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斌
信息技術時代,師生關系中本已存在的知識權威消解、鮮活生命體互動弱化、情感疏遠等問題,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呈加劇之勢。在“技術+教育”的背景下重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懷有敬畏之心、責任之心和服務之心,擔當起人民教師的時代重任。
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類在與大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采取的智慧生存策略,是人類的美德。生命是人,乃至萬物生長之基;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活動,讓人成為人;教師是培養人的人。三者相互依存,始于敬畏,成于尊重,終于師生關系的和諧。
敬畏生命。自然災害、突發公共事件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青少年自殺率的上升,則是對學校缺乏生命教育的血的警示。“善”應成為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向善”,是對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職業倫理要求,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道德準則。善待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應成為教師向善的基礎。教育應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相信每個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在認識今日之我不足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更為完善的明日之我。
敬畏教育。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至關重要。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而是要培養真正的人,使人成為人。因此,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技能學習,更關鍵的在于通過傳授知識、提高品德、啟迪智慧,培養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另外,教育還是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個國家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歸根結底都建立在國民素質的基礎上。只有對教育保持起碼的敬畏和尊重,才有可能享受到教育所帶來的社會文明和進步。
敬畏職業。教師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偉大、最神圣的職業之一。人們用“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來彰顯教師職業的崇高,體現教師的道德情操;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來描述教師職業的本質是“創造人的精神生命”,體現精神對精神的濡染;用“春蠶”“蠟燭”來贊揚教師的奉獻精神,彰顯生命對生命的灌溉。教師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未來,因此,應對教師職業懷一份敬畏之心、尊重之情。
責任之心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教師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責任心上。”新時代,教師肩負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與責任,職責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用責任之心擔當這份使命和重任,或許不比“犧牲”“奉獻”偉大,卻與每個個體息息相關,顯得更為平實與基本。
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時代重任需要教師具備責任心。責任心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品性,是一種生產性的道德力量,是教師仁愛之心的智慧表現。責任感與負責任的態度是教師工作能否成功的道德基礎性保障,它能催生智慧和能力,促使教師認真工作,并因工作成功而感受到一種盡責和勝任的歡愉與滿足。新時代的教師應把“傳道”之“道”蘊含在“授業”“解惑”的過程中,用正確的方法詮釋科學的理念,以自身的理解去詮釋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汲取世界文明,培養出真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使命要求教師具有責任心。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獲取變得越來越便捷,教師知識權威的形象面臨極大挑戰,但教師的重要性并未削減,反而增強了。這是因為,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也是在塑造未來社會的形象、創造未來社會的品質。時代發展要求教育的重點從知識傳授轉向人格、道德情操、審美、責任等的培養,教師將從“教書為主”轉向“育人為重”,這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德性和更好的行為表現,責任心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服務之心
伴隨著教育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這必將影響未來教育的發展。雖然“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但教師角色將發生改變,知識性教學大多由人工智能承擔,教師更多擔負設計、督促、激勵、陪伴及與學生情感交流的任務。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領航員、學生學習的評估者、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生發展的交流者、學習資源的開發者和專業成長的自主學習者。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努力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和“精神導師”。用服務之心應對教師角色變化,更有利于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
服務之心需要教師具有包容之心和終身學習之志。信息化條件下,知識獲取渠道多元,教師壟斷知識、受教育者被動接受知識的關系已不復存在,學生掌握某些新知識、新技能的速度甚至比教師還快。這種文化反哺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時代特征之一,需要教師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始終處于學習狀態,站在知識發展前沿,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同時,在社會發展變革中,教師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改革創新意識,踴躍投身教育創新實踐。如此,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才能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做出貢獻。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