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蕾
學習,對于很多人來說是成長過程中一個必須面對的難題。在咨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上花了大量的時間,非常努力,卻效果平平。我們常常能從他們的敘述中聽到這樣的信息:“為什么我這么努力了,成績還是沒有起色,考試還是考不好?而同桌沒有我這么努力,甚至都不怎么學習,成績卻比我好。”慢慢地,他們開始自我否定,越來越不相信自己,逐漸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與他人的比較中。他們盲目地尋找各種學習方法,看見別人做習題,他們也跟著做習題,看見別人整理錯題,他們也跟著整理錯題。當嘗試的學習方法在短時間內沒有起效時,他們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不適合自己,再換另一種學習方法,在各種學習方法之間不停地徘徊。你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們真的“看起來很努力”。當看到《認知天性》這本書時,困擾我多年的關于學習的疑問似乎豁然開朗了。
書中否定了一些傳統的常見的學習方法,比如反復閱讀、集中練習。人們一般認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時間足夠長,如長時間背誦課本中的段落,或者不斷重復諸多術語,就可以把它們牢牢地烙在記憶深處。這讓我聯想到早讀,對很多學生來說,早讀就是反復閱讀課文,大多數學生的早讀只是和尚念經,真正記到心里去的內容并不多,一兩個小時后,讀的東西已經忘了七七八八。這和書中提到的多項研究結果一致,如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關于重復閱讀的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當閱讀完課文立即接受測驗,重復閱讀才有微不足道的效果,如果將測驗的時間延后一些,重復閱讀的好處就體現不出來了。書中指出,正確的做法是要間隔性學習,比如今天早上讀了一遍,然后中午的時候回想一下,發現已經忘了很多了,再去讀一遍。這時候已經是有意識地去讀了,因為意識到哪部分內容已經遺忘,閱讀的時候會去刻意加深印象。然后間隔一段時間后再進行閱讀,這樣的方式才能加深記憶,從而達到記住的目的,而不只是在一段時間內反復閱讀。所以,反復閱讀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只是暫時的,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且比較浪費時間,還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流暢錯覺,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這也是很多學生疑惑為什么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但在考試的時候就是想不起來、做不出來的部分原因。
考試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書中提出了一個特別的結論:“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作者指出,不應該把考試看作衡量學習成果的標尺,這樣理解考試會給學生帶來額外的壓力。應該把考試看成從記憶中檢索學問的一種練習,把考試當成一種學習工具。上課時,我詢問學生是否認同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他們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事實的確是這樣,撇開每次考試后的心態不談,每次考試后,考到的知識點我的確會記得更清晰一些?!碑攲Υ荚嚨恼J知發生改變,以后面對考試時,或許就能比以前更加淡定和從容。
書中還介紹了學習的三個關鍵步驟——編碼、鞏固、檢索。編碼,書上是這樣解釋的:當你在學習某個東西的時候,大腦會把你感知到的東西轉化成化學與生物電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形成了一種有意義的心理表征,這個過程就是編碼。簡單點說,就是把看到的東西變成記憶的過程。鞏固,書上的解釋是把這類心理表征強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復習,這個過程需要進行新舊知識的關聯。但這里的復習并不是指簡單的重復,書上用了大量的實驗和研究說明,間隔練習或者穿插練習都比簡單的重復練習效果更好。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往往都止步于鞏固,而沒有繼續到第三個步驟——檢索。學習不僅是獲得新知識或新技能,還包括以后在需要用到該知識或技能的時候能夠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檢索。所以考試、測驗應該是學習的一個必要環節,編碼、鞏固和檢索,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或者沒有很好地完成,學習便無法形成閉環,學生就無法完成螺旋上升的成長。
《認知天性》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學習領域頂尖的武功秘籍,只有真正地在生活中踐行,才能像積攢內力一樣,讓知識真正存于大腦之中,時刻準備著運用。正如書中最后所說:“學習好不是靠天賦,而是要有正確的方法,而學習執行力比學習技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