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波
摘要:十月革命之后,為克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列寧從1921年起制定了一系列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經濟政策。在實行新經濟政策過程中,列寧針對國內黨派機關渙散、文化教育落后等現狀提出了“兩個劃時代的任務”:改造沙俄時期遺留下來的國家機關和開展落后地區文化教育工作。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列寧的這一社會主義建設思想對我國現階段打好脫貧攻堅戰、打造優秀干部隊伍及扎實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有一些啟示。
關鍵詞:列寧 新經濟政策 劃時代任務有益啟示
中圖分類號:A8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214-03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為了保衛蘇維埃政權和解決國內戰略資源陷入敵手等困境,列寧帶領蘇俄人民從1918年開始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俄人民全力支持蘇俄紅軍抵抗外國干涉和國內武裝叛亂。到1920年秋,蘇俄國內戰爭和抗擊外國侵略斗爭基本結束,蘇俄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然而蘇俄面臨一系列發展難題:舊式國家機關組織渙散,國家公務員素質較低;小農文化改造急于求成,影響農業合作化;部分官員思想陳舊,排斥“租讓”政策。為了加快蘇俄的社會主義建設步伐,晚年的列寧在《論合作社》等政治遺囑中針對蘇俄的這些發展弊病提出了寶貴的建設性意見。
一、改造國家機關
1.裁撤合并多余國家機關
根據列寧在第九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常會上的講話來看,1918年8月,當時蘇維埃國家公職人員共計23.1萬人,而到了1922年10月,職員人數達到了24.3萬人。龐大的行政機構不僅使得部門職責重疊,導致辦事效率低下,而且浪費了國家的財政支出。因此列寧在《致全俄蘇維埃工作人員工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主席團》《我們應該怎樣改組工農檢察院》《寧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中指出,蘇維埃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精簡蘇維埃機關,減少非生產性開支,節約經費,健全領導工作制度。
在改造中央委員時,列寧建議把中央委員的人數增加到幾十人甚至一百人,同時列寧認為這些新增人員的身份應該是普通工人而不是被直接或間接剝削的農民。對于工農檢察院的改造,列寧認為首先應該縮減人員,其次把工農檢察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借以提升工農檢察院的地位,最后列寧認為,工農檢查人民委員會應該設法把蘇維?,F有的12個以上的勞動組織高級研究所進行部分合并,使之間各自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并合理分工。
2.選拔考查國家公職人員
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后,黨內在人才方面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干部官員的文化修養普遍較低;有學識、有修養的官員較少,仍舊存留部分“頑固”的資產階級分子,他們大大阻礙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因此對于機關人員的改造問題成了布爾什維克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總的來說,列寧對于官員干部的改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嚴格規范入職程序,選拔優秀杰出人才。列寧在《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指出,工農檢察院因質量問題不得民心,沒有絲毫的威信。為了讓工農檢察院在若干年后真正成為蘇維埃人民信賴的權威機關,列寧要求工農檢察院的職員在入職前不僅要有若干名共產黨員推薦,還要通過國家機關相關基本問題的考試,入職以后要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共同完成工作。此外,列寧建議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專門用來從各部門中物色各方面優秀的工作人員作為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候選人。
