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珍
摘要: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缺失由來已久。新時代,提升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新課標充分認識到新時代發展英語教育與傳播中國文化必須同時進行,突出英語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課程屬性,啟示英語課程與中國文化的融合。教材編寫者應加快教材的中國文化建設,多樣完整地呈現中國文化內容,實現表征與內涵的統一。教師應重審外語教育的人文學科屬性,增加中國文化輸入,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關鍵詞:中國文化 英語課程 新課標視角 文化缺失與融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91-03
談中國文化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對“文化”一詞稍做闡釋。何謂文化,眾說紛紜。新課標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闡釋文化知識[1]12。物質方面是飲食、服飾等可視文化;精神方面主要是哲學、歷史、價值觀念等非可視文化。上述兩種定義都從物質和精神、有形和無形兩方面闡述文化內容,即從自然到精神的轉義反映文化的兩個基本含義。[2]
一、傳播中國文化與學校英語教育關系的應然與實然
新時代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呼聲日益高漲。《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堅持中國文化的立場,表明提升中國文化話語權依托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是文化的構成體,又是傳遞文化與提升文化的手段[3],學校教育、學校課程推動文化輸入與輸出。
中華文化與課程融合是英語學科的文化擔當,這在課標中已有體現[4]。新課標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英語課程融合的理念體現在文化意識培養總目標、文化知識內容和文化意識水平的表述上。新時代英語課程需培養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兼具型人才[1]5。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本土文化教育已出現問題[5],即中國英語學習者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匱乏的中國文化失語[6]。此后對英語教育中本土文化問題的探討從未中斷,中國文化缺失亟待解決,在提升中國文化國際話語權過程中不可回避。
二、基礎教育英語課程中國文化缺失的表征及原因
(一)已有英語教材中國文化內容匱乏、文化失衡現象嚴重
教材包含編寫者認為最有價值的文化,是文化學習的重要媒介。新課標出臺后便開啟了教材修訂工作,但修訂是漫長的過程,目前絕大部分教學依然依托舊版教材。而舊版教材均有本土文化內容選材、設計不足問題[7]。人教版高中第一冊涉及中國背景的單元極少且都是選讀語篇,而西方國家知識和人物占比極高。此外,教材有所忽視中國文化價值取向,如部分語篇凸顯西方個人主義價值,缺少對應的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集體主義群體意識[8]。再如,牛津版高中教材中國文化主題和內容存在缺陷,文化輸出型和深層文化理解型活動缺失[9]。教材中西文化失衡使中國文化教學在備課教學環節就出現了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可能無法處理多元文化價值理念之間的矛盾,不能夠在跨文化語境下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并選擇正確的價值立場。
(二)教師教學理念存誤,文化素養不高
教師是關系中國文化能否在英語課程中落實到位的關鍵因素。文化品格素養高的教師能二次開發文化失衡的教材,引導學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識。但現實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情況并非如此。
1.教學理念存誤,課堂文化教學積極性不高,有意減少文化內容輸入
研究發現,教師文化教學理念和文化教學行為不一致。教師在思想上認識到英語課堂應開展文化教學,但在實際上文化教學的積極性并不高[10]。這主要受制于兩個現實因素:課堂時間和教學效益(文化教學上的時間投入不能帶來試卷得分的大幅提高)。第一,較之語言知識教學,創設文化學習環境和氛圍的時間更長。但初高中課堂容量大,分配大量課堂時間給文化教學不現實。第二,目前文化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得到所有考試評價體系的高度認可[11],教師更愿意將寶貴的課堂時間留給能帶來更多教學效益的語言知識操練。教師出于各種現實因素有意弱化文化教學,自然中國文化無法在以英語語言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課程中有一席之地。
2.自身文化素養不高,跨文化意識薄弱,無形中弱化了本民族文化輸入
價值觀決定方法論,行為偏差源于認知偏差。中國文化遭遇冷落在很大程度源于教師文化意識和文化教學概念認識偏誤。文化意識概念的核心是對本土文化、異質文化的理解、對優秀文化的認同。三大主題語境承載的也是中外物質、精神層面的不同文化信息。但部分英語教師和不了解該研究領域的群體對文化教學教什么存在認知錯誤:英語是西方語言,英語教學只應教或多教英語國家或者西方國家的知識,傳授中國文化是語文和歷史課程的任務。其實,將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等同于第二文化教學的錯誤認知由來已久,有學者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理解為漢文化教學[12],這與將英語教學等同于英語國家的文化教學在性質上無異,均暴露出語言教師文化意識的不足,對語言學習最終目的是實現跨文化雙向交際認識有失偏頗。實證研究也反映出教師跨文化意識、文化意識培養和文化能力訓練不足[13]。
三、基礎教育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影響
(一)學生容易文化移情過度,陷入他文化的思維模式
有意和無意忽視中國文化輸入均易導致文化移情過度。英語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媒介。文化移情是語言學習者必備的能力之一,指立足本土文化與他文化建立雙向聯系機制,滿足跨文化交際中主客體相互適應和情感溝通的需要[14],但移情須適度,以承認尊重世界文化多樣、平等為前提。顯然,目前英語課程中的文化教育常拋棄本土文化,違背適度文化移情原則,使學生無法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長此以往,學生可能喪失文化批判性思維意識,變成英語語言水平一流,其實是被英語語言文化同化,喪失本族文化認同感的假外語人才。
(二)國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戰,國際話語權提高受抑制
以洋為美為尊的背后是國家文化安全危機問題。全民學英語時代,中國文化的地位以及國家文化安全受到挑戰。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意識形態、文化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本可通過外語課程中滲透中國文化這一渠道讓學生從異質文化視角解讀本土文化,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但現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中中國文化缺失只會使外語教育方向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削弱本民族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存在感,最終抑制中國文化走出去,削弱其國際話語權。
