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劉媛華

摘 要:基于2011—2016年共145部電影數據,分析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與電影票房的關系。通過研究發現,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對電影票房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通過分位數回歸分析,發現不同票房收入水平下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的影響效果不同,隨著票房收入水平的提高,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起到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分位數回歸;中國電影票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22.1;J9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6-0030-02
一、電影行業發展現狀
電影作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豐富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人類思想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傳播交流。電影結合了文學、音樂、戲劇、攝影等各種藝術形式,被稱為“第七藝術”。1895年,標志電影誕生的《火車到站》在巴黎放映;1905年7月9日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拍攝,并于同年在北京前門大觀樓放映。電影在100余年的發展中,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放飛了人們的思維,保存了歷史長河中稍縱即逝的綺麗。在市場經濟下,電影在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審美需求的同時也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電影在世界各國的娛樂文化產業中占據重要位置,并且逐漸形成了以電影制作為中心,通過電影的生產、發行、放映,音像產品、衍生品的生產銷售以及放映場所的建設等相關聯產業共同發展的廣義電影產業。至此,電影已經不止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演變成為了一種具有文化和經濟雙重屬性的具有藝術形式的商品。
近年來我國電影行業發展迅猛,尤其是2010年電影票房突破百億大關以來,全國電影票房呈現井噴式增長。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由2009年的62.1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55.2億元,同時我國影院數量也由2009年的1 687家增長至2016年的8 051家。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對GDP的貢獻率從2009年的不到0.026%,上升到2015年0.064%,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潛力巨大,已經超越北美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但同時,電影作為一種具有藝術性和審美性的體驗型商品,相對于其他實物型商品,它的生命周期更短暫,消費者偏好更難把握,這就增加了電影票房的不確定性。伴隨中國電影的產業化進程,產生了周期性運作、自身的高風險屬性以及資本過度干擾等問題,需要以中國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電影的特殊性質導致了影響電影票房收入的因素與其他商品不相同[1,2]。不同電影的敘事手法、藝術理念、技術手段吸引著不同的消費者。在主創陣容上,有的電影選擇“自帶流量”的“花旦”、“小生”、“話題女王”,有的電影則偏愛“實力派”演員。在導演的選擇上,有的選擇經驗豐富的實力導演,有的則相信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在題材立意方面,有的電影相信改編或續集帶來的傳播熱度,有的電影則選題新穎、不拘一格。隨著市場上電影商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消費者的可選電影越來越多,消費者對于電影的要求也越來嚴格。曾經許多電影人深信的“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一理念不再適合現在的電影市場,電影上映前的宣傳、路演、造勢,上映時期的花絮視頻、宣傳曲目等手段已經成為電影宣傳期必不可少的環節,發行公司成為了一部電影能否成功的重要助力。口碑評分成為電影票房的重要影響因素,出現越來越多的“叫好不叫座”與“叫座不叫好”的電影。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佳作越來越少見,越來越多的卻是“水軍”和炒作。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商品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的特點,電影票房受各種因素影響波動性較大且具有高偏態性。電影票房服從“巴萊特原則”,即較少數量的電影承擔絕大部分電影票房的現象。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電影產業所出臺的政策法規不同,不同的電影市場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本文選取的樣本為2011—2016年中國年度票房TOP50的電影,除進口電影和動畫片外共145部電影數據。
電影票房。電影票房是指一部電影在放映期間累計的收入總和,是消費者購買電影產品這一行為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衡量一部電影商業價值的客觀數據[3]。本文選取的電影票房數據是每部影片的年度票房數據,單位為萬元。本文的電影票房數據來自中國票房網。
導演影響力。我國電影行業實行“導演中心制”,導演影響力體現在導演是一部電影的核心,電影的節奏和電影的走向都由導演決定;導演影響力也體現在它是公眾對于導演的認可程度的體現以及導演對于電影票房的號召力。本文采用時光網對電影導演的評分作為導演影響力的衡量指標。
