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競宇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引導之下,語言學界及其相關領域已逐漸達成共識:語言服務是“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語言服務要充分發揮作用還需要科學統籌、理性建設、創新發展和可持續性的運作。地方高校作為新生力量已廣泛加入中國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陣營之中。地方高校的國際漢語人才培養從地方特色辦學的角度,科學合理地設計留學生培養方案,注重語言服務的實際應用,深化語言服務的政策引導,不僅能夠促進語言服務業的發展,還能快速提升地方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
關鍵詞:語言服務 國際漢語教育 地方高校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194-03
“一帶一路”倡議之下,“語言服務”研究受到國內外相關領域工作者越來越多的關注,“語言服務”的應用層面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高校作為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基地,肩負著理論探究與市場銜接的重任。為探索出當前形勢下地方高校的語言服務人才培養模式,將語言服務落實到地方高校國際漢語教育層面,本文將從語言服務的概念解析入手,分析當前語言服務的迫切需求及其與地方高校國際漢語教育接軌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文章繼續深入剖析地方高校在國際漢語教育領域的語言服務人才培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培養國際型語言服務人才的具體辦法,以期解決地方高校在國際化轉型發展和特色辦學方面存在的困惑,探索出語言服務促進地方高校發展的切實路徑。
一、“語言服務”與漢語國際教育
語言服務是世界全面進步的時代需求,是人類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關于“語言服務”的定義,目前學界并無定論。學者屈哨兵(2007)從語言學分類的角度,把語言服務劃到社會語言學的范疇,他認為“語言服務”與語用學有著密切聯系,且標記出了語言服務的基本類型和基本屬性[1]。按照他的說法,語言服務可按產業劃分為三類:語言翻譯產業、語言教育服務和語言支持服務。李現樂(2010)將語言服務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他認為,從微觀層面來講,“語言服務”是指語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宏觀層面上講,語言服務指對語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對語言問題的妥善解決[2]。近年來,學者趙世舉(2012)在《從服務內容看語言服務的界定和類型》一文中提出的觀點也獲得廣泛認同。他指出:“語言服務是指行為主體以語言文字為內容或手段為他人或社會提供幫助的行為和活動。”[3]
總起來說,國外的語言服務起步比中國早,且范圍比中國廣,集中于語言翻譯、商務、旅游休閑、教育、廣告等與語言相關的服務。英國將語言服務分為本土語言、移民語言和小語種語言服務,且由政府提供相應的語言翻譯服務、語言技術服務。法國的語言服務重點是語言翻譯服務,設有“帕斯卡”基金,專門資助在法舉行的國際會議的翻譯工作。德國的語言服務偏向語言傳播方面的工作。德國建立“無邊語言項目”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德語知識、維護國際文化合作,其發展宗旨類似于中國的“孔子學院”。[4]還有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語言服務體現在政治上。各黨派都有自己的發聲媒體,常用口誅筆伐展開政治較量。
目前“語言服務”在中國仍是一個熱度極高的話題,眾多學者以多種視角對其進行研究,但語言服務研究主流方向尚不明晰。中國幅員遼闊,民族多樣,語言服務面臨不同的文化圈和方言的挑戰,語言服務在中國的研究依然任重道遠。盡管如此,2012年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頒布的《國家長期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要求語言工作要在服務社會發展的目標體系下,以跨界融合的方式自覺主動融入我國改革發展的大局之中[5]。由此可知,國人的語言服務意識越來越強烈,依靠語言服務提升大國形象也已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
就語言服務與國際漢語教育的關系而言,李宇明(2015)教授指出:“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6]“一帶一路”希望構建的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不僅需要單一而狹隘的語言翻譯,更需要廣義上的語言技術開發、短期語言培訓、語言衍生產品設計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語言服務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國際漢語教育宗旨正是培養此類語言服務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和其他二語教育一起成為語言服務的紐帶。以“語言服務”為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搜索,大部分論文都與翻譯相關,與國際漢語相關的論文僅有兩篇碩士論文,且研究者多從培養國際漢語教師、漢語研究專業人士的角度分析語言服務視域的國際漢語教育問題。然而這一做法忽視了一個問題,即普通漢語語言學習者和普通高校在“語言服務”研究中起到的添磚加瓦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國際漢語教育面臨的問題
地方高校,相較于教育部直屬高校整體實力較低,國際化教育起步晚,很多學校的國際漢語教育部門都不是獨立院部,依附于高校的國交處或文學院,無國際漢語教育專業學科點,更沒有該專業的碩士培養點。這些高校只能開展本科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工作,重點培養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以讓他們更好地在中國生活。此類高校幾乎不涉及外籍漢語教師和漢語研究人員培養工作。通常情況下,個別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除外,外籍學歷生大學四年不只學習漢語。如此一來,高校的國際漢語教育部門更像是一個語言培訓機構。地方高校資源和財力有限,但迫于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不能否定國際教育可助推高校進步的作用。
