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妮
幸福是什么?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五因素理論,分別是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以及成就。在塞利格曼看來,組成幸福的因素有以下三個特征:一是對幸福有所貢獻;二是它們是許多人的終極追求,而不是追求其他目標的途徑;三是它們可以通過心理學手段被測量出來,而且被證實是最獨立也最統合的因素。而他所提出的五大因素,恰恰就符合以上三個特征。
一、積極情緒
積極情緒是指人的一些正面積極的感受,如愉悅、舒適等,也是大家通常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一個重要標準。情緒是身體的一部分,認可、接受情緒其實也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接受我們自己;但同時也要知道,情緒并不完全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去反駁它們,如果它們會帶來壞處,那么就需要采取措施趕走它們。
要如何趕走這些負面情緒呢?塞利格曼告訴我們,可以采用“ABCDE模式”,用樂觀想法代替悲觀情緒。這里的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當事件發生時自動浮現的念頭、想法,C(consequence)代表這個想法所產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駁,E(energization)代表成功進行反駁后所受到的激發。這次疫情期間,我收到了一些學生的求助,他們有的害怕感染病毒,有的和父母產生了一些矛盾、沖突,有的因為上網課不適應出現悲觀情緒。我嘗試用“ABCDE模式”幫助他們反駁內心的不合理想法,并用合理的、樂觀的想法取而代之,取得了良好的咨詢效果。
二、投入
投入是指完全沉浸于一項活動中,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看了這本書后,我開始嘗試著做書中多次提到的“三件好事”練習。一開始我把它當作一項每日打卡的任務,每天晚上回憶這一天中做的三件好事。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在白天做出行動或要行動時,我就有了一種“今日好事”的意識。這個練習我還沒有做很長時間,不知道持續做下去能否提升幸福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我從短期的練習中發現了很多驚喜——原來我可以這么棒,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不經意的美好。一個人應當能夠反思自我,從錯誤與不足中總結問題,以改正并提升自身的能力,但同時也要學會肯定自己、肯定生活,并把反思和肯定控制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三、意義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不希望自己的生命被白白浪費。那何謂意義呢?意義就是去追求某些超越你自身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活著。我在疫情復學后給學生設計了一節主題為“20年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生涯教育課,不少學生選擇了醫生、護士、教師、社工、警察等這類助人的職業,可見,疫情對學生也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同時,心理健康教師這份職業也給了我許多生活的意義,助人自助的過程經常也是超越自我的過程。
四、人際關系
刻意維系幾個真心朋友,最好是無話不說的那種,你的幸福感將大大增加。書中提及的“積極的應對”等理論使我第一次意識到如何回應別人也是有講究的,這雖然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但在實際與人交流時經常被忽視。做一個幸福的人,不僅自己要體會到幸福,而且要用積極的情緒感染周圍人,形成一個幸福的環境。掌握一些幸福的訣竅,雖然不能保證獲得永久的幸福,但能夠使幸福盡可能地最大化,阻止負面情緒將生活吞噬。
五、成就
成就其實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晉升和表揚,或者做了一道成功的菜,都會讓我們在成就感之中奮勇向前。追求成就的過程,有時也充滿了痛苦,但是當我們為了某個目標而奮斗努力的時候,至少我們的生命狀態是向前發展的。在這種積極的生命狀態中,我們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實現自我,而這樣的人生才是積極完滿的。
我也進行了書中提到的“突出優勢練習”。突出優勢的測試結果和我的預期很相符,如我的“助人”因素得分最高,這可能也是我選擇心理健康教師這份職業的原因之一。雖然我也會在遇到棘手的個案咨詢或者準備心理公開課時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但總體來說,我很享受助人的過程。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優勢有充分的認知,并學會如何調動自己的突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