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星池 袁瓊芳 劉世華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電商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促進“互聯網+農產品”發展模式不斷創新。貴州省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有利于農民增收和農業供給側改革。因目前貴州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中存在政策軟環境不健全、基礎設施硬環境不完善以及產教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應加大農村電商創業政策扶持、堅持開放創新教學模式以及加強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有效銜接等措施,不斷優化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教育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電商;創新創業;互聯網+;大學生創業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將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有機結合起來,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自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電子商務在農村得到了廣泛運用。2019年,我國通過電商平臺孵化出160多個區域農產品品牌,全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975億元,貧困縣網絡零售額為1489.9億元,帶動70萬戶農村貧困戶增收。可見,農村電商發展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新方向。貴州省作為農村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2019年出臺《貴州省進一步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助推脫貧攻堅行動方案》等文件,進一步加強農村電商對脫貧攻堅和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推進過程中電商人才缺口較大,阻礙了農村電商的高效發展。因此,有必要探討產教融合背景下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提供新思路。
1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省農村電商發展現狀
1.1貴州省農村電商整體發展狀況
伴隨互聯網在農村不斷普及,依托電商平臺的“互聯網+農產品”模式為農產品銷售提供新渠道,農產品上行迅速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和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61.2%,網絡購物交易規模達到10.63萬億元,其中,農村網絡零售額為1.7萬億元,農村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達1.3萬億元,增長幅度均達20%以上。因此,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具有較大的空間和潛力。貴州省利用大數據發展優勢,將特色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融合銷售,推動農村產業革命發展。
自2014年貴州省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以來,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由表1可見,2018年全省農村寬帶接入用戶達到164.1萬戶,為2014年的3.2倍;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1612.1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229.9億元;互聯網普及率達55%,移動互聯網購物逐漸成為新的消費模式。通過貴農網、黔郵鄉情和貴州電商云等地方電商平臺推動農產品上行增長,實行“合作社+農戶+電商企業”運營模式,有效促進了農民脫貧增收。由此可見,貴州省“互聯網+特色農業”的發展空間較大,為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奠定基礎。
1.2貴州省各區域農村電商發展情況
在農村產業革命中,需要用經濟學的市場思維解決“生產什么?怎么生產?如何銷售”三大問題。根據大數據信息平臺反饋的市場需求進行訂單式生產,形成農村互聯網新經濟,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表2可見,在貴州省不同行政區中,互聯網基礎設施發展存在一定差異。總體呈現出互聯網發展水平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正比的關系,即互聯網基礎設施越完善,該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就越高。因此,互聯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線上線下流通效率。數據顯示安順市、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區互聯網發展相對滯后,電商發展潛力值得挖掘,為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提供區域性選擇。通過“互聯網+農產品”模式對貴州省茶葉、水果、中藥材等12種特色產業進行宣傳和銷售,借助直播平臺、短視頻等互聯網帶貨的新模式,促進農民增收。
1.3貴州省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概況
在互聯網加速發展的時代,農產品“如何銷售”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和產品附加值提升的關鍵,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問題。2018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文件,提出推進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鼓勵高校師生運用農業大數據與信息化技術開展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活動,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需求融合發展。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等群體創新創業,健全鄉村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2018年,全國淘寶村達到3202個,農村網店為1200萬家,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達780萬余人,帶動就業崗位超過180萬個,其中50%以上創業者涉及互聯網信息技術。農村電商已然成為創業成本和風險相對最低的創業項目。
貴州省不斷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2017年全省農村返鄉就業創業81萬人,促進高校畢業生創業5753人,帶動就業1.8萬人,推動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創業50.6萬人。2018年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達16.7萬人,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人數呈現出遞增的趨勢。2020年貴州省教育廳出臺《促進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文件,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結合貴州省農業特色產業參與到農村產業革命中,將農產品生產、流通、產業鏈深加工等與電子商務融合起來進行創業。可見,貴州省針對大學生農村創業提供較好的政策支持,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孵化園和電子商務運營服務中心建設,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的新型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2貴州省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支撐下互聯網營銷模式,為農村農業發展提供新動能。但大學生在農村電商創業中仍存在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和項目運營模式等瓶頸,影響創業項目落地性和成功率。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2.1大學生返鄉創業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創業的認同感
當代部分大學生對農村的認識較為片面,認為農村創業空間潛力較小,不能形成規模效應。針對大部分農村籍大學生,缺少整合當地優勢資源的意識,洞察農村創業機會的能力有待提高。
2.2政府政策導向作用有待加強,大學生農村創業軟環境不健全
