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日益嚴峻的養老形勢,傳統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的需求,近年來,智慧養老為社會各界所推崇,試圖探究以社區為載體的智慧養老服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將養老服務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與服務對象相鏈接,實現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然而,智慧養老在我國畢竟處于起步階段,本文主要分析社區智慧養老的現狀,探究智慧養老在產品開發、技術支持、政策配套、老年人接受程度等多方面的不足,為進一步完善智慧養老服務提供依據。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社區;智慧養老
近年來,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對于養老模式的探究也越來越深,基于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局限性,社區養老作為現代社會新型養老模式應運而生,既有家庭養老的親情融合又有機構養老的專業服務,充分利用家庭、社區、機構多維度資源的整合,兼顧傳統觀念與養老成本,社區養老模式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普遍性養老方式。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老年人的需求也逐漸多樣化和個性化,傳統的養老模式遠不能滿足要求,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將智慧手段嵌入養老過程,以社區為老年服務的基本單元,社區智慧養老無疑將在未來養老模式中凸顯重要地位。
一、概念界定
(一)互聯網
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在養老服務中,是現代養老服務的創新性發展模式?;ヂ摼W雖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手段,但最終目的是為老年人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創新養老運行機制,為養老服務的主體與服務對象搭建溝通協作的平臺,實現跨界合作?;ヂ摼W連接養老服務的兩端,一端是包括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等在內的多元服務主體,另一端是包括老人及其家人在內的一元服務對象,通過互聯網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信息傳遞,不僅如此,養老服務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拓展服務領域、輻射服務范圍,除了基本生活照料、醫療康復、精神慰藉外,可以全方位拓展養老服務內容,如房地產、金融、旅游、餐飲等領域,全覆蓋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活出尊嚴、活出質量。
(二)智慧養老
智慧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指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鏈接政府、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等相關資源與老人的智能信息平臺,為老年人及其家屬方便、快捷、到位的養老服務。社區智慧養老能夠滿足老人居家與高質量服務的需求,可以提高養老服務的廣度與深度。
(三)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指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為服務對象,立足社區,鏈接多方資源社區老人開展服務的養老模式,既有家養老的溫情,又有機構養老的專業,使老人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專業照顧,同時可以共享社區提供的多元化養老服務產品。
二、社區智慧養老的特點
(一)集現代科技和養老服務一體化
智慧養老就是運用智能化手段整合社會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傳統養老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力資源來提供服務,而智能化養老服務則將現代科技和養老服務進行結合,將現代信息技術、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養老服務綜合在統一的養老服務體系中,智慧化手段可以根據服務對象服務范圍及服務內容的不同,應用于不同的范圍和不同的領域,如居家養老、適老化改造等,讓老年人在家里也可以享受到養老服務,對社區而言,通過對整個社區的智能化建設,使智慧養老能夠覆蓋到每個家庭、每個老人,根據老年人的需求,以及老年人的消費能力,提供不同程度、不同內容、有特色的智能化服務。
(二)集個性化與專業化于一體
社區智慧養老是當代社會養老模式的一種創新,是比較熱門的養老模式,在健康養老、積極養老的理念下產生,是新型養老理念和現代技術革命推動下的一次養老產業革新。智慧養老沿用目前相對成熟的養老機構的管理體系,對傳統養老模式的資源鏈接與供需表達進行信息化,同時將原來以人員密集機構服務做到社區化、居家化,通過信息平臺開發多元服務主體,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勢,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和專業化服務,并且不斷擴展服務范圍,滿足現代老年人多元化、高質量的服務需求。
(三)集實時、快捷、高效于一體
智慧養老借助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平臺,能夠將許多優質的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到一起,通過平臺,將多方資源和老年人進行有效對接,從而滿足老年人的不同服務需求。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社區智慧養老可以精準匹配服務主體、服務產品與服務對象,服務主體提供的服務產品內容能廣泛的為老年人所知,老年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時、快捷、高效進行判斷分析,選擇貼合需求的服務內容,減少不必要的過程,從而保證為老服務的頻次與質量。
三、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發展現狀分析
(一)養老服務供給不足
現階段,社區智慧養老存在服務產品供給不足與老年人及其家庭高質量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現有的養老服務供給主體,如政府、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等可提供的養老服務產品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智慧養老服務,應該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基本的養老服務,以保障所有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為目的,能夠全覆蓋的養老服務;二是高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個性化、高質量的需求。而今,社區智慧養老剛剛起步,老年人口眾多,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復醫療、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方面尚未滿足,且提供的養老服務產品輸出水平比較低,對于老年人多樣化、高質量的服務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二)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接受度不高
