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姚磊


摘 要:瀟賀古道作為一條貫通南北的古道,擁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在民居的裝飾上體現著地方性、民族性的特征。傳統民居的裝飾題材有著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和思想內涵,因此,民居的裝飾藝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瀟賀古道;傳統民居;建筑紋樣;裝飾藝術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湘文化遺產保護‘關聯耦合空間形態研究——以湘賀古道永州段為例”研究成果。
一、瀟賀古道簡介
在中國版圖的中原與嶺南之間,橫亙著難以逾越的五嶺山脈,位于湖南瀟水與廣西賀江之間的瀟賀古道,是古代中原穿越五嶺山脈到達嶺南的五條通道之一,作為巍巍五嶺之間蜿蜒著的石板古道,數千年的繁華沉浸在了近代歷史的長河之中。瀟賀古道是穿越南嶺南北的五大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這條古道連瀟水,達賀州,所以被稱為“瀟賀古道”。
瀟賀古道的雛形是秦古道,其最早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冬,修建的瀟賀古道路寬為一米左右。東漢時期的瀟賀古道是國家交通的重要通道,到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朝時期,瀟賀古道成了歷史上海路絲綢之路的對接點。到了宋朝,瀟賀古道的地位開始減弱,但它作為軍事的地位依舊存在。明末清初時期,作為軍事要道的瀟賀古道開始漸漸失去充當國家交通要道的歷史地位,隨著時間的流逝,絲綢之路不復當年的繁華,瀟賀古道也隨之沉寂。
縱覽整個歷史時期,瀟賀古道在秦漢時期地位最重要。在于長沙發現的西漢時期馬王堆駐軍圖和城域圖中,它作為國家統治南方很重要的一個通道,成為政治統一的繩索和文化的凝結。
二、文化背景
(一)湖湘文化的影響
先秦、兩漢時期的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起源之一,受湖湘文化的影響,古道周邊地區的建筑上盡顯湘人的浪漫情懷和人文理想的和諧。其建造規制上嚴格遵循湖湘文化上的儒家禮法傳統,結構上平面布局遵循中軸對稱的原則,裝飾紋樣與精神寓意相結合,體現出湖湘文化的兼容并蓄、豐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滲透、影響。
(二)移民與民居融合
瀟賀古道的開鑿帶來的不僅是秦皇漢武的鐵騎雄兵,還是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南北民族的融合共生。同時,大批北方漢人的移居,將中原文化的新鮮活力和當地的文化相結合,對后來南方農業的發展以及手工業的興起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瀟賀古道區域各個族群的文化差異形成了各式風格的民居建筑,這些民居建筑風格獨特,文化各異,尤其是古橋、古巷、古建筑,盡顯瀟賀古道歷史文化的豐厚底蘊。村落的形成得益于瀟賀古道方便的交通,瀟賀古道不僅在戰時發揮作用,更多的是在日常的民間商貿往來中發揮作用,這也是瀟賀古道影響深遠的重要原因。
三、瀟賀古道永州段主要節點
瀟賀古道以道縣種福亭為起點,永州段的古村落主要包括:田廣洞村、樓田村、上甘棠村、夏層鋪村、莫家村等。這些村落分布于瀟賀古道上,建筑的裝飾紋樣受到瀟賀古道的文化背景影響,在不同的時期體現著不同的價值觀和風俗特點。
四、民居建筑裝飾題材
(一)具象紋樣
具象紋樣就是把傳說或現實中的具體形象用變形、夸張或抽象的方式創造的圖案,主要可分為靈獸動物類、植物瓜果類、博古寶器類和人物故事類。
1.靈獸動物類
在動物紋樣中,主要有龍、鳳、魚、鹿、羊等,這些寓意著吉祥的動物紋樣,在民居中隨處可見。紋樣雕刻得細膩精致,它們是對當時的技藝水平的反映,也反映了當時人們高超的藝術審美觀,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結合的產物(表1)。
2.植物瓜果類
植物作為自然界中最常見且種類最豐富繁多的資源,它象征了美好的祝愿和祈盼,經常用來表達文人的高風亮節,較為常見的有松、竹、梅、蘭、菊、蓮花、牡丹等,它們都有著不同的寓意,植物的果實多寓意多子多福多壽(表2)。
3.博古寶器類
博古寶器指的是青銅器、書畫、玉器、瓷器等器物。其紋樣是中國的傳統裝飾紋樣,寓意著古代文人情懷的高尚、學識的淵博,為人們所喜愛(表3)。
4.人物故事類
人物故事題材類的裝飾極為常見,即將具有故事情節的山水人物雕刻在民居的門、窗、墻檐、梁架等上,這些優美的雕刻作品很好地體現了當時瀟賀古道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讓當時的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表4)。
(二)抽象紋樣
抽象紋樣是將以幾何線形為主的裝飾圖案,通過對稱、重復、疏密、變化、統一的方式構成的紋樣圖案,具有一種規范化的形式美。其多在墻面、門窗上的大面積使用,在其他的裝飾部位以點綴的方式出現。圖案的元素有回形紋、卍字紋、螺旋紋、回字紋等,這些圖案多受宗教、民俗等影響(表5)。
五、裝飾題材的意義
這些裝飾紋樣通過藝術形式來表現人們的生活狀態,賦予事物吉祥如意的寓意。其作為寄托情感的媒介,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裝飾紋樣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法觀念的影響,在傳統民居空間里融入充滿人文主義情懷的元素,體現中國古代匠人傳統技藝的高超精湛,同時也是裝飾藝術的文化、歷史和審美價值的體現。
六、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再加上我國傳統民居大多為木質結構,大量具有地域特征的民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并被現代建筑所取代,裝飾紋樣作為民居構成中的一部分同樣面臨著難以修復和復原的情況。民居裝飾是最純粹的地域文化元素,它深刻地反映著當地的建筑文化,裝飾的樣式和色彩都值得后人研習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徐嵩.湖南傳統民居裝飾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16.
[2]華玲.惠山古鎮中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9.
[3]沈詩.安徽屏山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4]周菲.基于地域特征的漢中傳統民居建筑研究[D].長安大學,2018.
[5]樓慶西.裝飾之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
通訊作者:
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