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葒
〔摘 要〕零陵花鼓戲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湖南人民從生活中得到的勞動成果,是湖南戲曲特色文化中的瑰寶。如今,國家越來越重視對花鼓戲的保護,并將其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但有利于進一步培養花鼓戲人才,而且有效推動了花鼓戲的傳承與保護。本文主要從花鼓戲藝術的傳承視角出發,就零陵花鼓戲的特點、困境和發展三方面進行探討,闡述零陵花鼓戲的藝術特征,分析零陵花鼓戲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發展建議,為更好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零陵花鼓戲;藝術傳承;保護
零陵花鼓戲作為永州市的特色藝術文化,不單單具有深厚的審美意義,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零陵花鼓戲是以零陵話為特色的說唱表演,來源生活,貼近生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生活瑣事通過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成為零陵這座古城的文化名片。
一、零陵花鼓戲的特點傳承
零陵花鼓戲主要特點是以旦角和丑角為主的扇子舞和矮子步。扇子舞是旦角用得最多的表現手法,通過扇花的不同,表現的情緒與場景也不同。矮子路是丑角專用技法,也是零陵花鼓戲表現力極強的一種技法,屈膝或半屈膝,蹲身,抬頭,直腰,右手持扇或腰間舞花,左臂前后擺動,以跑跳節奏行走,可快可慢,可左可右,可進可退,也可原地踏步,其中基本功主要體現在腰,腿和腳上。
(一)角色的演繹 零陵花鼓戲的傳承脈絡依靠的是演員的演繹方式,也就是對角色人物的剖析程度。一種藝術形式的壯大與演職藝人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花鼓戲藝術表演者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作品深意,挖掘角色情感本質,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將地方戲曲藝術傳承至今。藝術人才與角色人物之間的互動關系對花鼓戲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
零陵花鼓戲經歷了“兩小”“三小”以及“多人物,多行當”的階段。它的“兩小”戲,習慣上稱“對子戲”,即一旦一丑常常夾在舞龍、耍獅中進行表演。隨著演出規模和戲劇內容的擴大,在“兩小”的基礎上增加了“小生”,出現了“三小戲”。據資料,當今專業劇團在對花鼓戲的繼承和發展上還走出了屬于自己特色的道路,角色的演繹方式在舞臺藝術的創作中是有所變化的。對角色的情感表達則會根據時間的不同或是觀眾的需要慢慢加以改變。角色是一部戲的靈魂,對角色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這需要每個演藝人員對角色人物全身心的投入。
(二)劇目的豐富 零陵花鼓戲的傳統劇目較多,其內容主要是表現人民生活等方面。劇目大多與農村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有些表現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有些表現農村的生活場景,也有描寫農村男女的婚姻愛情理想,更多的是贊揚歷史人物與雕塑民間故事人物。現代劇目則是在傳統劇目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現代劇目更貼近生活,更能體現人們的生活特點。
零陵花鼓戲從傳統劇目演變到現代劇目,主要是根據人們的需要來改編的,劇目的演變經過了漫長的蛻變。正是由于每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習俗、環境、需求不同,劇目的內涵才會隨之豐富,更好地切合新時代下人們的文化需求。
(三)曲調的新意 在零陵花鼓戲發展過程中,隨著劇目內容的豐富和戲劇情節的復雜,原來簡單的唱腔和表現手法、表現能力都不能適應新的要求。因此,演藝人員在“對子調”的基礎上不斷創造、豐富和發展唱腔曲調。曲調的新意一般有三種手法:第一,以某一曲調的某一腔句為基礎,運用擴展、緊縮、加花、重復或變化重復的手法來發展型腔。第二,大多以某一曲調為母曲,改變主奏樂器的弦式,產生轉調和旋律變化,使之與原曲有正反調關系而成為一首新腔,民間叫“換路指”或叫“正夾反”。第三,吸收外來曲調加以改造、融合,使之與本地的調子風格相統一,成為具有自己特色的唱腔。
二、零陵花鼓戲的傳承困境
零陵花鼓戲作為一門發展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藝術,其存在和發展需要借助一定的社會環境。伴隨著社會文化體制的變遷,零陵花鼓戲原來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首先,當今是信息時代,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娛樂方式,使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缺少欣賞零陵花鼓戲等傳統文化藝術的時間和條件。電視媒體、新媒體和互聯網的出現,新型社交活動的誕生,使得很多年輕人追求潮流,只有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依然喜歡傳統韻味的零陵花鼓戲。其次,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變,生產生活方式由之前的親力親為變為現在的高科技自動化運作,大量的本土年輕人外出務工,變為流動人口,這就與家鄉傳統的零陵花鼓戲隔離開來。
