政治系統中的統治者通過建立特定的制度體系,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把特定的社會群體及其成員納入到國家的主流政治生活之中的活動”[6] 31。郎友興也提出,“政治吸納主要指執政黨建立一種能夠表達政治意愿的政治結構,讓社會上有些群體或階層可通過這個結構表達出他們的政治意愿,從而使其利益得以實現”[7] 109。簡而言之,政治吸納是執政主體為了獲取特定的或新興的政治力量或社會群體認同與支持,以鞏固其執政合法性而采取的積極干預策略。正如金耀基所指出的,“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把社會中精英或精英集團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吸收進行政決策結構, 因而獲致某一層次的精英整合,此一過程,賦予了統治權力以合法性,從而,一個松弛的、但整合的政治社會得以建立起來”[8] 43-44 。因此,政治吸納成為現代社會政治系統獲得執政合法性的重要機制之一。
3. 政治整合視角。景躍進、張小勁等認為政治吸納是指“政治體系對社會變遷過程中新興利益群體的權力訴求和政治參與的納入和整合過程”[9] 114。王華華認為政治吸納是指“掌握政治系統的社會政治精英,對于政治系統外部的公民訴求輸入,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來‘容納—消化公民的政治參與訴求,并體現在輸出的政治決策與執行當中,正是通過‘訴求表達—接納回應機制使得公民政治參與活動在制度內有序運行”[10] 36。肖存良認為政治吸納“是政治體系基于功能實現而對社會的一種制度安排,體現為政治體系的社會吸納功能”[11] 74。由此,這一理論視角是著眼于社會變遷的背景之下,政治主體對公民的多元政治意愿及政治訴求進行接收、協商、反饋等主動性策略,側重突出對公民利益訴求的整合與滿足。換言之,政治吸納是在變動社會中實現社會整合和政治穩定的必然舉措。
總之,現有研究從政治領導權、執政合法性、社會整合性等角度對政治吸納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從不同角度勾勒出政治吸納的多維功能和認知視角。基于上述的文獻梳理與分析,筆者認為政治吸納是政治主體采取制度化的舉措把特定群體納入政治生活并對其政治訴求進行反饋的過程,是實現政治領導、鞏固執政基礎、促進社會整合的戰略保障。
二、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傳統模式
政黨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能力對政黨興衰乃至國家發展都有重要影響。早在1918年,布爾什維克專門針對蘇俄青年群體成立了政治組織——俄羅斯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對布爾什維克的執政以及國家建設起了重要作用,被斯大林稱譽為“聯結黨與勞動群眾的引帶之一”。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隨著蘇聯社會內部諸多問題顯現,共青團開始出現組織運作官僚化懸浮化、難以吸引廣大青年群體加入等現象——其團員總人數從1985年到1989年銳減了400萬,尤其是入團年齡在14~15歲之間的人數下跌了四分之一[12] 49。蘇聯共青團的崛起與衰落,對蘇共執政及蘇聯政體存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也不斷警示著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高度重視與實踐探索。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建黨史,必然離不開青年群體的身影。早至20世紀初,以青年學生為主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就成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等運動中,一批青年積極吸取進步思想,特別是在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學習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建黨以來,為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更是高度重視對青年的政治吸納工作以鞏固執政基礎、保持政治穩定,并形成了團組織吸納、黨組織吸納、統一戰線吸納三種傳統模式。
1. 團組織吸納。共青團是黨聯系廣大青年(主要是14到28周歲的青年)的重要紐帶和關鍵抓手,源源不斷地為黨培養輸送后備力量。早在1920年,上海、北京、武漢、長沙等地紛紛成立共產主義小組,這些黨的早期組織也領導創建了一些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早期組織。1921年建黨之后,黨中央立即開始籌劃建立全國性的青年社會組織,即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此后,青年共產國際關于建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組織的指示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共青團的成立——從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國有17個城市建立了地方青年團組織,團員總數達5000多人[13]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8124.6萬名,其中學生團員5795.1萬名;全國共有基層團組織357.9萬個,基本實現了全國各區域覆蓋[14]。從成立初期的數千人,到如今的數千萬人,共青團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先進青年的群團組織,是聯系、服務、引導青年的有力助手,致力于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信念、奮發努力,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 黨組織吸納。黨組織吸納是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直接路徑和核心機制。黨組織對發展青年黨員有著明確的要求,即年滿十八周歲、認同黨的綱領章程、擁護黨的領導的進步青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青年群體對黨的認知產生了一些偏差。如何有效吸納優秀青年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回應的重大議題。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強調“不斷增加黨的新鮮血液。