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高校資助工作也必然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文章首先分析了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做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意義,進而分析了“立德樹人”背景下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困境,最終提出了高校應構建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人員保障”、“主題教育”、“定向走訪”、“德育評價”、“典型樹人”、“績效考評”六位一體的資助育人新體系,旨在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立德樹人;資助育人;新體系
一、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做好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思想和政策的需要
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p>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意味著高校開展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和目標,作為高校教育保障措施的資助工作也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構建資助育人的新體系。
(二)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面臨著經濟、心理等方面的壓力,而且還面臨著大學期間成長成才的關鍵期。高校在做好經濟資助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學習、心理、綜合素質等方面加強引導和幫扶,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做好資助育人工作,才能真正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全面成長。
(三)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資助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措施。一方面高校需做好經濟資助,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另一方面高校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對其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三觀,肩負社會責任感并用奮發向上的實際行動感恩國家、回報社會,使其人生目標與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相一致,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樹人”背景下,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困境
資助育人,即在落實資助政策,實施資助舉措的過程中達到教育人、培養人的目的或效果[1]。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困境主要有:
(一)部分高校注重經濟資助,尚未完全確立“立德樹人”的思想,缺乏完整的資助育人體系
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扶持通常是通過經濟資助的方式來實現,有的高校注重資助了多少學生、發放了多少助學金、減免了多少學費等,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健全人格、育人效果等方面的教育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尚未完全確立資助工作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的意識。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是全員的、全程的、全方位的,由于資助工作通常歸屬于學生管理部門,部分高校產生了資助育人工作由學生管理部門全權負責的錯誤思想;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渠道,日常的課堂教學未能發揮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實際的資助工作除了由學生管理部門承擔外,大多由院系書記、輔導員等具體實施落實,他們受瑣碎的工作內容、大量的學生日常管理事務的束縛,難于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育人工作;“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做好資助育人工作除了學校這個環節,還需家庭、社會的力量。
(二)部分學生注重獲取經濟利益,缺乏回報社會的責任感,甚至缺失優良的道德品質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面臨的困境主觀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長期接受無償的經濟資助,習慣了依賴和坐享其成,認為獲得資助是理所應當的,缺乏感恩之心、回報社會的意識和責任擔當精神。還有些學生為了能夠得到高額的資助金,不惜觸犯法律,隱瞞自己家庭真實情況,嚴重違背了高校資助育人的初衷[2]。這種在獲取資助資格過程中存在的誠信缺失、欺詐行為,剝奪了家庭經濟真正困難學生獲取資助的機會。
三、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構建六位一體的高校資助育人新體系
高校應充分樹立起“立德樹人”的思想意識,并將“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貫穿落實到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實現資助工作由“經濟資助”向“育人成才”轉變。高校應構建起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人員保障”、“主題教育”、“定向走訪”、“德育評價”、“典型樹人”、“績效考評”六位一體的資助育人新體系。
(一)人員保障,打造資助工作專業隊伍
高校應建立起資助育人工作的相關制度,確保資助育人工作是全員的、全程的、全方位的,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資助育人工作隊伍,共同保障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的中心目標。
除了學生管理部門和院系的學生工作人員之外,高校還應調動團委、心理、后勤、就業等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打造一支專業、全面的資助育人工作隊伍。除了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利用日常的課堂教學發揮教育引導作用之外,還應開展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談心談話、社團活動、就業指導等工作,充分利用多方力量以做好資助育人工作。高校還應重視并加強對資助工作隊伍的相關培訓,學習和借鑒關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盡可能地實現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育人工作,充分實現育人功效。
(二)主題教育,打造立德樹人特色平臺
通過開展誠信感恩教育,積極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用道德約束學生的行為,強化學生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國家的思想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要懂得回報國家、回報社會;通過開展責任擔當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通過開展勵志成才教育,激勵學生自立自強,努力成為報效祖國的人才。
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精心打造能切實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立德樹人特色平臺,例如高??商栒俸凸膭顚W生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傳遞自己的愛心、感受助人為樂的快樂,從而增強學生感恩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高校還可以選擇學生喜愛的新媒體方式,借助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做為切入點,用“正能量”打造資助育人的特色平臺。
(三)定向走訪,開啟家校共同育人模式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實現“立德樹人”的中心目標,需要高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產生合力才能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原生家庭如果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發生缺位,那么高校資助工作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會極其吃力。
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和學生工作人員應對接受資助學生的家庭進行定向走訪,通過制定走訪方案、召開專項會議、精心組織走訪、了解學生家庭經濟實際情況、反饋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情況,開啟受資助學生家庭和高校合力育人的模式,以取得良好的資助育人效果。走訪過程中,學生工作人員還可以進一步宣傳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使受助學生家庭和更多的人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溫暖。
(四)德育評價,探索行為考核有效途徑
高??商剿鞯掠瘜W分,即將思想道德素質、法紀法規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文明禮儀素質等轉化成德育學分,計入大學學業成績,并適當增加德育學分的比重,通過對學生進行強化教育引導,強調德智并重,激發學生正向行為,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高校應鼓勵和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向品行兼優、成長成才的方向發展,可在資助評定時將其“德行”表現作為考核條件,對道德品質優秀的學生給予肯定表彰,對存在道德失范行為的學生給予適當的懲戒。
(五)典型樹人,發揮優秀朋輩示范作用
通過選樹受資助的典型優秀學生,例如評選自強之星、勵志之星等來引領校園風尚,通過典型教育來助力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典型宣傳來擴大教育影響,用學生身邊的真實事跡激發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從典型優秀學生身上汲取自我教育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充分發揮優秀朋輩的榜樣示范作用,實現崇德向善的教育引導,從而培養德才兼備、奮發有為的大學生。
(六)績效考評,努力提升資助育人實效
高校資助工作是否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否實現了“立德樹人”的中心目標,需要開展績效考評來進行評估,通過認真總結資助育人工作的成果與不足,改進資助工作方法,保障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
一方面,高校要及時、主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期間和畢業后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學習成績、能力素養等方面進行追蹤、調研和評估,注重資助工作績效考評指標的科學性和多維性,在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綜合評價資助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對資助工作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成效進行合理評價,從而不斷提升資助育人的工作水平。
四、結語
高校在分配幫扶資金時,要創設全新的資助理念,通過資金幫助,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滲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堅持一切教育工作的開展都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宗旨,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斷結出新碩果[3]。高校只有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構建資助育人新體系,不斷發展完善,才能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張遠航.高校資助育人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8(6):106-109.
[2] 楊明.立德樹人理念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6).
[3] 江玉蓮.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實效性研究[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137-140.
作者簡介:范倩(1983- ),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山東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