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了革新國家機關面貌,消除舊式國家機器殘留思想,列寧號召全黨人員通過不斷學習接受新思想。同時,對于學習的方式,列寧也指出這種學習不局限于學校式的學習,不必過于嚴肅和古板,可以使愉快和有益充分結合起來。列寧還倡導公派人員到英國或者德國去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學以致用,列寧對只會講時髦的詞句而沒有實際行動的行為嗤之以鼻,他倡導學習到的東西要應用到生活中。
3.整頓官僚作風,加強黨和國家機關建設
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是反對官僚主義、建設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但在國內戰爭期間,由于戰斗任務的繁重,布爾什維克黨放松了對黨員的教育和把關,致使一些追求名利的非無產階級分子混入黨員隊伍中,貪污腐化現象極為嚴重,大大影響了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形象。鑒于這種情況,到1920年年底,列寧毫不避諱地承認蘇維埃國家是帶有官僚主義弊端的工人國家。為了整頓這種風氣,列寧不僅把官僚主義作風作為黨面對的三大敵人之一,而且在俄共(布)的第八次、第十次、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都以決議的方式對黨員干部提出了要求。
制定新黨綱,永葆純潔性。列寧在眾多會議講話中反復強調布爾什維克黨是一個革命工人階級的黨,要把黨員質量的提高放在工作首位,把那些“混進黨里來的人”及時清除。為了保證干部隊伍的純潔性,列寧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中制定了新的黨綱,并對全黨同志的身份進行重新核查登記,把那些機會主義者、騙取黨和人民的信任的壞分子從干部隊伍中徹底清除。在這樣高強度的整治之下,據統計,到1923年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時,黨員人數由第十次代表大會的73.25萬人降到38.6萬人,黨員的數量雖然比之前少了,但是官僚作風得到了抑制和改善。
落實監督政策,提升人民職責。在改造國家機關過程中,列寧十分重視監督工作。為了能進一步反對官僚作風和拖拉作風,列寧把對機關工作的檢查和監督放在了首位,并在1918年專門設立了國家監察部用來督查國家所有機關的日常工作;1920年1月,列寧將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改組為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工農檢察院)。列寧賦予了工農檢察院和人民群眾很大的權力,他要把工農檢查制度貫徹到國家監察部的一切部門中去,并且從全體勞動群眾中選拔優秀的知識分子參加工農檢查工作,這樣既可以鍛煉群眾管理國家事務的能力,又能體現人民當家做主的優越感。
二、開展文化教育工作
列寧在領導蘇維埃人民建立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后,不僅面臨著國民經濟凋敝的困境,還面臨著國民文化教育嚴重落后的困難局面。數據顯示,文盲占據當時居民總數的78%,官員文化水平也是參差不齊,農村文盲狀況尤為嚴重,影響了合作社的建設。鑒于此種情況,列寧就如何在百廢待興的蘇維埃國家里開展文化教育工作及利用文化教育來建設社會主義提出了以下建設性思想:
1.加強教育投資,提高教師地位
列寧在1923年1月2日的《日記摘錄》中指出,目前蘇維埃俄國的國家預算在滿足初級國民教育的需要方面做的工作還比較少,甚至遠遠不夠。同時指出,蘇維埃國家教育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分關注教育機構的設置而忽視了國民教育的實際開展。為使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列寧從多方面給予教育投資。
首先,列寧不僅建議把那些形同虛設的教育機構撤銷,還建議斯大林削減海軍艦只,把節省下來的經費用來發展國民識字教育。其次,列寧建議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升到應有的高度,提高國民教師的物質生活水平。最后,列寧提醒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到人民教師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列寧希望通過人民教師去爭取農民,從而使農民和無產階級結成聯盟。
2.改造小農思想,向合作化過渡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通過對大資本家的剝奪,國內的部分生產資料已經歸蘇維埃政權掌控。在農村小生產仍然占據優勢,特別是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后,商品貿易的流通和農產品的自由買賣使得部分農民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逐漸富裕起來。同時,農村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富農和貧農的數量大大減少,中農的數量增加了許多。如果繼續允許私有資產存在,資本主義必將得以復活,但如果采用對待大資本家那樣的方式來回收農民自身的生產資料,必然會遭到農民的反抗,影響政治穩定。那么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小農生產者?
