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鑄
目前,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們回避不了一個悖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明顯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卻越來越多。癥結何在?如何破解?我們只有以足夠的理性,找準未成年人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養育或教育失當,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上述悖論。基于未成年心理問題成因分析,在此談四個方面的工作。
避免早期養育責任缺位。大部分發生過嚴重心理問題,包括少數出現極端行為偏差的未成年人,其早期成長往往遭遇過養育責任嚴重缺位的現象,如早期陪伴缺失,家庭養育功能不全,忽視與粗暴造成的焦慮型親子關系等。為此,需要加強原生家庭環境建設和普及家庭教育。學校和社區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的早期成長生態,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矯正。
遏制未成年人傷害事件。未成年人傷害事件時有發生,這類事件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具體而言,依靠未成年人保護法嚴懲不良之徒,并不斷堵住法律漏洞;監督未成年人保護責任的落實,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事件;組織專業團隊做好未成年人傷害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降低事件對未成年人心理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
糾正未成年人教育泛成人化。目前,未成年人教育出現了泛成人化現象,需要糾正成人世界關于未成年人成長方面的信念偏差及過度干預,防止以成人立場和成人方式對待各年齡段未成年人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以未成年人發展為中心,以充分的愛心、信心、耐心、用心、同理心陪伴他們,促進他們發現自己、發展自己,特別是發展生命意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社會情感能力。糾正過于關注考試分數的現象,避免教育評價失當以及由此帶來的教育失當。
減少無序與否定性環境信息。每個人的自我概念均是在行動體驗以及相伴的外部評價信息中積淀而成的,如果評價信息無序或否定性居多,會造就否定性的自我概念,進而消耗掉自我力量,削弱未成年人應對成長中各種挫折的能力。未成年人成長需要成人世界以教育智慧去發現其潛能和優秀品性,在充分的肯定中促進其自我成長。發掘歷史中的成功教育案例會發現,選擇或營造有序的、積極的信息環境,提供更多的肯定性反饋,往往能夠找到促進未成年人良好品性發展的契機,實現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