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后,薩提亞的治療理念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將最喜歡的部分摘錄如下:(1)改變是可能的,即使外部的改變有限,內部的改變仍然可能存在。(2)人們在相似的基礎上建立聯結,在各具差異的基礎上得以成長。(3)感受屬于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擁有他們。(4)父母教育下一代時通常會重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教育模式,即使這種教育模式是功能不良的。(5)在任何特定的時間,父母都是盡其所能做到最好。(6)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會犯錯誤,我們不能只是與他們的角色溝通,去掉角色,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7)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8)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的事件,但是可以改變他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教育模式,即使這種教育模式是功能不良的。(5)在任何特定的時間,父母都是盡其所能做到最好。(6)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會犯錯誤,我們不能只是與他們的角色溝通,去掉角色,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7)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8)我們不能改變過去的事件,但是可以改變他
家庭是一個系統,每個人的人格發展以及行為模式的形成均受家庭系統的影響。近年來,家庭治療技術在心理咨詢中運用比較普遍,本書闡述的家庭治療理念與技術也廣泛應用于家庭治療和心理治療實務領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冰山理論、家庭重塑和溝通應對姿態技術。
一、“冰山理論”,解讀行為的密碼
“冰山理論”是一個隱喻,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樣,能夠被人們看到的只是浮在表面很小一部分的外部行為,而潛藏在水底的大部分內在常被忽略掉。探索冰山,我們便能看到個體生命中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生命力,看到真正的自我,從而找到自我的價值。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冰山,在心理咨詢中,通過與個案探索他們的冰山,對于理解個案以及揭示其行為背后的原因有著重要意義。
筆者曾經接待過一個考試焦慮的孩子。他經常與父母吵架,父母認為他逆反,不斷地批評指責他;孩子認為父母對他干涉太多,只看成績,看不到他的努力。最初,個案分析停留在親子沖突這個層面,咨詢難以繼續。
閱讀了《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后,筆者轉換切入角度與方法,用冰山圖來探索個案的內在。在行為層面,表現為和父母爭吵,這樣的行為讓他產生了憤怒、焦慮不安的情緒,對這種感受的感受便是內疚、內心沖突。他對自己的看法是“我一定要考好,考好了父母才喜歡我,我才有價值,否則我就是沒有價值的”。他內心期待父母能理解自己的努力,渴望被接納、被愛、被肯定。筆者通過探索個案的冰山,讓他意識到自己常與父母爭吵發火的真正原因。同時,與家長溝通,探索家長的冰山,發現家庭成員有共同的渴望,希望彼此被愛、被看見,期待孩子學習成績好。筆者在家庭的共同點上尋找突破,幫助家庭進行正向溝通,各自的冰山都被理解,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獲得了成長。
通過本書的學習與實踐,筆者體會到,在做青少年咨詢時,父母是我們的治療聯盟,在開展工作中,探討孩子的冰山以及父母自身的冰山都非常必要。通過探討彼此的冰山能促使父母與孩子互相理解,降低緊張和焦慮,有助于后續的行為改進。
二、“壓力下的應對姿態”,揭開溝通的秘密
薩提亞認為,個體為維護自尊,在壓力情境下發展出特定的生存應對模式,這種應對模式通常以個體溝通的方式表現出來。薩提亞用夸張的雕塑形式將這四種應對模式展現出來,稱之為應對姿態,包括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這些應對姿態的典型語言、行為、心理影響及生理表現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都代表著一種低自尊的溝通姿態。
應對姿態將人們內部的心理過程外化,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個體溝通時的潛在信息,讓當事人不僅用頭腦,而且用整個身心去體驗,去感受情境,促使覺察和思考更深入。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在與孩子談話時過多批評、指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總是低頭不語,討好家長,低自尊地應對父母。在學習了應對姿態技術后,筆者意識到,溝通中要尊重孩子,覺察孩子的內在感受,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當然,更應該學習一致性的溝通技巧。
薩提亞認為,個體高自尊的應對姿態應該是“表里一致”的,稱為一致性溝通。處于一致性溝通狀態的個體更能欣賞自我的獨特性,更樂于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愿,愛自己也愛他人,保持開放和靈活的態度面對改變。一致性溝通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感受”層面的一致,個體能夠覺察、承認、管理好自己的感受;其次是“自我”層面的一致,個體通過與他人、情境和諧積極的相處展示高自尊;最后是“生命力”的一致,個體能夠體悟普遍存在的生命力量,支持和促進生命成長。
三、“家庭重塑技術”,重悟原生家庭的影響
“家庭重塑技術”是治療師通過設立情境、發展演員陣容、雕塑、結束等過程,把個案在家庭中的成長經歷展現出來,幫助個案重新面對那些令人耿耿于懷的痛苦情境,學習用更恰當的方式應對來自家庭的影響。在家庭重塑過程中,個案重新去體驗、去覺知過往的經歷,從新的視角去看待家庭成員與自己的關系,重新看待家庭成員以往的態度與行為,走出心理困擾,從而與自己和解,與家庭成員和解。
在書中,薩提亞描述了“家庭重塑技術”。個案坐在治療師面前,在治療師的引導下,經歷各類場景、應對模式、家庭動力過程、在原生家庭中的感覺,以及未被滿足的期望等,采用聚焦方法,將關注點放在未被滿足的期望以及某個關鍵影響上,從而促成改變。
在家庭重塑技術實施過程中,由于觀點各異,每個成員雕塑出來的家庭圖像會有差別。這種差別能讓家庭成員更形象地覺察家庭關系狀態,激發家庭動力,讓家庭成員和諧共處,達成一致性溝通。筆者曾經接待過一個害怕分離的五年級學生個案,他在三歲時被寄養在爺爺家。多年來,父母離開時的分離情境一直困擾著他,他一想起追著父母乘坐的汽車哭著跑的場景就流淚不已。在咨詢中運用家庭重塑技術可以緩解他的焦慮情緒。如讓個案重新體驗三歲時的場景,表達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對父母的期待與渴望,讓個案認知重構,重新看待父母當時為賺錢養家不得已與他分離的無奈,從而幫助個案面對分離,與父母和解,舒緩害怕的情緒。
書中闡釋的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是薩提亞幾十年工作經驗的結晶,操作性強、實用性好。作為一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咨詢對象是學生,家庭治療必不可少,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給咨詢帶來了驚喜,學習書中的理論與技術,不僅有助于提升咨詢水平,也能幫助我們自己成長。閱讀《薩提亞家庭治療》,讓筆者深切體會到,相遇薩提亞,是生命中的美好相遇,它讓我們學習悅納自我、欣賞自我的每一個角落,發現自己的優勢與資源,學習承擔責任,學會采用多種選擇,探析冰山下的內在幫助自己成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讓生命更彰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