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如
每逢節假日,商家促銷活動輪番上陣,優惠力度也是越發誘人。促銷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是省錢的好事,結果卻常常造成透支。其實,商家促銷更多是為了刺激消費者變相消費。
雖然換季打折、節日特惠的促銷手段方興未艾,但一些更精明的商家卻反其道而行,冷靜地豎起了“不講價”的招牌,以此來吸引顧客。價位定得好像比較低,其實挨宰的還是顧客。許多人提起砍價就頭痛,便想著種種不講價的好處。所以許多人一看商家 “不二價”的牌子,就覺得是“一分價錢一分貨”,比起一味抬價的商家來已經便宜很多了。
為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一些商家采取了分兩步走的戰術。第一步在購進新貨時,先把貨品標出高價,價位高得讓顧客難以接受。其實這個階段,商家們不求買者多,只求看者多,用高得離譜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暗示“好貨不便宜”,等于做了不花錢的廣告。第二步,商家借換季之機,掀起打折風,八九折,甚至六七折,讓人覺得是“天上掉下了餡餅”,機不可失,于是紛紛搶購。其實,最后買到手的物品價格并不菲,商家只是利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耍了一把小聰明。也有不少商家自露馬腳,比如,一位女士以近3折的折扣購買了標價為898元的衣服,付款270元。但是,回家后卻發現衣服里面還有一張完全相同,但標價僅為298元的標價牌。
無論是大商場還是街邊小店,都很難見到尾數定為整數的商品價格,取而代之的是998元、796元甚至99.88元等,商家們喜歡在標價上留個小尾巴。這中間也有奧秘。從心理上,顧客感覺998元的商品便宜,而1000元的商品卻太貴。從購買習慣上,大多數顧客在購物時一般都會討價還價,留尾數便留下回旋的余地。從傳統思想上,留下的尾數如8、6、9都是眾多消費者認為很吉利的數字,從而刺激了購買欲。
“買幾千就送幾百”或“買幾百送幾十”,是近幾年商家們最喜愛的游戲。而這種游戲顯然比降價更高明,一來降價太多會讓人對產品質量產生懷疑,二來限定了購物的錢數,比如,本來一位只想花700元購買大衣的消費者,會再掏300元以便湊齊1000元獲得回饋。
商家的價格游戲層出不窮,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并非束手無策。一些省錢妙方可幫我們防止商家的價格游戲。比如:購物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如為什么要買、現在是否真的需要等。相信在想清楚這些問題之后,一定不會頭腦發熱。
(陳福民摘自《莫愁·時代人物》202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