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英華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根據人們在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心態和表現,將人的思維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相信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所以刻意回避困難,只挑選相對簡單容易的事情做;同時他們時刻都需要對自己的智力、個性以及特征進行證明;他們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害怕被評價,害怕失敗,嚴重缺乏自信。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能力主要是通過后天的努力培養的,他們不畏失敗,認為失敗只是自我成長、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他們熱情擁抱挑戰,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中學習、進步,他們更關心能否提高自己,注重如何激發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對照這兩種思維模式來反觀教學,我們會發現許多學生都是兼有這兩種類型的思維模式。他們有時會隨遇而安,避難就易,害怕失敗,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希望自己的努力付出能夠得到教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認可;有時他們又會認為“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面對失敗,重新調整方向和目標。
《終身成長》這本書告訴我們人之所以成長緩慢,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作怪。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模式,獲得長遠發展。
一、轉變思維模式,用積極的心態看待事物
成長型思維模式者認為“如果一開始我沒有成功,我還可以再嘗試”,然后他們會選擇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在行動中獲得成長。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如果一開始我沒有成功,那說明我可能就沒有這個能力”,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他們會認為風險和努力會暴露自己的不足,進而恐懼挑戰,選擇退縮和逃避,失去成長的機會。
面對自己存在的這兩種矛盾的思維模式,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盡量減少用固定型思維模式來看問題,以積極的心態激發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并刻意訓練用成長型思維面對學習和生活,增加積極情緒,減少消極情緒。
二、轉變思維模式,正確看待成功和失敗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成功就是確立自己的優越性;努力沒有什么好驕傲的,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挫折會給自己貼上失敗的標簽。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成功來源于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來源于學習和自我提高;挫折可以給人動力,最重要的是付出努力,即使沒有獲得成功,他們還是會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如果對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說:“你學得真快!你真聰明!”他可能會想:“如果我學得不快,我就不聰明了。”所以,不能表揚他們的天賦和聰明,那樣會導致學生在遇到困難時對自己產生懷疑,從而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可以這樣表揚學生:“你的進步表明你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復閱讀材料,畫出重點,多次練習,你的方法確實奏效了!”表揚孩子以成長為目標的努力,夸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而達到的成就,會讓孩子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進步。
三、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遇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提出,可以通過“接受—觀察—命名—教育”四步驟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
第一步:接受。理性認識自己,接納全部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和成長型的混合;遇到困難的事情,想要逃避是正常的;同時還可以告訴自己:“試試吧,不試怎么知道我就做不好呢。”
第二步:觀察。明確是什么激發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那個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會在什么時候出現。是面臨新的挑戰,巨大的失敗,還是外界的壓力?這時候就要跳出來,以旁觀者的眼光,結合主客觀因素去分析,找到阻礙自己通過學習和努力變得更好的原因。
第三步:命名。給這個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他可能是你喜歡的,但并不是重要的一部分;他也可能是你不喜歡的,你只是用他來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那樣的人。試著將他與自己分離,分析他是如何讓你思考問題、采取行動的,他將會給你帶來怎樣的影響。
第四步:教育。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本來是為了保護你,讓你獲得安全,但他卻沒能做到這一點。所以,要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讓他幫助和支持你;讓他接受挑戰,面對挫折不放棄,和你一起踏上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