演員影響力。一部電影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電影采用的演員。演員精湛的演技和受觀眾喜愛的程度都是電影票房成功的重要保證。近年來的“花旦”、“小生”的巨大粉絲力量也成為了電影票房的重要保證。現階段我國對于演員影響力的具體評分系統仍不健全,目前還沒有形成類似美國《國際電影年鑒》和年度明星影響力指數的演員評價指標。本文對演員影響力的衡量是用每部電影官方公布的演員列表中前四位演員的時光網評分和作為演員影響力的量化指標。
電影口碑。電影口碑主要體現在一部電影的網絡評分上。隨著豆瓣電影網、時光網等電影評分網站的發展,網絡評分的口碑效應對電影票房的后續變化有著重要影響。在電影評分網站發展成熟之前,電影片方的轟炸式宣傳可能造成電影觀眾對電影質量的信息不對稱,而這種信息不對稱可以在電影上映后仍吸引大量觀眾進場觀影。近年來,電影觀眾愿意在網絡上分享觀影感受,潛在觀眾樂于參考網絡評價來決定是否觀影。這樣的信息分享消除了電影片方和電影觀眾的信息不對稱,形成了一部電影的口碑,也影響了一部電影的票房。本文利用豆瓣電影網的評分來測度電影口碑。
三、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變量進行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得到如下模型:
通過普通最小二乘回歸可以得知,導演影響力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平均增加0.001 8%;演員影響力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平均增加0.025 1%;電影評分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平均增加0.031 9%。
利用軟件進行分位數回歸,在τ值依次為0.05、0.1、0.25、0.5、0.75、0.9處做分位數回歸,得到一組回歸方程。如表2所示,隨著τ取值逐漸變大,自變量的回歸系數也逐漸遞增,因變量Y從低水平到高水平,自變量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X1的系數變化范圍從0.000 46到0.123 45,全距為0.122 99。X2的系數變化范圍從0.000 21到0.028 98,全距為0.028 77。X3的系數變化范圍從0.025 21到0.215 04,全距為0.189 83。
導演影響力對電影票房有促進作用。在0.05分位數上,導演影響力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00 46%。在0.5分位數上,導演影響力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43 01%。而在0.95分位數上,導演影響力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123 45%。
隨著電影票房收入水平的提高,演員影響力對電影票房的拉動越來越強。在0.05分位數上,演員影響力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00 21%。在0.5分位數上,演員影響力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26 06%。而在0.95分位數上,演員影響力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28 98%。
由分析結果可知,導演影響力和演員影響力顯著的促進電影票房增長。首先,由于電影產品的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電影很難擁有自己的品牌,但是電影可以借助導演和演員形成的品牌價值來增加電影的整體價值。其次,由于電影是一次性消費品,每一部電影都是一件新的產品,對于觀眾而言電影本身充滿未知,但受明星效應的影響,觀眾會對自己熟知的導演和演員產生信任感,從而增加票房收入。
網絡評分對電影票房收入的增加有顯著影響。在0.05分位數上,網絡評分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25 21%。在0.5分位數上,網絡評分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038 11%。而在0.95分位數上,網絡評分每增加1%,電影票房收入增加0.215 04%。
電影口碑顯著的促進了電影票房。由模型可知,電影口碑對電影票房收入的促進作用顯著。網絡評分(下轉37頁)(上接31頁)每增加1%,電影的票房平均增加0.031 9%。隨著豆瓣電影網、時光網等平臺的發展,觀眾觀影后的個人感受能夠更迅速、更直接地被潛在觀眾看到,從而影響潛在觀眾的觀影決策。在對電影沒有完全了解和特別偏好的前提下,已觀影觀眾的個人感受及評價成為潛在觀眾判斷的重要依據。每一個五星好評、每一條推薦影評都可能為電影帶來更多觀眾,電影口碑成為電影票房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因素。
四、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對電影票房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分位數回歸分析發現,不同票房收入水平下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的影響效果不同,隨著票房收入水平的提高,導演影響力、演員影響力、電影口碑起到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導演影響力和演員影響力能夠顯著地推動電影票房增長,在制片方無法準確了解觀眾的需求和偏好的情況下選用影響力高的導演和演員參演電影會使觀眾產生信任感,從而保證影片的票房收入,達到風險控制的目的。電影的網絡評分對電影票房起重要作用,隨著電影評分的實時更新,口碑的勸說作用對電影票房具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玉松.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論壇,2009,(8):130-132.
[2]? 崔凝凝.基于回歸分析的中國電影票房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經濟,2012,(8):35-38.
[3]? 華銳,王森林,許泱.中國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9,(4):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