四、新課標視角的中國文化與基礎教育英語課程融合的可行性措施
受英語教育大環境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文化與英語課程的有效融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二者的融合處于動態前進的發展狀態,存在很大空間。
(一)加快英語教材的中國文化建設
1.豐富中國文化主題,優化中國文化內容結構,增加精神文化
首先,豐富中國文化主題。新課標中三級別英語課程涉及的中國文化知識類型多樣,且三級別課程的文化知識內容學習均要求用英語表達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表現形式及內涵,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意識[1]32-33。因此,新版教材的文化內容應全面覆蓋新課標涉及的中國文化類型,特別要提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比例。其次,優化中國文化內容結構,增加精神文化,凸顯中國文化價值觀。社會特定階段的主流意識形態決定教材的價值取向,而價值取向又通過教材制約學校教育的受眾。教材應選擇最能反映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立場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內容,如價值觀念、社會規約等。教材可適當增加主流精神文化,特別是舊版教材缺失的國家政治經濟、制度文化,扭轉文化選材弱化中國價值理念的傾向。
2.多樣化、完整化呈現中國文化內容,實現文化內容表征與內涵的有機統一
除了量不足,教材中中國文化缺失還體現在質的淺薄上。多樣化、完整化是指以完整語篇配真實插圖、影像音頻等多維呈現文化內涵,激發對中國文化產品、實踐、觀念、人物及其內部聯系的思考。較之圖片,語篇傳達的意義更豐富;較之片段式文本,完整語篇承載的信息更多;利用真實性較強的插圖的具象表達功能強化概括文化內容,促進文化意義傳遞。除了呈現方式,呈現視角也可多樣化。可多用文化共現的手段結合文化討論活動,基于文化差異反思本土文化,呼應“比較中求同存異”的文化意識培養宗旨,在比較文化內容表征與內涵的異同中理性認識本土文化。
(二)教師審視外語教育的人文學科屬性,增加中國文化內容輸入
1.轉變教學觀念,注重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努力實現人文英語教育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性質。工具性偏向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訓練,服務思維學習、工作交際;人文性側重比較多元文化,尋求文化認同和自信。但受實用主義思潮影響,當前外語教育工具性凸顯。教學目標直指考試評價體系中的考核內容,文化浸潤給中高考語言知識點操練讓道的現象比比皆是。雖然英語學科的人文學科屬性是人人樂道的真理和外語界的基本共識,其人文性內涵卻未扎根思想深處。
以人文英語教育推動高校英語教學范式轉變[15],其部分理念恰與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目標不謀而合。英語教育是跨文化教育,正如新課標提出課程培養兼具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新時代的“語言能力”應增加跨文化能力和學術語言能力,形成跨文化思辨英語能力,這也與新課標比較鑒賞、批判反思不同文化的理性審視文化的內涵相似。教師應適當沖破考試評價的桎梏,轉變唯工具論思想,增加中國文化專題學習時間和內容,讓工具性與人文性融為一體。
2.提升文化素養,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文化教學能力
教師對跨文化概念理解模糊,啟示需提升文化素養,厘清跨文化意識內涵,提高文化教學能力。對此,不妨采取多元文化共現的策略比較中外文化異同。這一做法利用了本族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兩大作用:文化移情的工具和外國語言文化學習的激勵工具[16]。用本民族文化對比他文化,揭示他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時從他文化反觀本民族文化,獲得對本民族文化獨特性的認知,從中理性認識文化差異的社會歷史原因。激勵工具幫助學生跳脫民族主義觀念,提高外國語言文化學習參與度。新課標也用對比、比較、了解中外差異等暗示跨文化比較的詞匯描述文化知識學習要求,說明跨文化是外語課的時代主題。對此,教育工作者應首先深入學習中國文化,減少教師層面的中國文化失語;其次自我培育跨文化意識,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文化,提升文化鑒賞力。
五、結語
基礎教育英語課程中本土文化缺失原因較多,而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明確要求外語教育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應共同進行。對此,新課標修訂了課程性質和育人目標,強調傳播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教材建設、教師教學均可做出積極改變,將中國文化融入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夏谷鳴.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文化意識內涵分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2):93-97.
[3]勵雪琴.教育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甘小亞,黃珊.我國外語教學中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現狀研究:基于國內學術期刊的數據分析(2000—2010)[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194-196.
[6]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C01).
[7]易娜伊.國際理解視域下英語教科書價值取向[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0-34.
[8]任平.新課標角度下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意識的缺失:以人教版高中第一冊英語教科書為個案[J].當代教育科學,2009(10):13-16.
[9]錢璇.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缺失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10]李紅恩.論英語課程的文化品格[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1]朱澤權.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應為、難為與作為[D].無錫:江南大學,2019.
[12]李潤新.論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C]//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135-147.
[13]邱然.高中英語教師文化品格素養現狀調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14]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的適度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29-32.
[15]孫有中.人文英語教育論[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49):859-870.
[16]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