互聯網的普及與迅速發展促進了與智慧養老的深度融合,但老年人對互聯網接受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低,不愿意嘗試新事物;二是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接受能力不高,因為接受能力低更加促使接受程度低。當今社會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速度遠比老年人的接受能力的增長速度要高的多,老年人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與水平與其年齡、文化水平、生活狀況等因素緊密相關,越是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的老年人越容易接受智慧養老,越是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越渴望社區服務,這些老人有強烈的使用互聯網的意愿,但缺乏互聯網使用的能力,從而影響到使用智能化手段實現養老服務,影響老年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參與需求的滿足。由此可見,現階段互聯網的發展水平與老年人接受程度的矛盾是影響社區智慧養老推動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智慧養老的成本依然偏高
智慧養老是一種科技創新養老模式,要想真正實現高品質的智慧養老必然帶來了巨大的創新成本。目前智慧養老發展水平不高、技術不成熟也是養老服務的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雖然與機構養老相比,養老成本大大縮減,但與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智慧養老現階段還會給老年人帶來的經濟壓力,大部分老人愿意接受智慧養老模式,但不愿意承擔智慧養老的費用,尤其是個性化、高品質服務的高費用,在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及適老化改造等方面,越是高齡老人費用越高,相對于幾乎固定不變的養老金而言,養老的費用會逐年增加,許多老年人及其家屬寄希望于社會福利,希望政府能夠承擔一部分甚至絕大部分的養老費用,養老費用由家庭與政府共同承擔。
(四)智慧養老技術突破存在瓶頸
社區智慧養老自興起以來,概念高于實踐,從效益上看,養老服務更注重福利性而非經濟性,社會普遍認為智慧養老是一種先進養老模式,但落實到實際,當真金白銀投入時,服務主體往往會有所顧慮,從而導致技術突破方面存在問題,主要是物聯網的技術瓶頸,相對于養老服務,在物的感知和數據處理上都無法充分利用,數據采集與服務產品不能夠實現有效對接,難以達到老年人服務的需求。
(五)智慧養老相關配套政策不足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許多關于養老服務規范性文件,但關于服務標準的政策文件還不多,而且大多文件都是一種建設性意見,以籠統的語言描述為主,缺乏具體細化的操作性說明,標準化與規范化不足,對養老服務指導實踐作用有限。社區智慧養老更是存在標準化的問題,相關政策指導性有之,但參照性不足,落實性的政策文件有待進一步配套。
四、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提升社區智慧養老服務質量的展望
(一)快速推動智能化進程,增強社區服務功能
智慧養老服務應進一步以社區服務中心為載體,利用人工智能設備,引進自助儀器,開發社區活動及便民服務,為老年提供生活服務、遠程醫療服務、精神慰藉等基本為老服務,打造老年人家門口的人工智能服務。以遠程自助體檢為例,傳統方式去醫院排隊體檢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還不算上往返醫院路程的時間,社區引進人工智能體檢儀,老年人感覺不舒服,就可以自己去社區服務中心利用儀器進行檢查,且項目基本覆蓋了大部分的檢查,還可以實現居家遠程就醫咨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社區智慧養老數據中心,老年人享受著數據中心鏈接的各類資源,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實現預約、服務、跟蹤反饋一站式、一鍵式服務。
(二)探索多形式智慧養老服務中心
社區智慧養老的實現定是要依托服務中心這一媒介,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探索民辦公助、企業自建自營、公建民營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中心,鼓勵社會資本的投入推進,智慧養老的基本保障服務由政府購買,高端的多元化、個性化老年需求由市場團隊運營,鼓勵養老機構及社會組織參與,實現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共贏的局面。未來智慧養老服務內容依然分為兩類:基本保障性服務由政府購買第三方機構運營為主,以解決老年人普遍面臨的基本養老問題;多元化、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由多元主體共同承擔,引入市場機制,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及監管,以保證老年人高質量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水平。
社區智慧養老在我國仍然處于摸索階段,現階段還存在著很多技術和配套資源落后的情況,但在國家的加快推進智慧養老的進程中,試點城市、試點區域也將不斷推出,毫無疑問,智慧養老是解決我國社會養老問題的一條創新之路,盡管目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仍然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但社區智慧養老在未來定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更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袁小良.“互聯網+”智慧養老的實踐反思—基于X市Z平臺的調研分析[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6(02).
[2] 李倩,梁立君.智慧居家養老破解養老難題[J].人民論壇,2017(26).
[3] 張文綺.基于智慧養老的可穿戴計算設備的設計與挑戰[J].科技經濟導刊,2018(16).
基金項目: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運用模塊管理機制完善社區養老模式研究”(20LKT2048)。
作者簡介:孫甲(1984- ),男,江蘇連云港人,江蘇財會職業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區工作、老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