加強在生產、工作第一線發展黨員的工作,重視培養和吸收青年和婦女中的優秀分子入黨。共青團要進一步做好推薦優秀團員作黨的發展對象的工作”[15] 9。黨組織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工作不斷深化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根據2018年黨內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新發展的黨員總數為205.5萬名,35歲及以下的黨員164.4萬名,占到新發展黨員總數的80%[16]。由此可見,相較其他年齡段,黨對青年群體進行政治吸納的力度和成效極為顯著。將不同社會階層社會領域的進步青年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既為黨增添了新鮮血液和新的活力,使黨員隊伍的結構和分布得到改善和優化,更是推進黨和國家事業接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3. 統一戰線吸納。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政治吸納黨外各界精英和社會人士的重要制度安排。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各種新興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紛紛涌現,社會思想觀念的獨立性、差異性、多樣性明顯增強。統一戰線成為黨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行業領域的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戰略依托。在2015年5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三類群體列為重點團結對象:留學人員、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17]。 由此,統一戰線在對新興青年群體和黨外青年的政治吸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黨對青年的政治吸納途徑依然是以團組織吸納和黨組織吸納為主,統一戰線吸納是一種必要的補充手段和戰略機制,其針對對象主要為35周歲以下未加入黨組織和團組織,或者已達到28周歲退團年齡但尚未加入黨組織的青年群體。
總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針對青年群體形成了以團組織吸納、黨組織吸納為核心,以統一戰線吸納為補充的政治吸納制度體系。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劇烈變遷,傳統政治吸納方式愈加無法滿足青年群體快速變化的多元需要和個性特征,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有效性面臨著新挑戰新考驗。
三、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現實挑戰
當前,中國的社會轉型既產生了眾多發展機遇,同時也蘊含著發展過程的諸多挑戰。這些機遇和挑戰耦合在一起,形成極其復雜的影響和變化。黨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也勢必要迎接和應對新的現實挑戰。
首先,團組織對青年群體的有效覆蓋呈現下降趨勢。雖然團組織在組織設置上早已實現了全覆蓋,即形成了“哪里有團員青年,哪里就有團組織”總體布局。然而,隨著城市化速度加快和人口流動化程度提高,團組織對青年群體的組織吸納和政治引領也出現滯后。例如一項針對北京共青團在青年中的覆蓋率的調查顯示:“整體看來,明確表示自己所在學校或工作單位有團組織的北京青年的比例僅為47.53%,不足一半。明確表示沒有共青團組織的比例約為23.96%。”[18] 174 換言之,組織設置上全覆蓋的團組織未必能真正有效深入到青年群體的現實生活和心靈意識層面。近年來,關于共青團組織脫離群眾、作風漂浮以及“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問題的反思,更是從某種角度反映了團組織對青年群體有效政治吸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發展高度多元化和社會需求多樣性,境內外越來越多的針對吸引青年群體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開始與團組織“爭奪”青年人——爭奪青年一代思想和心靈的斗爭正在各個領域展開。總之,在網絡科技日新月異和娛樂生活日益多樣的今天,團組織自身存在的形式化和行政化等問題,使得其對新一代青年人逐漸缺乏吸引力,而眾多自發形成的青年自組織快速發展,逐漸對共青團的政治吸納功能產生了較大沖擊。
其次,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年群體的感召力面臨挑戰。黨組織能否有效吸納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換言之,當代青年是否愿意向黨組織靠攏,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信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不斷受到外部勢力的攻擊滲透,青年群體仍處于思想成熟和三觀塑造的關鍵階段,其本身存在易沖動偏激、看問題片面等問題,更容易被輿論煽動以及被其他社會思潮和外部因素干擾。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調查分析數據顯示:11.0%的受訪大學生表示信仰宗教,10.2%的受訪大學生有信教意愿,此外,14.6%的大學生表示受多樣社會思潮(個人主義、民族主義、普世價值思潮等等)影響比較大[19]103。上述數據從一定程度上說明,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面臨多方面的競爭是不爭的事實。各種社會思潮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并導致部分青年存在政治信仰缺失和價值觀偏離等問題。由此而來的影響是,一些青年人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向黨組織靠攏的問題上“利”字當頭,入黨積極性不高、入黨動機不純,部分青年黨員黨性缺失以及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因此,如何進一步提升黨組織對青年群體的政治感召力和政治吸納力是一個亟待探索的重要課題。
