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
當初決定讀這本書,是希望能和剛出生的女兒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盡最大的努力為女兒奠定人生的安全基石。而后反復閱讀這本書并想把它推薦給身邊的人,則是因為這本書從依戀視角看待關系,能讓我們對現實層面的養育關系以及心理治療關系產生新的覺察和領悟。
一、依戀視角下的養育建議
從現實層面的養育關系來說,作者總結依戀領域的經典研究,將實證研究成果轉化為獨特的養育建議。
對于養育者而言,提供高質量的依戀關系能夠為子女奠定一生的安全基石。可什么樣的依戀關系才是安全的呢?作者說,安全的依戀關系是“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是指當兒童和母親之間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時,兒童能夠將母親作為安全基地來使用,能夠敢于探索外界的陌生環境。與不安全依戀的同齡人相比,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表現出更高程度的自尊、情緒健康和社交能力。對于兒童后來的發展而言,早期發展出安全依戀的兒童有著更強的心理復原力,能發展出更為整合的自我。
顯然,就個體成長與發展而言,生命早期能否形成安全的依戀關系顯得至關重要。如何才能構建安全的依戀關系呢?作者給出的答案是:決定依戀關系安全與否的關鍵在于早期母嬰之間的溝通品質。高質量的母嬰溝通具有合作性、隨機應變性和情感調諧性的特點,具體來說:(1)合作性是指母親或養育者應當接納孩子的全部體驗,而不只是對孩子表達的痛苦做出反應;(2)隨機應變性是指養育者應當契合、適配或共鳴孩子的情緒體驗,采用不同的感知方式來共情孩子的感受,如孩子高興地大聲喊叫,母親用晃動身體的方式進行反應,這一過程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自己的主觀體驗是正當的、可被分享的,而且養育者的共情性反饋能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感受到了;(3)情感調諧性是指當養育者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出現問題時,養育者應當主動去修復關系,這樣做能讓孩子心生期望:通過和他人互動,自己情緒上的失衡有可能得以恢復。
二、依戀視角下的咨訪關系建構
從心理治療中的咨訪關系來看,作者從依戀視角重新詮釋并建構具有療愈性質的咨訪關系,將咨訪關系轉化成重要的心理治愈情境。
就像生命最初的依戀關系能讓兒童得以發展一樣,與治療師建立新的依戀關系最終能夠讓來訪者發生變化,這是作者對咨訪關系的重新詮釋。我們作為咨詢師,如果能夠像母親一樣和來訪者建立一種安全的依戀關系,這種關系就能為來訪者提供一個安全基地,在這個安全基地中,來訪者敢于觸及、表達那些未曾言表以及無法言表的各種被否認或被解離的體驗。
如何才能建構具有“依戀”性質的咨訪關系呢?作者反復強調,建構新的依戀關系需要咨詢師在心理治療中促進合作性溝通。具體到臨床操作策略,作者建議:(1)讓對話具有包納性。咨詢師要處在情緒層面當下,讓自己有足夠的接受性、參與性,要盡可能多地容納來訪者的主觀體驗,并且還要及時將自己的感受反饋給來訪者,讓來訪者感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和接納,進而感到安全;(2)主動發起修復。當咨訪關系出現破裂時,咨詢師要主動借助共情、有意的自我暴露或者解釋等咨詢技術去修復咨訪雙方的關系,咨詢師主動修復的姿態能增強來訪者的信心,讓來訪者看到可以依靠關系去容納并處理那些困難的感受;(3)具有面質、設定限制,與來訪者一起努力的意愿。咨詢師應當利用面質、設定限制等方式去反對來訪者的自我挫敗行為。咨詢師積極參與的意愿,則是合作性溝通得以持續進行的關鍵,這些建議對于如何建構咨訪關系,如何利用新的具有“依戀”性質的咨訪關系促進治愈性改變,如何使心理治療工作的焦點清晰化等問題,均具有重要的臨床借鑒意義。
正如這本書的標題所示,作者從養育談到治愈,由理論走向臨床實踐,將發展心理學研究和以關系為焦點的心理治療結合起來。這種獨特的嘗試為心理治療打開了一扇新窗,透過這扇窗,我們能夠感受到依戀對于個體成長與發展的重要作用,也能知曉依戀關系就像一所學校,在這個關系里我們學習有效地調節情緒,學習安心地適應這個世界,從而更好地發展自我。希望每一位讀到這本書的人都能開啟一段獨特的依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