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曉妍 韋有照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確定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任務目標。在20字目標任務中,位居第一的是“產業興旺”,本文充分調研分析鄉村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貫徹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科學布局現代農業生產功能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鄉村;產業興旺;路徑
1鄉村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7.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達到52%;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超過300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40%。以上可以看出,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城鄉發展差距大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在我國現代化過程中,農業農村農民曾經作出過重要貢獻,為全國人民解決溫飽問題提供了充足豐富的農產品,轉送了大量青壯勞動力,為工業化積累了必不可少的資本,還為城鎮化讓出稀缺的土地資源。2016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仍高達2.72∶1[1]。隨著每年大量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隨之而來的一些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有的地方鄉村凋敝問題令人堪憂,“誰來種地”的問題仍待破解。
1.2? 農業發展動能低下。
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提供農產品。無論是農業生產經營者,還是政策導向,往往比較注重對農產品數量的追求,高產、增產仍然是農業發展的主要動能。傳統的不惜資源環境代價、過分追求高產增產的農業發展動能,使我國農業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多數發展相對滯后的鄉村,其產業結構單一,基本上是傳統動能驅動的農業為主,農業生產經營者不能增收,經濟活躍不起來。
1.3? 農業產業功能單一。
傳統產業的單打獨斗普片存在,在新業態發展上也沒能實現融合發展,雖然近年來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方面蓬勃發展,但普遍存在層次低、規模小、布局散等問題,還處在碎片化、粗放型發展階段,迫切需要構建融合發展體系,作進一步提質增效。以上存在的問題,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也是雷同,特別是農業經營者高齡化問題十分嚴重,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經營者往往都是70多歲的高齡人。鄉村沒有活力,缺乏投資吸引力,農村空心化和凋敝現象十分普遍。現代化伴隨著鄉村凋敝是世界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
2鄉村產業興旺的主要路徑
我國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不斷強化農業農村工作,成鄉統籌發展越來越緊密,農業農村農民面貌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新的歷史時期,要用新的思維,創新發展,在農村產業發展上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2.1? 貫徹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中心問題是處理好家庭承包和發展集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核心是土地制度,直接關系到農民權益、鄉村穩定和發展,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進程。一方面,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有助于農民根據自身實際,選擇是否自主經營,即使暫時不經營農業而選擇務工,等到需要的時候返鄉回鄉后仍然能夠經營承包地,最大限度地減少現代化給農民帶來的沖擊和痛苦,符合廣大農民的意愿,也有助于調動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穩定家庭承包,放活經營權,可以將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培育起來,實現農村土地優化配置。
2.2? 科學布局現代農業生產功能區。
現代農業生產功能區構建,著力點應是加強農業綠色基地建設和標準化建設投入,節約農業資源,重點解決田怎么種和畜禽怎樣養的問題。我國一直比較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已近10億畝,這在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農業增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循環農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區域布局上,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別高度集中,造成農作物秸稈和養殖廢棄物不能資源化利用和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生產體系的建立要按照種植業主導產業布局面積及土地可消納利用系數,規劃建設相匹配養殖廠(區)生產規模,從而實現種養有效結合,物資循環利用。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還需要解決農民濫用化肥農藥的難題,還需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這對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資源節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
2.3?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實現產業興旺,應在尊重不同鄉村資源稟賦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差異化的產業發展。鄉村產業興旺,不是所有鄉村產業形態千篇一律。科學規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規劃必須突破“鄉村的產業就是農業”,以及“農業的功能就是提供農產品”的傳統思維模式,要按照自然稟賦與區位優勢及傳統優勢產業,規劃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各地根據各自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現狀,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統籌做好產業規劃布局,形成“一縣一規劃、一鄉一特色、一村一品位”的整體布局。確定農業主導產業,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實施種養結合,實現種養產業實現循環發展,這將通過糧食生產功能區、主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發展一產;建設農業產業強鎮將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平臺。在鄉鎮建立以當地農產品為生產原料、較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核心龍頭企業發展二產;因地制宜發展電子商務、休閑旅游、康養產業等新業態,創造穩定的就業創業空間,吸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創新融合三產;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4? 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誰來種田和誰來飼養是目前農業農村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農村耕地利用碎片化問題依然突出,一家一戶一塊地小到幾分地,大的地塊也不超過幾畝,也是農業機械化應用的瓶頸,更是農業經營主體“3860隊伍”形成的基礎,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途徑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近幾年來,連云港市贛榆區在特色水果產業園區建設中的做法,得到了有效驗證,2013年初,根據贛榆自然稟賦及產業基礎,通過廣泛調研與論證,規劃建設涉及七個鎮的特色水果產業園區,在園區建設過程中,圍繞主導產業水果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為突破口,推進土地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使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農業企業不斷發展,已經成為引領贛榆特色水果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通過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和參與分配等方式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如土地流轉費用由不到200元提高到800元以上;具調查綜合分析,新型經營主體每畝果樹管理、采收用工費用約1500—2500元,有效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2.5?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越健全發達。我們在認識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一種趨勢的同時,也必須看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不同環節的作業分工越來越細。近年來,我國各地不斷涌現的大田托管、聯耕聯種、代收代清理烘干和代儲代加工代銷售等專業化服務不斷涌現,都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表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發展,不僅有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而且有助于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需要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措施加以支持。
參考文獻:
[1]??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J].中州學刊,2016(5).
[2]?? 郝麗麗.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5).
[3]?? 魯明月.試論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融合之道[J].鄉村振興,2019(10).
作者簡介:
韋曉妍(1978-5)女,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本科助理農藝師,農業推廣,連云港市贛榆區金山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