最后,統一戰線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工作需要創新。近些年,統一戰線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視,也取得重大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首次頒布實施《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中央也連續召開了關于統戰工作的多個重要會議,統一戰線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目前,如何落實落細落地中央的統一戰線新理念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基層統戰工作存在“統戰觀念淡薄、機制體制不順、隊伍建設欠精、工作方法單一”的困境、舉步維艱[20] 49;另一方面,針對青年群體的統一戰線必須要根據青年群體的特點與需求尋求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新時代青年統一戰線的內涵、機制及工作體系必須與時俱進,政治吸納工作始終需要從思想上引領與感召,從感情上呼喚與凝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對黨外青年群體開展統戰工作、爭取政治認同、獲取感情共鳴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統一戰線政治吸納的功能發揮離不開利用新媒體等新興傳播手段進行宣傳、組織活動,在活動的形式上需要不斷創新。此外,近期因《逃犯條例》修訂事件,香港青年被境外反動勢力利用在香港發動的種種暴亂事件更表明,針對海內外青年同胞的統戰工作方針、政策仍需改進。總之,針對黨外青年的統戰工作運行機制仍有很大完善空間,有效政治吸納的實現仍然任重而道遠。
綜上所述,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是黨實現長期執政的重要任務。團組織吸納、黨組織吸納、統一戰線吸納在當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下均面臨著許多現實挑戰,需要從實踐層面進行策略思考和路徑優化。
四、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策略思考
毋庸置疑,青年群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大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從體制機制上進一步優化針對青年人的政治吸納成效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續發展和不斷推進。由此,須在鞏固和發展現有的政治吸納體系之下,探索創新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的新策略新方法。
(一)強化團組織對體制外青年群體的關心關懷和引領作用
共青團在進一步鞏固其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及學校等體制內單位的傳統組織優勢外,必須加強對體制外青年群體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一方面,充分發揮團組織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的職責使命,特別是針對現代社會流動性大、人口遷移頻度高、職業變動速度快等特點,應積極借助社區網格化體系對體制外的青年群體提供關心幫助,構建更加扁平化、基層化的團組織服務青年的機制體制。同時,應當重視青年需求,根據青年成長背景、生活環境等特點分別開展團組織活動和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推進基層服務型團組織建設、提高共青團組織有效覆蓋率。
另一方面,團組織須主動對接和引領各類青年自組織的發展成長。當前,中國社會的青年自組織數量類型繁多、對目標群體的吸引力較強,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巨大影響力。根據中國青年工作藍皮書(2013-2014)數據顯示,青年社會組織的類型分布排名前三的是:公益服務類(48.5%)、興趣類(20.4%)、職業類(8.7%);而青年社會組織經費來源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通過贊助獲得經費(40.0%)、參加活動的成員AA制(37.3%)、會費(30.9%)[21] 6-14。可見青年自組織以公益服務類和興趣類為主要活動類型,而且大多數青年自組織經費來源不穩定。在這一背景下,共青團應通過經費資助、項目扶持、服務外包等方式主動加強與青年自組織的聯系與合作,有效引導青年自組織發展,并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引領功能。共青團與青年自組織之間可以形成分工協作和功能性互補的格局,從而為團組織對青年群體的凝聚覆蓋以及自身轉型提供重要推動力。
(二)借助創新手段展現良好政黨形象和政黨軟實力
政黨形象建設對政黨的前途具有重大影響。良好的政黨形象不是自然而然地產生的,需要政黨有意識地去建構和維系。1990年,蘇聯《西伯利亞報》開展了一次民意調查。在回答“你認為蘇共的政策代表誰的利益”的問題時,受訪者回答代表蘇共全體黨員的占11%,而回答蘇共代表黨的機關工作人員的比例竟高達85%[22] 175。民意調查揭示了當時在蘇聯人民心中蘇共政黨形象不佳的嚴峻問題,這也構成了蘇聯解體背后的眾多復雜原因之一。歷史經驗證明,政黨形象關乎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是任何政黨都必須高度關注的重要議題。
推進政黨形象構建和提升政黨軟實力是中國共產黨加強對青年群體政治感召和組織吸納的重要抓手。首先,針對中國社會出現的信仰多元化和功利化等傾向,黨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故事,客觀展現黨自身所具備的優良品質和獨特優勢,充分反映世界第一大政黨的使命與擔當,贏得廣大青年對黨的思想認同和感情認同,激發青年群體中的優秀分子向黨組織靠攏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動。其次,加強黨對青年人的政治吸納離不開合理運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話語風格和傳播手段。從話語風格上,要從政治語言、文件語言向青年語言、生活語言轉變,讓青年人聽得懂、聽得進、聽了信;從傳播手段上,可圍繞青年人活躍的虛擬空間展開,例如在微博、豆瓣、知乎、B站等積極營造良好政黨形象,從多維視角構建黨員群體可親可敬的真實形象,引導青年人聽黨話、跟黨走。總之,黨組織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的實踐創新時不我待,必須從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來重視和做好這一偉大工程。