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不足,對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的扶持政策較為單一,沒有形成電商技術指導、持續跟蹤孵化、資金支持、資源共享等政策扶持體系,僅靠大學生自身能力探索很難獲得較大突破。另一方面,農村整體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強,特別是大學生農村創業所在鄉鎮對創業的支持力度不夠。未能定期進行專業指導,鼓勵大學生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發揮獨特創意和技能,激發大學生創業的“工匠精神”,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2.3農村電商創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必要的物質支撐體系
影響電商創業的硬環境主要涉及網絡通訊、物流和農林水電配套設施等幾個方面。從互聯網通訊設施來看,貴州省郵政、電話移動設備和互聯網等有形設施還有提升的空間,農村電商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需進一步加強。從物流角度來看,貴州省還未形成高效的農村物流體系,農產品冷鏈物流缺口較大,配送成本相對較高,城鄉物流網絡協同效應有待提升。同時,農村建設中農林水電等硬環境依然存在短板,影響農產品生產效率和農業產業鏈延伸。
2.4高校創新創業產教融合程度不高,缺乏配套性的創業實踐平臺
首先,高校與創業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系統的產教融合模式,開放互通的創新創業人才輸送與培養方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其次,貴州省大部分應用型高校缺乏專業的創業實踐平臺,當前實踐教學主要是對創業孵化企業進行短期觀摩,未深入到農村電商企業培訓鍛煉,學生沒有掌握創業實戰中需要的農產品開發、互聯網專業技術、包裝設計、物流倉儲等專業技能。最后,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以理論講座、課程和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形式展開,沒有形成系統的創新創業思維。
2.5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項目運營模式不夠成熟,抗風險能力較弱
大學生大多通過參加創新創業比賽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但在創業項目落地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撐和資源整合能力,加上項目本身運營模式不成熟,被其他企業“復制”而被擠占市場的幾率較大,因此,發展空間存在巨大挑戰。同時,由于初創企業運營過程中資金來源較為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突發情況容易導致資金鏈斷裂而使創業失敗。
3鄉村振興戰略下貴州省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發展路徑
農村電商不僅推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業專業分工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不斷創新。結合高校、企業和政府的力量,促進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下“互聯網+農產品”新模式。因此,提出貴州省大學生農村電商創業教育與實踐的政策建議:
3.1加強國家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專項支持力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產業創新發展
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對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促進資本、人才、技術逐漸向農村傾斜,改善大學生農村創業社會環境。各地區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特別對于大學生農村創業所在鄉鎮,確保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落實到位,協調整合各種資源,為大學生農村創業提供資金支持、貸款擔保、技術指導等條件,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
3.2完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設施硬環境和技術軟環境融合發展
政府加快貴州省縣級高速公路和高鐵等道路交通建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和降低運輸成本。對互聯網技術和設施進行提擋升級,促進城鄉市場信息互聯互通,加快區塊鏈、地理空間信息、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電商創業的全面深度融合。
3.3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開放創新教學模式.加強校企之間人才交流互動
一方面,“走出去”是讓擔任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專職教師、大學生雙創比賽的校內指導老師到電商企業進行實踐鍛煉,鼓勵高校教師與農村電商企業進行項目合作,搭建校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另一方面,“引進來”即將創業成功的往屆大學生和典型的孵化器企業家吸納加入高校校外創業導師數據庫,建立復合型人才的教學團隊。高校與電商企業共同承擔創新創業的教學環節和“互聯網+”以及“三創”比賽等教學指導,以多種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3.4堅持產教融合發展,高校與典型農村電商企業共建創業教學實踐平臺
結合貴州省農村電商人才需求情況,應用型高校與本土特色農村電商企業搭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如與貴農網、黔郵鄉情等本土農村電商合作。針對有志返鄉創業的農村籍大學生和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團隊同學,圍繞農產品設計包裝、物流倉儲、網絡銷售推廣、供求數據分析等內容進行重點培訓,培養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電商人才。
第五,各高校與貴州省內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有效銜接,針對農村籍返鄉創業畢業生進行集中精英式培養。結合貴州省特色資源稟賦,例如少數民族文化、富硒土壤、喀斯特旅游地貌等生態文化資源,運用互聯網技術挖掘電商創業新模式,通過直播平臺、短視頻等帶貨方式加強貴州省茶葉、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品牌效應,帶動農業產業高速發展。另外,應用型高校應加強與貴陽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園、貴安新區創業孵化園的銜接合作,組織有經驗的孵化企業對畢業生農村電商創業團隊進行一對一指導,并運用政策對創業項目進行資金周轉、技術支持、銷量對接等一系列扶持,建立跟蹤和回訪的制度,加強項目落地性。
[參考文獻]
[1]彭成圓,趙建偉,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創業的典型模式研究-以江蘇省創業實踐為例[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9,6(58);14-23.
[2]許靖,祝維亮.面向農村的高職電商人才“三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江西工程職業學院電商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9,707(7):137-141.
[3]王波,王興帥.新常態下農村電商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 742(3):160-163.
[4]周冬,葉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因素與政府的支持-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2019,436(2);110-116.
[5]胡永盛,周斌.農產品電商產教融合實訓平臺構建研究-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257 (9):82-84.
[6]繆顧賢,趙秀芳.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電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0,1(1):46-49.
[收稿日期]2020-07-10
[基金項目]2018年貴州省級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項目“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引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與實踐”(編號:2018520080);貴州省理論創新聯合課題“貴州省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現狀及策略研究”(GZLCLH-2020-340)。
[作者簡介]黎星池(1988-),女,貴州甕安人,貴州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