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鳳芝 陳肖東
摘要:新時代對高校教師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將“立德”與“樹人”二者辯證統一,將傳統以知識傳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任務,轉變為將道德培養與素質培養相統一的育人任務,這是一次教育機制的改革和創新。高校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凝練經驗,讓“課程思政”成為所有教師的共識并踐行,通過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工作模式的優化,積極探索和構建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以教師為主體的育人機制。
關鍵詞:立德樹人 教師 主體 三全育人 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7-0029-03
爭做“四有好老師”,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高校教師提出的標準和要求。高校教師要積極探索“以生文本、以文化人、三位一體、向德而行”的工作理念,不僅要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更要進行“課程思政”,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品格,積極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教師開展好育人工作、培育精英人才,對于實現黨的教育目標、完成學校的育人使命、培養優秀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育人機制的培育
大連理工大學是全國“三全育人綜合試點高校”,學校要求教師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以及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機制[1]。學校要求年輕教師必須參加崗前培訓、教學觀摩,專門配有培養人(一般為教授)督導其養成良好的教育素養。學校的“兩課”教師一方面加強科學研究,進一步發掘馬克思主義學科的理論精髓,加強理論創新;另一方面,勇于革新教學方法,讓思想政治理論以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進入青年學生頭腦,爭取做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大學生喜聞樂見。學校的輔導員與大學生朝夕相處,讓黨的理論、政策、方針進課堂、進頭腦、進網絡、進學生活動,讓大學生在與優秀理論潛移默化的接觸中,將理論內化,進而激發其對黨和國家的深厚情誼。
中華民族曾經創造過燦爛輝煌的文明,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贏得過世界的尊重;也曾經飽受凌辱,在危難中苦苦探索救亡圖存之路。學校鼓勵所有教師要主動凝練和發掘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史觀,激發大學生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們懂得:大學生是民族的棟梁,除了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別無他路。大學生不僅要求學真知,更要探求真理、提升道德,了解自己學習知識最終是要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所用,而并非僅僅是滿足自身溫飽的一己之私,只有勇擔時代責任,才能讓青春在奮斗中閃光。十九大報告號召廣大青年學生在胸懷理想、堅定信念的基礎上,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這是對大學生勤奮學習、鍛煉本領的最大鼓舞。大連理工大學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以學習為本,發揚“學在大工”的優良傳統,采取主動介入、積極疏導、正面激勵、循序漸進等工作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扎實的知識和技能,開展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促使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切實提高和全面發展。
二、教師育人機制的建構
1.以德為先,建設理想信念塑造工程
大學教育從德育始。如今的中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一日千里。改革開放帶來的思想解放撲面而來,多元化的西方思潮也侵入到大學生的思想領域。大學生群體是知識的代言,更是信仰的火種,如果失去了對黨和國家忠誠,他們的發展最終將成為無源之水。“兩個百年目標”樹起了新勝利的里程碑,“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彰顯了黨和國家戰略的新布局;24個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國家、社會、個人道德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建設美麗中國志在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十九大報告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準確而鮮明地向黨內外、國內外闡述了黨代表人民所做的英明決策。學校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教育的優秀資源和素材,宣傳國家大政方針,引導學生愛黨、愛國。
2.知行合一,開展能力素質提升工程
能力和素質是大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要實現這一價值目的,根本上即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此為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核心觀點[2]。在新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高校的共識,大學生能否擔當責任,決定了未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培養高素質人才,要以理想信念為根本,培養愛黨、愛國、奉獻的行業精英。由于一些錯誤的目標導向,有些教師把“能夠讓學生順利畢業”作為培養目標,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讓學生順利畢業、拿到學位”固然是一個目標,但只是我們教育的基本目標,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把學生培養成引領時代、服務社會、立足前沿的行業精英。而大學生成為“精英”的前提條件,不僅需要個人完善的綜合素質,更需要一顆堅強的“心”。身心和諧才是健康,自信是良好心態的基石。自信可以讓大學生敢于嘗試、敢于創造、從而做出成績。大學生如果堅信自己能夠做好什么工作、完成什么任務,那么不管實際過程中遇到多少困難,信心都能夠使他激發潛能、發揮智慧解決問題、實現目標。教師要在熟知“0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積極學習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倫理學等知識技能,促進大學生個人獨立意識的養成、規劃大學生職業發展的方向、激發大學生成長中的動力,讓大學生明確大學里應該學什么、做什么;為什么學、以什么態度學;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等相關問題。不僅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質,也具有身心和諧發展的健康心態,以及不驕不躁、不溫不火、不氣不餒、積極向上的健康人格。
3.因材施教,打造個性發展指導工程
如今,大學生中獨生子女比重增加,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環境的熏陶,讓他們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個性、爭取獨立解決問題的強烈意識,自主獲取知識和能力的迫切欲望,同時他們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思想觀念更新快。教師通過開展全面、科學、有效的個性化指導和一站式服務,滿足大學生樹立“獨立理想、自由精神、格物致知、為天下先”等優秀品質的需要。落實到高等教育中,便是以學生為本,即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關注所有的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打破以往學生教育的“大鍋飯”局面,讓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對開展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喜聞樂見、樂于接受。
