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饒麗
中圖分類號:G27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20)07-119-01
摘 要 本文以大數據背景之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為分析對象,首先介紹大數據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影響,接著分析了現階段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最后論述了大數據環境之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優化策略,以便可以提高大數據背景之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質量。
關鍵詞 大數據 人事檔案 信息化
21世紀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對于社會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于人事檔案工作也帶來了深遠影響。在人事檔案管理之中,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常常非常棘手,因此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來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提高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
一、大數據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影響
第一,大數據使得流動人員檔案管理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借助新興大數據技術,檔案管理人員在進行流動人員管理之時并不需要再像往常一樣持續進行電話溝通,只需要將數據及時輸入到系統之中就可以完成檔案管理,提高了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效率[1]。
第二,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更加精確。在傳統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之中,檔案常常都是通過手動方式進行管理,這就可能會導致檔案放置錯誤或者檔案管理漏洞。但是在大數據環境之下,對于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完全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完成,這也使得傳統人工可能出現的誤差得以避免,顯著提高了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精準性。
二、現階段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目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硬件設施配置不夠齊全,缺乏有效資金供給。目前,隨著我國流動人員數量增多,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工作量也在持續增加,對檔案管理各項硬件設施提出了更高要求[2]。為了可以滿足檔案管理工作客觀需要,檔案管理工作機構就需要加大硬件設施采購力度,而當前檔案管理部門具有公益性質,部門經費常常是以政府撥款為主,遠遠無法滿足設施設備購置需求,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產生負面影響。
第二,檔案信息化的設備配置不夠科學。當前,流動人員檔案信息化設備配置欠缺科學,很多設備都使用是老舊設備系統,存在系統不兼容的現象。與此同時,檔案部門設備采購也不夠科學,并沒有考慮到信息化特殊要求,在采購之時只是采購投影儀等一些觸摸型設備,難以滿足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客觀要求。
第三,信息化人才相對匱乏。當前,由于缺乏專業信息化人才導致信息化建設滯后。目前,絕大部分檔案管理工作者都屬于40歲以上的人,他們的信息化意識非常薄弱,自身信息化技術儲備也非常有限,難以滿足當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發展要求。
第四,缺乏法律法規有效支撐。為了可以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良好的法律法規支撐并不可少,但是當前我國并沒有就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進行立法,這也使得開展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存在障礙,在全國范圍之內并沒有一個統一規范,很多規范都是由當地制定,存在著政出多門的情形。
三、大數據環境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優化策略
為了可以做好大數據環境之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第一,加大資金投入。在大數據環境之下,政府部門需要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投入大量資金。除了政府部門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動社會募捐,通過多個不同渠道來彌補信息化建設中出現的資金缺口,有序推動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走向正軌。
第二,完善檔案信息化設備配置。在大數據環境之下,檔案部門還需要加強檔案信息化設備配置,在進行設備采購之時需要咨詢一線工作人員實際需求,避免在采購無用設備,提高設備采購的實效性。
第三,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在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過程之中,為了可以推動流動人員檔案信息化建設,我們還需要加強信息人才培養,可以對當前現有人才進行持續培訓,還可以招聘一些剛畢業大學生充實隊伍,提升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的建設[3]。
第四,完善立法工作。在大數據環境之下,政府部門需要加強有關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立法,可以首先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咨詢調研,以此來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加強法律完善,提高法律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可以加強大數據環境之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我們需要夯實資金投入,加強設備采購,做好人才培養完善立法工作,以便可以推動大數據背景之下的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周忠生.淺析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J].黑龍江檔案,2016(03):94.
[2]楊如正.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辦公室業務,2016(12):154-155.
[3]魯麗娟.關于流動人員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問題的思考[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