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花
摘? 要:創意美術”重點在“創意”上,借助幼兒的獨特視角,對美術表現形式進行整合,樹立全新的藝術形象,使幼兒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進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實施過程中,我們以《指南》精神為指引,以課程游戲化理念為方向,依據幼兒喜歡游戲的特點,使幼兒在游戲化的美術活動中獲得快樂。基于此,本篇文章對創意美術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創意美術活動;幼兒園;應用
引言:
幼兒雖然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但他們對外界事物的認知程度不足,處于懵懂的狀態。因此,將一些先進的學習理念和創新精神滲透給幼兒,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創新的魅力。教師應該向幼兒講述一些簡單的社會知識,開展游戲活動,讓幼兒發現自己的特長,使其在游戲活動中有意識地發掘自身的潛能。在幼兒園開展美術活動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主要通過讓幼兒欣賞佳作和自己構思創作,逐步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
一、巧用本土資源,激發幼兒創意美術興趣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引領下,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為出發點,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帶領幼兒收集螃蟹殼、甲魚殼、麥稈、玉米芯、樹葉、石頭、農作物果實等,在“美工創意坊”功能室分階段有層次地投放本土化的材料(石頭、樹葉),紙漿模具(面具、傘、葫蘆),廢舊物品(空酒瓶、紙箱)等,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學習用整體捏塑、繪畫、制作、粘貼的方法制作不同形態的物體,嘗試用各種廢舊材料進行組合創意,讓幼兒在拼圖、彩繪、粘貼、感知黑白世界等活動中增強“我動手、我快樂,我創意、我做主”的愉悅體驗。
二、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帶領幼兒仔細觀察優秀作品的細節,還可以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內的花草樹木,讓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特點及其構成。在觀察事物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的觀察技巧和方法告訴幼兒,讓幼兒以自身經驗結合教師提供的觀察技巧和方法,深入、細致地觀察園內的花草樹木。幼兒的生活經驗不足,對外界事物了解不夠深入,因此,教師要教導幼兒學會觀察自然環境,掌握社會知識和自然知識。任何美術創作都離不開實際的觀察,沒有現實事物作為基礎,很難展開想象。如,畢加索的作品盡管看起來難以理解,但也是他是基于現實場景創作出來的畫面。以《格爾尼卡》為例,初看之下,人們往往難以理解這幅畫想要表達的內容,而在認真分析之后,就可以發現畫作中的公牛、婦女和兒童。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分析畫作中具體表達的內容,從而建立與創作者情感溝通的橋梁。
三、親子創意活動,激活幼兒創新思維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庇變簣@持續依托全國“家園共育”示范園項目,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創意美術活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確定主題,讓幼兒和家長通過“同物異創”的方式進行美術創作。如,中班的主題活動“橋”,作品完成后請家長和幼兒講述設計意圖、創作過程等,幼兒通過“收集材料→創作→展示→交流經驗”,領略巧妙的構思設計,獨具特色的創作方法,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
四、開展情境教學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因此,教師要重點激發幼兒對于美術學習的熱愛之情。在3~6歲階段,幼兒尚未形成學習的概念,往往按照自己內心的感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教師要將幼兒感興趣和喜愛的事物納入幼兒教學范疇,將幼兒的情緒、情感連接,開展情境教學,以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此外,教師在開展美術活動的過程中,要重點抓住幼兒對外界事物的興趣點,以拓展教育活動;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構建教學場景,從而創造溫馨、和諧的課堂環境。如,在《蝴蝶找花》這堂課上,教師通過為幼兒播放音樂,將幼兒的思維帶入音樂情境,進而營造出優美的教學環境,讓他們可以感受到蝴蝶在公園飛舞的場景,以此激發幼兒對于美術課堂的興趣,讓幼兒踴躍參與課程學習。
五、融入多重感官
3-6歲的孩子喜歡邊畫邊說,邊說邊畫。在制作紙筒企鵝時孩子們邊做邊和手里的小企鵝對話起來,我們順勢鼓勵孩子為小企鵝編故事,這才有了后來添上的冰山,我們可以借助動態的肢體動作進行美工活動,例如,在活動“可愛的大熊貓”中,我們以視頻導入,請幼兒和好朋友一起,跟隨音樂,用肢體動作模仿大熊貓的樣子,有了這一鋪墊,孩子們筆下的大熊貓形態各異,憨態可掬,這些方式平添趣味,使美工活動充滿游戲般的效果。
結束語:創意美術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是最能讓他們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藝術活動,他們覺得“搞藝術”就像是“玩游戲”,在小小的游戲化美術活動中,幼兒能夠進行無窮的暢想,從而開啟心智。
參考文獻:
[1]王丹婷.創意藝術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新智慧,2019(22):35.
[2]陳冬梅.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在主題教學中的設計方案研究[J].新課程(綜合版),2019(03):100.
[3]周高鳳.創意美術活動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