在學校教育中,長期的“重理輕文”思想,讓教育者忽視了針對學生的通識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很多考核都設計為應試,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中國教育要轉變觀念,以通識教育為根基,開設文理互補的課程體系,吸取國外大學的先進經驗,有助于學生形成發散型思維,成長為創新型人才。美國科學家加德納考察了眾多人才指出:每個人除了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以外至少還有其他多種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內省智能”“肢體—運動智能”等主要八種。“多元智能”理論重“縱向比較”,即學生和自身比較進步的幅度,而不是盲目的和別人“橫向比較”自身缺陷。如此,個人的特長得以發揮,最終成為頂尖人才;而不是在“補短板”的過程中,成為標準的“生產零件”,喪失掉自己的天賦,最終混同于“平庸”的行伍之中。事實上,幾乎具有任何文化背景差異的人,都需要運用多種智能的組合來解決問題,而國內目前部分學生恰恰缺少這種“多元智能”,這也許正是中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瓶頸”。中國的教育改革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必修之課”,任重而道遠。
三、教師育人機制的優化
1.優化教書育人工作模式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體系建設,挖掘各門課程的價值意蘊[3]。學校要鼓勵教師在思想教育理論方面研究深造,使教師的實踐能夠得到理論的指導。鼓勵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與兩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呼應。繼續開展院士、教授講座以及專業性指導講座;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到教書育人工作中來;以優良學風班評比為契機,制定別具特色的學風建設方案和幫扶措施。鼓勵學生參與“我最喜愛的老師評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教師的工作內涵,激發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熱愛之情。邀請優秀老教師召開專場“學風建設報告會”,以其堅持不懈學習的精神,以及從教多年的經驗為立足點,深入論述學風建設對于高校育人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開展優秀教師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的先進事跡的學習活動,以優秀教師良好的教風帶動和促進學風建設。
2.優化管理育人工作模式
努力做到從隸屬型向服務型轉變:加大服務軟硬件質量,建設高水平的大學生服務中心。通過逐步完善分工協作機制,讓教師隊伍最終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教師要銘記大局觀念,積極與學生互動,聽取各個方面的建議,以便彌補弱點、發揮長處。開展“大學生學業指導”系列活動。大一年級學生,圍繞“合理規劃大學生活”開展座談,養成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大學生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大二年級學生,圍繞“優化綜合素質”開展活動,鍛煉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綜合素質;大三年級圍繞“就業指導”召開專題講座,讓同學們了解畢業后的主要出路;大四年級學生,圍繞“感恩母校,回報社會”開展活動,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號召同學們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抓好畢業生“學業收口”工作。利用大四學生正在做畢業設計的契機,組織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匯報,匯報以報告的形式,場下同學可以進行提問,以發現問題,互相學習。這樣做,一方面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為畢業答辯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對實踐階段的成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也可以加深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以上活動應由教師指導,由學生干部負責落實,適時召開討論會,總結成果、經驗、啟示。
加大對學生干部和學生骨干的領導力培養。逐步實現各級、各類學生干部民主選舉產生。選舉的學生干部和積極分子由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干部能力素質拓展”系列培訓,讓他們能夠提高能力,掌握技巧,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行使同學們賦予的權利并履行學生干部義務。同時,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建立課堂的考勤等相關制度,督促學生能夠按時上課。開展以學習委員為主要成員的學習監督體系,同時有針對性對個別班級和同學推行學習委員負責制、特定教室自習制、一幫二學習小組制、英語、計算機強化學習制等,各班級根據自己不同的學生特點制定落實不同的學習方法。大力倡導網絡文明,通過宣傳“警鐘長鳴”的案例,使同學拒絕和遠離網絡游戲。
3.優化服務育人工作模式
教師要增強為同學服務的意識,改善服務態度。繼續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宗旨,以做好本職工作為著力點,加強理論研究,找尋載體、創新途徑,為了讓廣大學生煥發青春光彩而服務導航。針對大學新生,同學們關于考研、保研、就業、出國等個人職業發展的咨詢明顯增多,職業規劃關系到每個同學的未來發展,可以通過運用職業規劃理論開展職業指導實踐,爭取給予學生一些切實有效的建議。大三學生面臨著畢業方向的諸多選擇,或多或少地存在焦慮情緒,應該結合心理咨詢理論,引導學生正視選擇、直面焦慮,因為學會如何選擇是人生的必修課。教師在指導學生、服務學生時,也要多與學生家長溝通,這樣有利于全面了解學生成長的文化背景,進而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指導。但是,教師千萬要記住:是指導學生選擇,而非替學生選擇。要在鼓勵學生自身發展的同時,融入正向的價值觀教育,在思想方面引導學生奉獻社會、關愛他人;其次是在選擇方面鼓勵學生立足現實,發揮優勢。
四、結語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廣大青年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讓青春煥發出絢麗的光彩……”這是新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教師要完成的新使命。教師不但要成為歷史的見證者,更要成為歷史的創造者。教師要銘記責任、提高素質、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提升應對外在壓力的能力,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將對學生的文化教育與思想導航結合起來,積極發揮教師的主體育人功能,為黨的教育事業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肖東,戚鳳芝,于聰聰.“三全育人”構成要素的邏輯關系與實踐路徑[J].現代交際,2020(3):54.
[2]史佳玲.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0):19.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2017(7):10.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