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初中階段是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各項意識和能力逐漸成熟,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所以,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培養和積極引導顯得尤為關鍵。初中歷史能夠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學習歷史,是構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一門課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是當前所倡導的熱點,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是教師需要重視和關注的課題,對此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屬于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但迫于應試教育壓力并沒有受到廣大師生的關注和重視,同時由于歷史知識點龐雜、繁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致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積極性不夠,學習效率無法有效提升。為了增強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一、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一)營造輕松平等的學習氛圍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大多以“灌輸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點,導致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這一現象與新課程改革相背離,各歷史教師必須要不斷創新,以符合當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平等的學習氛圍,能夠促使師生彼此相互尊重、有效交流,建立零距離感的學習渠道。輕松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不再畏懼教師,而享受和諧的學習氛圍,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例如,教師在講“三國鼎立”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來激發聽課興趣。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三組,分別讓學生扮演曹操、劉備、孫權,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聯系實際產生興趣,進而主動融入歷史課堂中來,親自體驗和感受歷史事件,并通過教師提問讓學生去討論,三國鼎立是一個怎樣的局勢,再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進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二)教師以身作則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作為日常教學的引導者,承擔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教師能夠通過人格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責任心強、有愛心的教師深受學生喜愛,進而更愿意學習該科目。所以,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時刻保持良好狀態,讓學生喜愛教師,進而喜愛歷史課程。
二、利用好的課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課程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講解“九一八”事變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我的家在東北》《小拜年》《松花江上》等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東北風光,仿佛置身于東北體會其中的民俗風情,然后再結合日本侵略中國給東北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帶動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課程導入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在情境中深入分析和理解歷史知識,提高歷史學習效率。
三、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已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教學領域,對于初中歷史教學更是大有裨益,借助多媒體能夠將枯燥、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例如,在講解《夏、商、西周的興亡》這一教學時,對于禪讓制、分封制、王位世襲制等歷史概念非常容易混淆,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動畫的形式,讓其更直觀地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制度的特點,對知識點更加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深受廣大師生喜愛。例如,在講解《五四運動》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當時的游行場面,以及學生的愛國精神,讓學生感受到當時的震撼,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愛國精神。
四、借用歷史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知識雖然繁雜,但卻依然飽含趣味性,其中很多都帶有時間、地點、人物等,帶有情節和過程。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地枯燥講授,而是要將過程和情節相結合,融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在內容上以故事性進行講述,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走入歷史、喜愛歷史。例如,在《春秋五霸》這一歷史事件中插入“臥薪嘗膽”這一成語故事,在《戊戌變法》中插入“康有為擺脫慈禧太后追捕”這一故事內容,讓歷史故事充滿樂趣且吸引學生,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內容。
綜上所述,歷史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科目,對學生價值觀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以創新的教學方式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歷史知識惟妙惟肖地講解給學生,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吳建蓉.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J].魅力中國,2019(5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