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不僅關乎職業發展,與個體的成長發展緊密相關。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規劃教育有效結合,利于促進大學生生涯規劃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本文通過本科生生涯規劃的個體案例,探索生涯心理資源對生涯規劃的支持意義,為優化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提供依據。
關鍵詞:專業選擇;生涯規劃;心理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Arnett J.J 提出,在18歲-25歲之間為成人初顯期的發展理論,這個階段是一個存在各種可能的時期,個體自我的探索、自我關注,主動為成年階段做準備。[1]大學是生涯發展的關鍵期,針對性開展生涯輔導教育,關注大學生生涯心理資源建設,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性化發展。筆者擬通過分析一位學生在生涯規劃中的真實經歷,分析癥結、梳理對策,以期為大學生生涯規劃優化探索提供益經驗。
一、案例概述
欣怡,建筑學專業本科生,開學后一個月不到,找到輔導員提出想轉專業,建筑學專業是父母選的,她想轉美術學院或文學院相關專業。輔導員簡要說明了轉專業的條件和流程,并介紹了現學專業的特色和就業前景。可隨后而來卻是欣怡經常性的“身體不舒服”的請假。
長時間的“缺課”很可能導致“掛科”,輔導員數次聯系家長和學生本人,學生說“不想學,無所謂是否掛科”、家長則表示不同意轉專業。期間,輔導員多次連同班主任、系科教學主任等不定期找欣怡聊專業、學習方法等,試圖做好專業思想教育。成效初顯,但“打卡上課”一個月不到,再次“缺課”“逃課”。問其原因,只換來“無法對這個專業提起興趣”的回應。欣怡提到想出國讀書,但被父母再次反對。
“專業選擇”之爭矛盾升級,學生的“實在不想學”,家長的“堅決不同意”,兩相僵持不下,欣怡再度陷入“逃課”“缺考”的惡性循環,更表現出對身邊的人和事無興趣、不耐煩,甚至跟專業老師發生激烈爭執。不久,欣怡拿著醫院出具的“重度抑郁”“重度焦慮”來找輔導員,家校會商后,欣怡的爸媽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辦理了休學,并表示愿意給女兒嘗試出國讀書的機會。
休學期間,輔導員仍與欣怡及其家長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到欣怡正在上海積極準備雅思考試,一心為出國留學做準備,親子關系也日趨緩和。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學生在專業選擇上與家人意見沖突,親子關系緊張,同時因缺乏興趣對專業學習抵觸,進而產生心理應激反應。
三、問題關鍵點
其一,如何指導欣怡做生涯規劃,走出專業選擇、專業學習困惑;
其二,如何發揮家校合力,利用生涯外在資源優勢,激發生涯心理資源動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積極發展。
四、解決思路和實施辦法
(一)充分尊重學生,找準教育突破口
做學生思想工作,首先要善于“共情”。提出“轉專業”是鼓足了勇氣,輔導員要站在學生角度,傾聽她內心真實的聲音;其次要選準突破口,找出共性話題,為深入談心做好鋪墊。欣怡對專業的抵觸,多半來自父母的“強迫”,她提及自己有較好的美術功底,可介紹建筑學專業的美術基礎,激發她的興趣,做好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
(二)整合教育資源,抓緊專業思想弦
專業思想的夯實需要多渠道借力,共同助解思想困惑。欣怡對建筑學專業的不熟悉、專業興趣不濃,都是專業思想不牢固的表征。借助輔導員、班主任、學科專業導師、優秀學子等資源,引導其積極參加各類專業文化活動,在參與科研實踐中進一步認識所學專業。
(三)密切家校聯系,爭取家庭支持力
從欣怡最開始提出轉專業到出現心理應激,到后期休學準備出國學習,家校聯系必不可少,指導孩子選擇專業需建立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礎上,一味“強加”只會徒增心理負擔。在數十次的家校聯系中,欣怡的家長逐漸意識到了問題,重視孩子的意愿,積極嘗試其他可行舉措。
(四)壓力轉換動力,引導規劃理性化
欣怡因專業選擇、專業學習等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輔導員除了及時心理疏導外,更是對其輔之科學的生涯規劃,客觀全面的認識自己、辨清外在形勢,充分挖掘生涯心理內動力,改善心理健康狀態,減少心理應激。
五、經驗與啟示
第一,加強專業認知教育,提升生涯規劃合理性。由于缺乏了解和認知,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不喜歡、不適應,甚至充滿懷疑和畏懼。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專業和大學,既要引導他們樹立“任何專業只要想學一定能夠學好”的信心,又要使其明白“大學要學的東西很多,專業并不一定就能決定人的一生”的道理。
第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保證生涯規劃可行性。Levinson認為,17歲-22歲是成年早期,這個階段個體將會努力自己從父母的資助、權威中分離出來,形成自己的未來規劃并以此作決策。因而,從高中步入大學,新生可能會產生專業學習的困惑,除了需要專業教師,也需要心理咨詢師專業的心理疏導,有效減少新生在專業學習困惑中的心理應激,以積極的心態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第三,開發生涯心理資源,促進生涯規劃有效性。當下高校生涯輔導的重心已逐漸轉移到學生成長成才和生涯發展上,注重引導學生在角色轉變中的自我探索,并助其樹立終生規劃的意識。因而,大學生生涯輔導應該重視大學生生涯心理資源的開發,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自信心和成就動機,有助于大學生生涯的順利推進,最終實現生涯目標和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奕榮,連榕,陳堅,等.生涯心理資源的結構、測量、相關研究與展望[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9301):157-169.
作者簡介:
王國靜(1988-)女,漢族,江蘇揚州人,輔導員,講師,法學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