于是年輕一代對零陵花鼓戲的認識和了解越來越少,零陵花鼓戲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愈演愈烈。這樣的冷場現象值得我們重視,作為傳統藝術文化瑰寶,保持、傳承、維護和繼承、發揚、創新,都對零陵花鼓戲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零陵花鼓戲的傳承發展
(一)保護傳承人,發展傳承隊伍 對傳統藝術文化而言,保護、傳承和發揚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而人作為文化創造活動的基本主體,決定了藝術文化發展的動力。要加強對零陵花鼓戲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機制,其中繼承者包括零陵花鼓戲作家、導演、演員、音樂研究者等。加大對零陵花鼓戲有貢獻的老藝術家的保護,并培養出更多的花鼓戲青年藝術家,以促進零陵花鼓戲的更好傳承。其一是多多扶持和開展零陵花鼓戲的演出活動和比賽形式的競爭激勵,以此可以作為渠道挑選更加優質的傳承人,讓民間藝術家們得以施展才華,同時還可以以電視媒體結合的方式,在地方電視臺舉辦尋找傳承人的宣傳推廣活動。把中老年演員和青年演員結合起來,形成一支傳統戲曲傳承隊伍,這是我們目前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重賦劇目的時代性,突出喜劇因素 劇目的傳統性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但對這一問題的延伸是傳統能否緊跟時代的發展。畢竟,在新時代下,作品的價值取向、藝術風格和審美觀照都有了新的內涵,我們所表演的劇目要更能貼近觀眾的文化需求,要充分利用好現代網絡傳播媒介,在堅守劇種本色的同時突出“喜劇”這一因素。一方面是人們對物質資料的滿足后,會更重視“樂趣”的需求,這也是現在為什么在觀眾的視野中,笑星更令人印象深刻。在這樣的喜劇需求浪潮下,零陵花鼓戲也應憑借這次良機,加大劇目創新,形成特色,打造一流品牌。
(三)傳承地方藝術,戲曲走進校園 感受花鼓魅力,陶冶藝術情操,我們一直都在行動的路上。倡導零陵花鼓戲走進校園,深入大街小巷,讓當代青年人了解花鼓戲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花鼓人的使命。作為零陵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一分子,我們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的相關工作,在柳子小學、永州市工商職業中專等學校開辦“零陵花鼓戲‘非遺傳習班”,進行零陵花鼓技藝的傳承教學。并且,零陵區還鼓勵各中小學制作戲曲宣傳欄,擺放在校門口、樓梯間等醒目位置,從版面設計和色彩搭配上吸引學生注意,以調動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初步感受戲曲的魅力。除此之外,倡導學校開展制作戲曲手抄報、戲曲知識小擂臺等也是我們正在落實的相關活動,以此營造濃厚的戲曲知識氛圍,積極提供讓學生感受戲曲文化的基礎條件。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不容忽視,我們立足于將零陵花鼓戲表演技法的豐富性、表演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唱腔的自然性展現在大眾面前。為此零陵花鼓戲劇團會定期送戲進校園,演出一些適合學生的經典劇目,使老師和學生進一步了解花鼓戲,愛上花鼓戲,宣傳花鼓戲,充分領略傳統戲曲藝術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并且在演出時鼓勵學生與劇團演藝人員同臺表演,大膽展示,積極互動,激發中小學生學習傳統戲曲文化的熱情,為零陵花鼓戲的傳承和保護添磚加瓦。
總的來說,零陵花鼓戲為零陵人的生活帶來了無限樂趣,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在戲曲舞臺上熠熠生輝。它作為戲曲園林中的一朵奇葩,對中國優秀文化和道德文明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是一項值得保護、愛護和推廣的寶貴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值得我們保護的精神家園。零陵花鼓戲在發展的道路上應當推陳出新,在保留優秀、有價值的傳統的同時,不忘緊扣時代進步的發展主題,與時俱進。不單單是零陵花鼓戲需要我們去發揚、去保護,對待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都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傳承與保護原則。 (責任編輯:張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