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曉妮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現行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的最終目的就是造就全新的人才,讓他們學會關心、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創造。課堂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主渠道,要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優化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的最根本途徑就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研究表明: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材料或聽老師講授后,學生只能記住10%~20%的內容;學生對他們看到的事物現象能記住30%左右;如果對既聽、又看到事物現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記住70%左右;如果學生親手操作過又描述過,則能記住90%左右。因此,教師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如創設實驗活動、多媒體直觀教學、分析討論、查閱資料、信息研究等),讓學生主動發展。若能充分利用物理課教學的實驗性、多媒體教學直觀性等特點,使局部的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有機結合。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地探索研究,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根據誘思探究教學理論,我們摸索出物理新授課的“引導探究模式”。具體作法如下:
一、激趣引題
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生活常識、有趣的問題、多媒體技術等,引出中心課題內容。它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探究未知和解決問題的要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能夠迅速進入主動探究學習過程。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講《光的全反射》一課,我們先做了P13頁的實驗,又觀看了光導纖維傳送圖像,從而激起了學生濃厚興趣,思維積極快速進入狀態,很自然引出本節研究課題。實踐證明,此環節時間雖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媒體設疑,主動探究
這一環節是此教學模式的核心。它的基本過程是:展示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收集有關的資料(探索生動的實驗現象、查閱課本、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多媒體技術等);分析、研究、交流、歸納有關材料;發現問題的規律性,得出結論。
例如講《光的衍射》一課時,我們讓學生閱讀材料,歸納衍射圖樣的特點。通過單縫衍射實驗實驗(學生做)、圓孔實驗(教師設計的計算機模擬演示過程),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探究,發現規律性,歸納總結結論。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做到了用眼看、用耳聽、用手做、用口說、用腦想、用心學。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狀態,不斷地探索知識奧秘,體會到了探索學習過程的艱辛,取得成就時的喜悅。這是素質教育靈魂之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學生一些學法指導,如:探索法、歸納總結法、聯想對比法、觀察分析法,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品質。
三、教師點撥,系統歸納
這一環節就是對本節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體現出知識內在聯系,從而加深理解,便于記憶,靈活運用。這一過程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本學科的知識結構,為今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本節課我們讓學生歸納出光的衍射圖樣的特點,及其與雙縫干涉的圖樣的區別,還比較了圓孔的衍射圖樣與不透光的圓板的衍射圖樣的區別,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這一環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練習應用,反饋效果
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課堂練習要突出重點,短小而靈活多樣,避免機械記憶和重復。著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它既能及時地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還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了解漏洞,及時加以彌補。如在《光的全反射》一課中我們設計了一問題:一束單色光斜者入射到一平行玻璃磚上,問入射角大于某一角時,在第二界面將發生全反射現象?就是圍繞本課重點來出的。它既能復習課堂知識,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創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結尾設計的海市蜃樓的短片,學生意猶未盡,課下還會沉浸在對知識的深深思考探索之中。
實施“引導探究法”教學模式后,改變了過去單純由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做到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體驗為主線,思維為主攻。使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學促教,視學而教,達到了“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學生學會了學習。在學習中,學生不但獲得了知識,還學到了獲得知識的方法。學生親身體會到學習的方法,通過方法的掌握,會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學會了求知。“引導探究法”這種模式提倡學生主動的探索創新精神,學生學到了遇到問題就積極探索,經過一番努力,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興趣,形成良性循環,進而自覺地運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學習,思維能力大大增強,為他們從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會了創造。
參考文獻:
[1]王維城、劉廷宇等譯:《課堂教學策略》,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2]李 蔚、祖 晶著:《課堂教學心理學》,中國科學技術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3]張良田著:《教學手段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4]李登印著:《調節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5]張熊飛著:《課堂教學論》,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