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繪華
《自卑與超越》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經典之作,發表于1932年,一直流傳至今。這本書還有一個特別感性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為《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用阿德勒式的回答便是:生命是一次自卑和對自卑進行補償,從而實現超越的過程。
在書中,阿德勒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深邃且永恒的話題,即生存的意義。阿德勒說到生活真正的意義存在于人類生存面臨的三大事實之中,分別是:第一,我們生活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須發展個人技能與他人資源互換。第二,我們無法單槍匹馬應對所有的困難,必須與他人產生聯系。第三,人類有兩個性別,要繁衍生息,就無法回避愛情和婚姻。
這三大事實對應的是三個問題:職業、社會和婚姻。阿德勒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與他人產生聯系,即對別人產生興趣以及互相合作,我們生活的意義也只有在與他人交往及合作當中才能體現出來。而一個人要與他人合作,做的事就一定要對他人有幫助,對社會有貢獻,如果脫離了外在的環境,即便擁有再多東西,對別人而言,存在的意義就沒有意義。
阿德勒在書中始終圍繞著人和生存的環境展開闡述,從早期童年的經歷到家庭、父母、學校、教師等的影響。阿德勒認為在生活中失敗的人,如神經癥、精神病、罪犯、問題少年、自殺者等,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的興趣只停留在自己,追求虛假的個人優越感。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一種屬于他們自己個人的意義,他們的成功也只對他們自身才有意義。所以,當人們定錯了生活目標的時候,自然生活會朝向困難的方向前行,而這種所謂的優越表現,背后是被強烈的自卑情結所控制著。
什么是自卑情結呢?如何觀察到我們的自卑情結呢?
阿德勒給自卑情結下了這樣一個定義:當一個人面對自己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和道歉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每個人表達自己的方式有千萬種,因此自卑感的表達方式也有千萬種,非常具有個體性。自卑感并不是變態的,自卑感會促使我們改變,是驅使我們不斷改善環境的動力源泉。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完善,才能不斷地追求完善,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
還有一種力量會促使我們改變,那就是優越感。就像人人都有自卑感一樣,人人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優越感是對自卑感的一種補償,爭取優越感的過程是對自卑的補償,也是超越自卑的方式。這種補償往往朝著兩個方向:積極的補償,如勇敢面對自卑,改進環境,超越自卑;消極的補償,想盡辦法擺脫自卑帶來的緊張感,很有可能真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什么是積極的補償?如文中所說,如果我們一直保持勇氣,便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自卑的感受。如,從小體弱多病或者是經歷過家人病故的孩子,常常會努力成為醫生,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對抗疾病和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阿德勒自己也是因此走上學醫道路的,并完成了從自卑到超越的過程。
那什么是消極的補償呢?當個體放棄克服障礙反而用一種優越感來進行補償,也就是說他已經放棄了對客觀環境的改變,以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來緩解內在的緊張感,其目的不在于解決問題,而是要擺脫自卑帶來的緊張和不舒服的感覺。這是一種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的表現,真正的問題卻往往被擱置。如果我們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避而不談,自卑感會越積越多,也就形成了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會變成個體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
正如阿德勒在本書扉頁所說: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假如我們因自卑而將自己孤立,我們必將自取滅亡。我們必須超越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