列寧充分吸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建立大型國有農場企業的思想,認為既不能把小生產的農民像對待敵人一樣進行驅逐,又不能實行暴力鎮壓,必須采取溫和的社會主義政策來逐步引導,通過資金扶持和政策優惠等途徑把他們吸引到農業合作社建設中來。第一,建立城鄉交往,宣傳共產主義。鑒于農村思想落后、合作化進程較慢的問題,列寧在1923年1月2日的《日記摘錄》中號召全黨同志共同研究“城鄉交往”策略,希望把城市黨支部中的優秀工人分派到農村的黨支部中,讓城市工人在農村中宣傳共產主義,從而建立一種城鄉互助的形式。第二,給予合作社以資金扶持。為了凸顯合作社對于蘇維埃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性,列寧認為貸給合作社資金應該多于私人企業,甚至和重工業一樣多;第三,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列寧認為,參加合作社的農民不僅在數量上要有保障,在質量上更應該嚴格要求,要教會居民讀書看報,做到人人識字;第四,獎勵參加合作社的農民,引導農民自愿參加。列寧告誡全黨同志應該檢查農民參加合作社的自覺性和質量,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對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的有益啟示
加強國家機關的改造和開展文化教育工作,利用文化教育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列寧晚年在病榻上對蘇維埃俄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深邃思考,它指引蘇維埃俄國革除了自己的弊病,它是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人民的寶貴財富。雖然已時隔多年,但今天看來,這些思想仍舊熠熠生輝,對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打好脫貧攻堅戰、打造優秀干部隊伍乃至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仍具有啟示意義。
1.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建立發展長效機制
自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做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后,神州大地就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目前,扶貧攻堅戰已經到最后的收尾階段,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和全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農村的扶貧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碩果累累。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干部曲解了“精準扶貧”的指示,導致“刷白墻”“如廁難”等“虛假扶貧”問題層出不窮,已經嚴重影響到扶貧的質量。如何才能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關頭,走好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實現“真脫貧,脫真貧”?筆者認為,應該借鑒列寧晚期對于發展農村教育的重要思考,通過教育提升農民及子女的文化水平,依靠科技致富,走長久發展之路。
加強農村教育投資,健全人才引進制度。近十來年,伴隨都市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村中就地就學的孩子數量越來越少,導致大部分的學校進行了合并和撤銷,師資力量的減少嚴重影響到了教育的質量。因此,“刷白墻”這類“虛假扶貧”應該堅決抵制,地方扶貧部門應該把扶貧資金多投向農村教育,購置現代化的教育設備,完善優秀人才引進制度,給予農村教師更優惠的政策和更豐厚的福利待遇,保障教師隊伍的穩定。
堅持干部駐村制度,宣傳科技致富思想。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我國充分發揮了干部駐村制度的優勢。駐村干部實地調研,掌握民情民意,積極宣傳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針對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脫貧方案、興辦扶貧項目,幫助部分貧困地區走上致富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顯著成果;但還有很大部分的貧困戶坐等國家的“救濟糧”。針對此種情況,駐村干部和扶貧工作人員應該謹記“扶貧先扶志”,對其進行思想教育,要用自己的雙手致富。此外,扶貧項目也可以聘請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對貧困戶進行技術培訓,依托科技走上致富的道路。
2.完善干部考察制度,注入思想新鮮血液
黨員干部是人民群眾的公仆。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的反腐高壓態勢下,不少“老虎”和“蒼蠅”先后落馬。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了進一步增強黨員的綜合素質,繼續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學習列寧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中關于黨政建設的思想,通過認真審查黨員干部自身行為來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
制定精細化考察制度,選拔合格的黨員干部。黨員干部的權力是人民群眾所賦予的,為督促廣大黨員干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因此對于權力的監督是必不可少的,制定精細化的監督條例也是必要的。通過監督,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并積極改正;同時要制定合理的人才選拔規章,不能只看重業務能力而忽略了品德修養,要打造一支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加強理論學習,補足精神之“鈣”。習總書記說精神信念就是全體共產黨員的精神之“鈣”,如果喪失精神信念,就會得“軟骨病”。為此,新時代的黨員干部不僅要精通業務,還要有家國情懷,要銘記歷史,堅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理想信念,為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注入精神動力,并在現實生活中將這些理想信念通過具體的行動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季正矩.列寧傳[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3]孫來斌.列寧的灌輸理論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4]李娜.列寧“政治遺囑”的當代價值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17.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