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玲
【摘要】三年級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教師教給他們一些閱讀方法,讓其達到自主閱讀的程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閱讀素養。教師可以從字詞句入手,循序漸進地教會學生一些閱讀策略,如,提取信息、感知概括、質疑等,通過螺旋上升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閱讀理解能力;生字;關鍵詞;理解句子;自主閱讀
閱讀被稱之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可見閱讀教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閱讀可以讓我們的知識積累更加豐富,讓我們的思維品質得到改善;閱讀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情操。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著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葉圣陶說過:“我們的教是為了不教。”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能做到自主閱讀。但三年級小學生的語文閱讀還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讓他們達到自主閱讀的程度。加之三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處于轉折期,較之一、二年級的閱讀有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需要由一、二年級的識字為主的學習過渡到三年級讀寫的學習。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三年級語文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教學,將培養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放在首位。
一、攻破生字關,掃清閱讀障礙
生字是語文閱讀及寫作的基礎,只有攻破了生字關才能無障礙地進行閱讀。反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認字方法將對平時的閱讀有很大的益處。部編版三年級語文教材上下冊中要求會認的生字共500個,會寫的生字共500個,攻破這些生字關是學生進行閱讀的第一步。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多樣的識字方法。首先,要培養學生提前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不懂的字要查字典的習慣。通過查字典,認識生字的形、音、義,對生字有了初步的認識,再通過摹寫進一步加深記憶。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讓這些靜止的方塊字的字形流動在學生的腦海中。如,學習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認識“嚼、吞、咽、瞇”這些表示動作的生字時就可以借助動畫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些生字的理解及記憶。最后,對于課文中較難理解的生字,我們可以運用字理進行析解。如,形聲字可以通過的形旁及聲旁,針對漢字特點,把握漢字規律進行識記。如,學習《聽聽,秋的聲音》一課的生字“蟋蟀”《搭船的鳥》一課的生字“鸚鵡”、《大自然的聲音》的“呢喃”等,都能借助這一方法識記。對于較難理解的形聲字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來讓學生識記,如,學習《大自然的聲音》的“敲”字時,教師可以來析解,“敲”形聲字,從攴,高聲,攴是手(又)持器物(卜),本義為擊打。通過講解和觀看字形變化的圖片加深學生的理解。學生通過教師字理的講解,理解了“敲”用“攴”作形旁與手的動作有關。《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的“鼓”這一會意字也可以向學生析解。一個“士”手(又)拿鼓槌(十)在擊打鼓。這樣讓學生可以更形象地記憶并且更加樂于記憶了。
二、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句中的關鍵詞
研究表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學生積累的詞匯量息息相關,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積累的詞匯量越多,理解句子的能力及閱讀理解能力越強。學生在閱讀中詞匯的障礙減少,整體理解文章就更容易了。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對句子及文章中的詞語進行理解。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個重要語文要素就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如,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的“凌亂”,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抓關鍵字“亂”,可以通過在課文找找出其反義詞“規則”,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理解其含義為“不整齊;沒有秩序”。同樣地,在學習三年級下冊課文《陶罐和鐵罐》時,可以通過尋找近義詞、反義詞的方法理解“驕傲”“傲慢”“謙虛”幾個關鍵詞的意思;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詞語,從而進一步把握了課文中“陶罐”和“鐵罐”兩者的性格特點。
三、加強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強化句子綜合訓練
句子理解能力是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三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過渡,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理解句子的能力,獨立的理解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原有的知識儲備以及認知特點出發,一步一腳印地做好學法指導,扎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句子、掌握句子的能力。
(一)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1.聯系上下文理解及生活經驗理解句子。有些句子,學生理解起來是比較費力的,但結合起課文的上下文進行理解就容易多了。如,《趙州橋》中“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對于這個句子學生較難理解,但結合前文我們就能知道“這種設計”指的就是“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以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自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兩個特點。如,《林中》“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樣”聯系上下文及生活經驗,學生可以理解到這“斗笠”指的就是戴著斗笠的小朋友。讀通句子,聯系上下文地讀,通過聯系上下文讀懂句子意思,這是平時在閱讀中理解句子最基本的方法。
