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 陳靜
摘 要:技術發展是新聞攝影作為一種新聞報道形態產生、發展的內在原因。本文在梳理攝影技術發展源流的基礎上,分析了數碼攝影技術在新聞攝影領域取代傳統膠片攝影的過程,并進一步分析了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新聞報道領域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作為新聞學專業本科教學大綱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攝影有必要從課程名稱、教學內容到實驗形式都要做出相應調整,才能有效應對新技術發展帶來的變革要求。
關鍵詞:新聞攝影;實驗教學;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J4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22-0-02
新聞攝影教學實驗環節的內容與要求根源于攝影與技術發展之間的內在密切關系。技術變革帶來的媒介形態變化賦予攝影實驗教學以內容和形式。而當今媒介技術可謂日新月異,數碼攝影不僅已經完全取代傳統膠片攝影成為新聞攝影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圖像的主要來源,其他新技術,諸如VR、AR正在迅速涌現,并在媒介占據自己的位置。新聞攝影如果停留在傳統教學大綱框架下,僅僅以傳統攝影技術為主要內容,將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也無法跟上業界一日千里的實踐需求。本文將在梳理新聞攝影從誕生以來就與技術變革密不可分的關系入手,在介紹分析當下新技術潮流的基礎上,分析修訂新聞攝影課程定位,調整新聞攝影實驗教學內容,改變新聞攝影課程名稱以應對技術變革的主要路徑。
一、攝影技術沿革與數碼攝影技術的普及
攝影術誕生于1839年,先后經歷了多種技術形態的演進才形成了當下數碼攝影數字攝影占據主流、其他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活躍技術生態。所有這些形態的演進,都是某種新技術應用的結果。“攝影學中通常所說的傳統攝影方法是指膠片攝影法。它是在鹵化銀感光材料和明膠的發現和應用與小孔成像原理結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圖像捕捉技術。它曾經是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廣泛、運用最普遍的攝影方法,直到1991年,柯達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臺數碼照相機,宣告數碼攝影的問世,膠片攝影法的位置逐漸被取代。”[1]
數碼攝影系統中,“電荷耦合器(CCD)可以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而芯片將電信號改變為純數字信號,存入儲存卡中,儲存卡就相當于底片。”[2]與傳統攝影相比,數碼攝影具有諸多優勢:“在操作方面,數碼相機可以立時查看,不滿意立即重拍,而傳統相機必須等到照片沖洗后才能看到;在儲存與傳輸方面,數碼相機的圖像以數字信號存在,可以與多種設備進行信息傳輸,且圖像質量不會損失,不用如傳統攝影保存底片的麻煩;在費用方面,數碼相機拍攝照片不需膠片,無額外費用,儲存卡可反復使用……”[3]加之新聞攝影講究報道的實效性與傳播的廣泛性,顏志剛在預測攝影的諸多應用領域時指出:“在新聞攝影領域,數碼攝影將最先完全取代傳統攝影方法。”[4]2006年4月,周鳳橋發表了一項對國內有代表性的23家報紙的問卷調查——《還有多少人使用傳統相機》。調查結果顯示,5家中央級報紙和其他11家省級報紙和地市級報紙已全部使用數碼相機,另外7家報紙則傳統相機與數碼相機并存。近年來,數碼攝影技術迅速發展,成像質量、部件穩定性等進一步提高,早已成為新聞攝影的絕對主流。[5]
二、相關傳媒技術的發展與新技術在視覺新聞報道中的應用
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變革更是翻天覆地。攝影技術誕生之初,世界尚處于前網絡時代,新聞攝影的呈現主要依靠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而今即將進入網絡3.0時代,網絡徹底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網絡1.0時代,網絡媒體出現,它的海量空間與隨時隨地發布稿件的特性打破了平面媒體的版面空間與發布時間局限。網絡媒體還具有遠高于傳統媒體的信息聚合能力,信息呈現形態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于一身,多媒體協同,甚至可以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生成三維圖像或動畫、全息圖像等。通過對新聞信息的整合、重構和各種信息呈現方式的相互轉換,使信息傳播‘富媒體化,從而充分調動受眾的感官和信息接受系統,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6]彭蘭在2013年發布的《新媒體發展趨勢年度報告》中總結了以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為核心的網絡媒體重定向,視頻化是網絡媒體的“寬帶革命”,移動化是信息傳播的“時空革命”,社交化是人與媒體的“關系革命”。[7]