以筆者所服務的地方高校為例,全校共有來自30個國家的179名外籍本科學歷生,該校5個專業面向留學生招生,分別是:化學工藝與工程,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生物工程、漢語言文學。其中學習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學生79人;旅游管理的學生48名,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學生47人,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僅1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僅有1人,且為華裔。所有的外籍學生都采用1+3模式完成大學四年的學習,即第一年集中學習漢語,從第二年開始轉到各自專業所在的院系學習專業課程。對于留學生來講,他們不僅要學專業,還必須學好漢語,學習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因此十分不容易。盡管不少學生第一年漢語學習非常努力,但從大二開始,他們的重心轉向了專業課程學習,在漢語學習本該趁熱打鐵的時候,學校不再提供系統的漢語教學專門課程,而專業課老師或是用高難度的漢語講解專業知識,或是直接用英語授課。學生在此經歷了漢語學習的急剎車,出現漢語能力逐漸倒退的現象。部分自覺性強的學生意識到漢語不能丟棄,但是在這些學生的意識當中,學習漢語只是他獲得中國學位的必要條件,所有的漢語學習只有一個目的:通過HSK4級考試。
這一現狀引起了國際漢語教師和研究者的注意:為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了促進全球互聯互通,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全球倡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是實現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領域的“共贏”。地方高校能打開國際教育的局面,也得益于“一帶一路”的倡議和訴求。然而現實當中,地方高校沒有顯出“一帶一路”的核心精神,而是將更多的精力用于高校謀生存上面,突出表現為國際學生教育培養方案制定不夠合理,給國際學生配備的專業教師雙語技能不強,“語言服務”意識不強等多個方面。
地方高校出現的問題有其客觀原因。首先,地方高校不能將留學生入學門檻提高到中級漢語水平,否則學校將招生困難。其次,地方高校的生源多來自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及貧困地區,學生及家長對教育的投資回報率十分在意,語言預科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人力財力時間的浪費。最后,地方高校學生在中國學習可能有來自國家層面、家庭等多方壓力,難免急功近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語言服務的大背景之下,仍有辦法和途徑提升漢語國際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轉變國際漢語教育在地方高校不受重視的局面。
三、地方高校國際漢語教育改革的措施意見
1.以專業為導向,開設漢語專門課程
以地方高校留學生培養方案為例,保持“1+3”的基本模式不變,第一年之后不終止漢語學習,而是結合學生自身專業,開展定向專業漢語教學。例如,為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商務漢語課,為旅游管理專業留學生開設旅游專業課等。替學生用漢語學習專業知識搭建樓梯,也促進留學生學成之后留在中國找工作或前往海外的中國企業公司謀職。“一帶一路”倡議引導中國過剩產能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中國幫助別國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振興經濟旅游。在此情形之下,哪怕是中國地方高校培養的一般大學生,即使不是中國通,只要專業知識基礎扎實,漢語職業技能強,就能在相關行業大顯身手。
2.增強留學生授課教師的雙語能力
狹義的語言服務指的是翻譯服務。目前國內對外漢語的主流教學法是沉浸式教學法,即教師整個課堂以目的語漢語作為教學用語,不出現英語或留學生母語。這種教學法模仿了兒童一語習得過程,強調語言環境對語言習得的重要作用。有學者認為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是國際漢語教師因此忽視了語言比較和文化比較。翻譯法作為一種古老的二語學習方法如今飽受爭議,甚至備受奚落的原因是老師竭力避免學習者生硬翻譯帶來的語言負遷移。但是負遷移是無法避免的。很多國際漢語教師抵觸翻譯法也是因為翻譯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即教師不僅要對漢語有很好的把握,還必須對學習者的一語有很好的把握,且對兩種語言的差異及文化差異有敏銳察覺力和對比分析能力。很多地方高校漢教教師本身不是科班出身,缺乏“語言服務”意識,也不具備較好的雙語能力。因此,這部分教師應該夯實外語學習、語言對比、文化對比的基本。把握因勢利導、靈活運用的原則才能豐富語言服務的資源,才能培養未來雙語能力過硬的語言服務人才。
3.加強“政策普及”和“語言服務”的引導
一些地方高校的國際漢語教育“語言服務”缺乏意識,課程設置多模仿北京語言大學的經典模式:綜合+小四門(聽、說、讀、寫)+文化課,所學內容以日常交際為主,文化概覽為輔。幾乎沒有課程出現“語言服務”的概念。專業課程的設置往往奠定了學生的學習基調,如果在學生沒有樹立“語言服務”的意識,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會去加強這樣的意識,那么學生畢業后從事“語言服務”行業的工作時,一定影響“語言服務”的質量,而采用一些恰當的方法可以彌補這樣的缺失。例如,針對東南亞國家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新加坡“學華語運動”的國家政策,馬來西亞的“語言政策變革”,泰國“中小學普及漢語學習”的國家決定,了解語言服務社區,語言服務族群,以及語言服務社會的作用。漢語國際教育作為第二語言教育的一個分支,為語言服務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語言服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語言人才,學校培養的不是翻譯器而是有頭腦,有覺悟的語言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更要有廣闊的視野和長遠的目光,這樣才能讓學生跳出“學習漢語的目的是通過HSK4級”的怪圈。
四、結語
在語言服務大背景下,地方高校應認清方向,站到合適高度開展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盲目地開展國際漢語教學不僅不會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不會擴大學校知名度,還會造成留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后果。如若地方高校根據辦學特色推出漢語專門課程,并幫助學生堅持不斷地學習,在師資力量上多下功夫且注重政策引導和強化語言服務意識,將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生,這樣不僅能實現“一帶一路”的宏偉目標,還能緩解地方高校的生存壓力。
參考文獻:
[1]屈哨兵.語言服務研究論綱[J].漢江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6):57.
[2]李現樂.語言資源和語言問題視角下的語言服務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6.
[3]趙世舉.從語言服務內容看語言服務的界定和類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
[4]張文,沈騎.近十年語言服務研究綜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2016(3):60-64.
[5]李宇明.“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J].中國科技術語,2015(12):62.
[6]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N].中國教育報,2013-01-03(5).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