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變革導致人類社會發生巨變,全球網絡化大潮對社會生活、生產等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滲透和影響。在信息網絡時代,利用新媒體技術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效提質,已經成為一項時代課題。面對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現實困境,本文從規范網絡基礎秩序、增強教師隊伍素質、搭建多元化載體和平臺三個方面出發,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以其無可比擬的傳播速度,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第一資源。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守住教育主陣地,發揮教育主渠道作用,就必須認真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提出針對性、實效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和新方法,讓網絡變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時代感。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內涵
自20世紀初開始至今,隨著網絡新生事物的不斷發展,學術界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目前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其一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網絡技術或網絡服務為渠道和載體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它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改變那些不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即其工具性價值。[2]其二則從人性的范圍進行綜合探討,人的本質屬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交往和共享是人類在最初就具有的本質特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質上就是一種交往形態,是在技術性拓展的基礎上,通過線上與線下的高度融合,成為社會網絡交往實踐場域的擴展和社會交往實踐的具體化表現。個人交往的需要是產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價值的人性基礎,共享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空間的基本屬性和支撐。[3]綜上,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新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會組織或團體用一定的道德倫理規范、網絡素養要求和政治思想觀點,以信息網絡為溝通媒介,有組織、有目的地對社會成員身心兩方面施加積極影響的教育活動,從而促使社會成員進行政治思想品德地主動建構,以達到一定階級或社會要求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現實困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進入了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交織并存的發展新階段。社會體制轉型的現代背景、意識形態領域的激烈交鋒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
(一)網絡空間秩序建構被動滯后
從人類生存空間的層面進行闡述,網絡社會已然形成一種有別于現實社會的、全新的“虛擬社會”形態,其核心是以信息的占有、利用為標志的社會分化。為了構建良好的網絡空間生態秩序,織密清朗的網絡空間規則之網,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制定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公安機關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都為網絡空間的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建立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但就現狀來看,網絡空間秩序建構依然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其完善程度與互聯網的整體發展水平依然存在較大差距,除了缺乏政府主導下的實體制度約束,媒體、商業機構、用戶也未充分形成秩序觀念,過于自由的空間環境導致網絡用戶去個性化和責任分散;[4]大量零散、多元、低門檻的網絡原始信息在未經過濾的形態下被肆意傳播,青年學生長久以來通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培養起來的認同感被新媒介重塑,從而陷入價值觀念模糊和價值選擇迷茫的困境。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
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促使學校各方面教育產生深刻變革,學習者們日益依賴網絡媒體來獲取信息和知識,信息型、創造學習型的學習方式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從整個網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狀況來看,普遍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的問題,長期以來形成的低效、壓抑的教學管理機制嚴重束縛了信息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運用,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對信息素養的認識停留在表淺層面,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不強,未在信息時代中找準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正確定位和發展方向。如部分教師將信息素養簡單等同為“在網上檢索各種電子教學資源”、“利用計算機演示文檔”和“自己制作課件”,又或者偏離了信息教育的初衷,由“人灌”改為“電灌”。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多元化社會思潮的沖擊,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峻和多樣,新時代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刻不容緩。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不足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要目的是以互聯網的信息處理技術為載體,為大眾提供豐富學習資料的同時,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繁、難、偏、舊,過于側重理論知識的缺點。然而現階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模式還比較粗放,教育整體目的比較單一,教育覆蓋面比較有限,教育資源整體開發不足。其主要表現在針對比較成熟的教育資源進行簡單化和過度式的開發和利用,卻忽視網絡熱點問題和時事政治的本身教育價值;各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各自為營,缺乏系統性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進行整合;部分網絡平臺存在交互性較差,資源體系建設不足,網絡教學模式不夠創新,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和網絡學習課程開發程度有限等問題。新時期如何充分開發優質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斷提升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形成一個統整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是適應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利用網絡與新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已是大勢所趨,新時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引導,完善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利用網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探討。
(一)規范網絡基礎秩序,形成育人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同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5]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單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完成,需要堅持多元主體參與、協同育人的原則,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育人合力。[4]新時代背景下規范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基礎秩序,既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酬對網絡空間治理的有效措施。一是以監督管理為基礎,培育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學校各部門和共產主義青年團等群體組織要統一戰線,協同作戰,通過強化責任落實、組建專門隊伍等方式,密切關注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言行動態,做好網絡輿論監管;二是以教育引導為根本,秉持“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從媒介信息獲取、媒介信息分析、媒介評價、媒介傳播等角度出發,不斷提升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培養其成為高素質網絡公民;三是以制度保障為支撐,嚴懲網絡失范行為。要設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為網絡群體的言行劃出紅線、標注高線、設置底線。
(二)增強教師隊伍素質,提升育人實效
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效,關鍵是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會操作、懂網絡、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首先教師要準確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和方向,強化政治引領;其次要創新教學觀念。創造性是網絡學習所具有的本質特征,同樣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石,教育者要認真迎接電子信息環境的挑戰,從細節的陳述者轉變為積極學習的主持者,引導學生在自由探索中完成對新知識的重新創造和自我建構;教育工作者不僅應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常識,還應該著眼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教育內容和層次從當前延申到未來,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最后教師要不斷提升信息素養,更新教學手段,探索運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沉浸式、交互性教育方式進行教學,如運用視頻、圖片、動漫、網絡游戲等載體,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講好大道理,積極適應青年的思想行為新特點,切實強化教育對象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知認同,不斷提升學生的網絡素養和辨別能力。
(三)搭建多元化載體和平臺,整合育人資源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出,“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如今人工智能、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讓學生進入了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學習的泛在學習時代。海量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超速便捷的網絡信息服務的融合,為教學資源的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與傳統的以紙質教材為主的教學資源相比,信息時代下的教學資源的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體系更加完善。新時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應探索建立具有強大信息聚合能力的“高維度”平臺,實現各種資源在信息內容、工作渠道、傳播載體、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6]例如可以依托智能手機和移動終端,建立一批形態多樣、功能強大、靈活便捷的教育網絡平臺,該平臺集閱讀、學習互動于一體,可以向受教育者提供高質量、分布式學習娛樂環境;也可以借助電子書包、慕課、微課、“三通兩平臺”等新興網絡教育社區,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實現精準施教。綜上,要整合育人資源,構建融各方教育力量于一體的大教育格局,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綜上,在信息網絡化時代,結合網絡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邁上新臺階。新時代背景下,各級單位要積極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建立良好的網絡空間生態秩序,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師專業化水平,搭建多元化育人載體和平臺,在準確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范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領作用,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朱耀華,郝小芳.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時間[M].湖北:長江出版,2013.
[3] 董興彬,吳滿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功能闡釋[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4] 陳志勇.網絡空間治理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
[5]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 董佳.推進信息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N].解放軍報,2020-06-22(07).
作者簡介:蔣露薇(1995- ),女,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