當下尤其引人注目的VR(虛擬現實)與AR(增強現實)兩項新技術更是在制作與呈現環節都對新聞形態進行了重塑。VR立足于“建構現實”,將用戶引入兼具沉浸、互動與想象的虛擬世界,AR則把重點放在改進“物質世界”上,力求通過引進的“數據層”來加深用戶對現實的理解。受眾可借助VR技術瞬間“抵達”新聞現場,并進行360度全景審視,減少報道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衰減”。而AR技術則更進一步,將音視頻等多維信息“疊加”至文本之上,通過“再語境化”的信息拓展,大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8]
信息采集與呈現的技術變革改變了新聞攝影的常態。以2017年建軍90周年閱兵報道為例,可見當下新聞攝影的創新。《解放軍報》以報紙專版、專欄、特刊結合微視頻、H5以及“兩微一端”等形式,形成豐富多樣的全媒體報道。特刊共12期(90個版面),采用畫卷展開的視覺形式,突破陳規,實現一種“軍史畫卷”的效果。建軍節前一天,推出了首張全媒體虛擬現實報紙,把網站視頻與頭版圖片鏈接起來,讓報、網、端互動,文、圖、視同臺。此外,還推出了引人注目的“強軍火炬”快閃H5產品。[9]
而新華社則在閱兵當天,派出攝影記者二十多人,在現場共播發實時動態文圖訊息(快訊20條、圖片200余張),并對閱兵盛況進行現場直播。與此同時,新華社的全媒報道平臺與其音視頻部聯合推出了大型網絡直播“紅色追尋第二季·強軍之路”,引發關注超過七千萬人次。微視頻成為此次報道中最引人注目的形式之一。新華社微視頻超過30條。人民日報客戶端則推出了訪問量創紀錄的H5產品(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穿越時光,這是我保家衛國的樣子》(瀏覽次數突破10.4億)。[10]
由此可見,近年來主流媒體在重大新聞報道中早就開始全面應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
三、新聞攝影教學的定位調整與實驗教學的變革
以圖文結合為主要特征的新聞攝影定義越來越不足以準確描述當下新聞攝影的視頻轉向與交互特性的業界發展現狀。2002年,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出版了第一本面向學界與業界深入介紹視覺新聞領域的教科書《視覺新聞》,作者認為文本、音頻、動態圖像、平面設計與交互多媒體設計的結合將是互聯網時代大眾傳播的主要方向。[11]美國全國報業攝影師協會(NPPA)行業準則中,也已用“Visual Journalism”代替了2004年版的“Photojournalism”。面對新技術日異月殊的變革,雖難以取得完全標準且一勞永逸的定義,但對現階段進行嚴謹界定仍是必要的。因此,筆者主張以“視覺新聞”替代“新聞攝影”,指稱當下發布于網絡平臺,集文字、圖像、視頻、音頻于一身,交互性逐漸增強的新聞信息傳播方式,并且在課程名稱上進行相應的調整。
在調整課程名稱基礎上,《視覺新聞》的教學內容和實驗形式可能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從內容上看,該課程不僅需要納入視頻拍攝、制作等內容,還需要適當補充視覺技術、視覺傳達和視覺文化的素養和思想的積累,適當拓寬教學內容的覆蓋面。同時,從實驗教學的組織形式上,要將新聞報道與攝影、攝像、電腦、手機、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結合起來,既著眼于每個學生個體對整個新媒體新聞報道的各個技術環節的理解與掌握,也要注意從團隊協作的層面為學生將來在新媒體條件下實踐操作打下一定的技術和思想基礎。
四、結語
如果拍攝于1842年的《柏林大火》就是現代新聞攝影的起源,那么,經過差不多180年的發展,可以說新聞攝影的技術形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聞攝影教育顯然有必要與時俱進,跟上攝影和視覺新聞報道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潮流,調整并優化教學形式與內容,讓高校相關專業學生為將來從事相關新聞報道工作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顏志剛.數碼攝影的特點與前景[J].新聞大學,2003(01):65.
[2]李文方.世界攝影史[M].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351.
[3]李鵬.數碼攝影與傳統攝影發展淺析[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8(08): 92-93.
[4]周鳳橋.還有多少人使用傳統相機[J].中國記者,2006(04):80-81.
[5]盛希貴.數字化時代新聞攝影實踐面臨的挑戰[J].國際新聞界, 2007(02):7.
[6]中國網絡媒體的未來[R/OL].http://tech.qq.com/a/20131122/015404. htm#p=1.,2013-11-25.
[7]史安斌,張耀鐘.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35-36.
[8][9]杜江.新聞攝影的新媒介、新技術與新趨勢[N].中國攝影報,2018-07-20(001):1.
[10]Harris C R, Lester P M. Visual journalism: A guide for new media professionals[M]. Allyn & Bacon, 2002:xvii.
[11]盛希貴.新聞攝影教程.第4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9.
其他作者簡介:
陳靜,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