(三)提升統戰工作的精準性與統戰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統戰工作需要針對當代青年群體的鮮明特點而精準施策。青年人是各種社會活動和公共事務的活躍參與者,他們思想活躍且勇于表達。無論是針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還是民族和宗教工作,以及海內外同胞等等統戰工作,都應有意識地對青年群體予以特別關注。特別是要考慮到青年人的政治參與熱情,引導他們在制度許可的范疇內進行合理有序的政治表達與政治參與。例如,涉港澳臺統戰工作要在發揮原有的經貿互動和文化交流的同時,針對現實情境中港澳臺青年高度關注的政治問題給予必要的理論回應和政治引導,以港澳臺青年人的人心回歸作為統戰目標開展統戰工作。總之,統戰工作不僅是與青年人聯絡情感和加強交流,更是統一思想和凝聚共識的重大任務。發揮統一戰線的政治吸納功能,必須準確把握并及時回應青年群體的重大關切和利益訴求,并對青年人進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精準化政治引領和思想宣傳。
此外,應當健全統戰工作人才培養機制,提高統戰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為統戰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高校統戰學科和理論建設起步較晚,2015年“統一戰線學”才作為獨立學科在少數高校開始碩博士招生,使統一戰線學科“開門立戶”。要讓統戰工作更有效地發揮政治吸納、凝聚人心的功能,需要借助專門性的學科支撐和系統性的學術研究,為統戰工作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特別應當注重教材體系和教師隊伍建設、擴大碩博士甚至本科生招生名額,從而為各級統戰部門提供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兼具的專業性統戰人才。總之,統戰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藝術性都很強,離不開專業性人才培養培訓機制的有力支撐。
正如亨廷頓所言,“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23] 31 。現代化進程帶來了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繁榮,但過速的現代化、政治參與的擴大與政治體制的滯后發展并不匹配,世界范圍內的罷工、內戰等政治動亂時而發生。如何在經濟發展同時實現政治穩定成為各國邁向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所在。政黨的政治吸納能力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青年群體的有效政治引領、政治整合、政治動員的意義更加突顯。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當今世界,青年群體往往是街頭政治的狂熱參與者,這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黨對青年人吸引力和政治吸納有效性逐漸下降的嚴重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共產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機制相對成熟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當前黨對青年群體政治吸納工作仍面臨著外部勢力長期“滲透”和內部機制有待完善等現實挑戰。因此,對青年群體的政治吸納問題仍需要更為系統性、整體性和現實針對性的理論與實踐探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N].人民日報,2017-04-14.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 ?列寧.列寧全集:第3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袁明旭.從精英吸納到公民政治參與——云南邊疆治理中政治吸納模式的轉型[J].思想戰線,2014,(3).
[7] ?郎友興.政治吸納與先富群體的政治參與——基于浙江省的調查與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9,(7).
[8]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1997.
[9] ?景躍進,張小勁,等.理解中國政治——關鍵詞的方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10] ?王華華.政治參與、政治吸納與政權合法性的相生機理——重讀李普塞特的《政治人》[J].理論導刊,2017,(7).
[11] ?肖存良.政治吸納·政治參與·政治穩定——對中國政治穩定的一種解釋[J].江蘇社會科學,2014,(4).
[12] ?陳保平.蘇維埃青年團面臨的困境[J].當代青年研究,1989,(1).
[13] ?團史展覽館——團史縱覽[EB/OL].中國共青團網,2019-11-10.http://www.gqt.org.cn/695/gqt_tuanshi/gqt_ghlc/tszl/.
[14] ?最新數據統計:全國共青團員8124.6萬[EB/OL].中國共青團網,2019-11-10.http://qnzz.youth.cn/gzdt/201805/t20180531_11632923.htm.
[15]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1994,(20).
[16] ?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EB/OL].共產黨員網,2020-03-31.http://www.12371.cn/2019/06/30/ARTI1561860413392572.shtml.
[17] ?習近平.明確三類人將成重點團結對象[N].人民日報,2015-05-12.
[18] ?張翼,熊卓.青年與社會發展——來自北京的調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19] ?沈壯海,段立國.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分析——基于全國30所高校的調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8).
[20] ?沈笑天.微觀-統戰工作理論與實踐初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
[21] ?劉俊彥.青年與青年社會組織[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22] ?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3] ?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