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敏
摘要: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民間織布行業逐漸消失,但在遼北地區朝鮮族當中,依然保留著秋夕節的種種習俗,如黃牛游戲,吃新稻米飯和松糕、喝新稻米酒、夜晚賞月祈禱祝愿、婦女們在月光下手拉手歡跳民俗舞蹈《江江水月來》等。
關鍵詞:朝鮮族;秋夕;民間習俗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朝鮮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很多古老的風俗。“秋夕”這一名詞,來源于古代天子“春祭朝日,秋祭夕月”一語。朝鮮族對中秋節的叫法不同于漢族,把舊歷八月十五稱作秋夕成嘉俳(意思是秋天中間的日子1。
關于秋夕節的起源和由來,在12世紀編著的《三國史記》中寫道:“新羅第三代王儒理王九年(公元32年),國王決定六部,每部派兩名官女帶領部內的婦女分兩伙,從七月十六日起舉行績麻比賽,八月十五日按織布數量的多少決定勝負,輸的一方用美酒佳肴款待另一方,這種游戲叫作嘉俳。”
民俗舞蹈《江江水月來》屬于“圓月”游戲,融歌舞于一體。傳說這一習俗起源于古代原始部族社會祈求豐收祭禮中的“圓舞”。這里所說的“江江”,就是圓圈的意思。據史料記載,古代桓仁王即位時,朝鮮族的先人們手拉著手圍著相仁王起舞,以此來表示心連心,同時也代表頌揚上帝,祈盼國泰民安。陳壽的《三國志·東夷傳》中就有關于這個習俗的記載:“播種之后,常以四月初八和五月端午祭鬼神,歌舞飲酒,晝夜無休,數十人聚起相隨踏地,昂首頓足,相應節奏……此類群舞還在五谷豐登,收割之后的秋季反復進行。這時跳《江江水月來》,是為了喜慶豐收,感謝土地神、谷神和玉帝,另外還增加了中秋拜月亮的習俗。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祭禮的性質越來越淡化,而它的大眾娛樂性和農耕社會祈盼豐收、喜慶豐收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一、秋夕節的民間習俗
1.伐草,祭拜租先:八月十五日當天或前一天,全家人前往祖墳剪除夏季里長在墳基和周邊的雜草,謂之“伐草”,然后擺好供品、燒香,舉行祭禮。古代朝鮮歌謠《思親歌》中寫道:“八月秋夕百谷豐登,落葉聲猶如秋聲。無情的季節年復一年又一年,到處可見人們伐草焚香,可憐我父母今不知秋夕已來臨。”從歌謠的內容可以看出朝鮮族人民對祖先的懷念之情和秋夕節到祖墳伐草省墓的習俗。過去選草地一般是看風水而定,所以祖墳大多都在離家較遠處。但因朝鮮族民間有一種說法,秋夕節必須給祖墳伐草,否則墳墓上雜草叢生,人們會認為這一家的后人是不孝子或者是有愧于祖先,就逐漸形成了每逢秋夕節到祖墳割草掃墓并給祖先舉行祭禮的民間習俗。
2.茶禮:秋夕節的清晨,天亮后,全家族的人聚在宗家舉行茶禮,墻上貼上紙榜和遺像。祖父母的神位貼紙榜,父母的神位貼遺像。紙榜和遺像前擺祭桌,每個神位前分別擺放湯碗和勺筷。過去舉行茶禮時,每個兒子都要斟一杯酒,磕四次頭。現在
的做法是由家族代表(一般由長子擔任)一人斟酒磕頭。先斟一杯酒,磕一次頭,如此反復三次。斟第二杯
酒時,把先前倒的酒倒入退酒碗里。倒第三杯酒時,先斟半杯酒,第四次斟酒
時,分三次把剩下的半杯斟滿。而后第三次磕頭。茶禮結束,全家人共進早餐。
3.賞月習俗:秋夕節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是一年當中月亮最亮的一天。農歷八月十五的月亮,宛如一面圓鏡,瀉下一片水樣的銀輝。天將傍晚,人們便換上盛裝,紛紛去賞月。白天到祖墳伐草省墓的人們,在月亮升起的時候成雙結對地在自家院子或村里比較寬廣的場院
中賞月。當人們看到皓月當空,就確信當年會有好收成并喜慶豐收。這
一習俗雖然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但不難看出莊稼人時時刻刻以農活兒為重的樸素盼望和美好心愿。
二、秋夕節的傳統飲食
1.吃新稻米飯:秋夕節前夕,是五谷豐登的好季節,家家戶戶用當年早熟的新稻谷推出新米做新米飯。用新稻米做的米飯,既好看,又口感好。
2.吃松糕(月亮糕)和打糕、蒸糕:松糕,是秋夕節的飲食中最典型的食品,因形狀猶如月亮,也叫月亮糕。松糕的形狀與漢族的餃子相似,外皮是用新稻米磨成的面和成的,里面的餡有紅小豆、黃豆、栗子、大紅棗等,一般都用當年的。舊歷八月十五日的夜晚,一家人團聚,圍坐在一起,看著天上皎潔的月亮,在和諧的氛圍中包起松糕。打糕,是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風味食品之一,也是朝鮮族喜愛的中秋節飲食。因為它是在槽子里用木槌砸制而成的,所以稱之為打糕。
3.喝新稻米酒:秋夕節前夕,是五谷豐登的好季節,家家戶戶用當年的新稻米釀酒(米酒)。米酒是朝鮮族人民愛喝的一種飲料,是朝鮮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來訪,主人總要端上來一碗自家釀制的米酒。這種酒比黃酒的顏色稍白一些,而且還略帶甜味。
4.喝芋頭湯:芋頭產于亞洲,富含糖分、蛋白質、礦物質和油脂等營養成分,有滋補強身之功效,是朝鮮族人民喜愛的蔬菜。朝鮮族人民在平日里喜歡炒或醬芋頭吃,但在秋夕節里,大多數朝鮮族人民更喜歡喝用芋頭熬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