2.通過動作示意圖或演示來理解。有些句子中會出現一些表示連續動作的詞語,我們可以通過圖片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理解句子。如,教授《紙的發明》一課,我們可以通過圖片來讓學生更直觀地去認識蔡倫改進造紙的過程,將“剪碎或切斷→浸→搗→撈→曬”進行圖片示意。而《肥皂泡》中作者制作肥皂泡的過程運用了一連串的動作詞,這時教師加以動作演示,學生就一目了然了,進一步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3.運用課文插圖來理解句子。我們可以借助課文插圖理解課文中句子,如,句子“這肥皂泡,吹起來很美麗,五色的浮光,在那輕清透明的球面上亂轉”,這句子是比較抽象的,如果借助課文插圖,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
4.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理解句子。教材中有一些描寫景物的詩句或句子學生加以想象再聯系現實生活中所見過的景象就能體會句子所描繪的情景了。《燕子》一課,學生通過邊讀邊想象,進一步感受到了燕子的可愛和春天的美好。
(二)強化句子的綜合訓練,讓學生學會積累運用
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不僅強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句子,而且要強化句子的結構意識。如,文中使用了關聯“既……又……”“不但……而且……”要認識到所列舉的事物同等的關系。如,文中出現的比喻句式“……似的”“……仿佛……”要讓學生明白本體和喻體之間有著共同的特點。其次,要學生自己學會運用這些句式結構。上下冊教材中多次出現“有的……有的……還有的……”這種排比句式,這不僅要讓學生能理解,而且要學會運用,進行仿寫。通過句式的訓練和運用加深學生對句子的掌握程度。
四、樹立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意識,著重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對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著力提高學生從文章中提取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認知心理學家彭聃齡和張必德把閱讀定義為:“讀者從書面材料中提取意義并影響其非智力因素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提取文章的關鍵信息,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課文或閱讀材料的主干,將會更好地梳理文章的脈絡,進一步理解的文章主要內容。如,在《紙的發明》這一課中學生只要提取出蔡倫在改進紙之前人們書寫材料的優缺點,將這些優缺點與蔡倫的改造的紙進行對比,就能明白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了。
(二)強化學生感知概括能力。《語文課程標準》閱讀目標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是文章的濃縮所在,只有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才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們引導學生首先可以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關鍵內容。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可以推測出課文中的老屋一直都在,不會倒下了。《在牛肚子里旅行》,誰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什么會到牛肚子里旅行?最后結局怎么樣?這樣就很容易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其次可以從文章的關鍵句入手。如,《秋天的雨》課文從秋天的顏色、秋天的氣味、秋天小動物和植物如何準備過冬三方面來描寫了秋天的雨。只要教師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關鍵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可以知道這是從顏色方面描寫秋天的雨。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關鍵句就能清晰地知道文章主要內容了。
(三)培養學生閱讀質疑能力,學會自主探究。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針對文章內容正確地提問,在提問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教學生有針對性地問,即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如,《灰雀》一課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質疑:“列寧是真的不知道灰雀會不會飛回來嗎?”學生通過質疑認識到了列寧這是對男孩的尊重和愛護,了解到列寧善解人意、循循善誘的美好品質。
五、多進行課外閱讀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注重課外閱讀積累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寫作水平都會較高,他們能做到旁征博引,所寫句子及文章能做到文從句順,最重要的是文化素養深厚。由此可見,課外閱讀是多么的重要。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僅僅依靠教材的文章的閱讀和分析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才能有深厚的積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教師在教給學生多種閱讀方法后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將閱讀方法真正地運用到其他更多的文章當中。
總而言之,三年級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多教方法,多引導,常抓不懈,才能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本文系廣州市花都區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提高小學中高年段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HDJYKY2018C0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黃亢美.字理教學手冊[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2002.
[3]王惠娟.中年級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J].師范教育,2003(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