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
摘要:本文闡述了鐵嶺銀岡書院創建的背景、書院功能及育人無數的辦學功績,從三個層面展示了這座育人搖籃的歷史風貌。
關鍵詞:銀岡書院;功能完善;育人搖籃
書院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銀岡書院在東北特定的歷史環境里創建,它是清代東北成立最早、保存最完好且最具影響力的古書院,雖規模不大,但保持著書院的許多文化傳統,培養了大批英才和仁人志士。本文作者將就銀岡書院一座育人的搖籃這一論點進行分析論述。
一、自主辦學。功能完善
清代書院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官學化,主要就是朝廷或地方對書院的辦學目的,施教方法、內容乃至聘請師長、錄取學生、教學經費等進行全面控制。而區別于其他書院銀岡書院在這些環節所受的干預是比較弱的,其一,銀岡書院創始人郝浴在地方知名度很高,其子郝林曾任奉天府丞,故不能嚴加限制。其二,銀岡書院有充足的辦學經費。士紳們歷年捐助的錢加在一起那就更多了。其三,書院所聘請的山長、董事多是“就地取材”,在銀岡書院讀書的佼佼者可以留在書院。他們熟悉書院的歷史,更不忘銀岡書院的興學傳統,不忘創始人郝浴的辦學理念和殷殷期盼,教學內容從實際出發,自主決定,量體裁衣。或理學為主,或以考課為主,或以專習經史詞章為主,兼而有之,時政品德教育占突出地位。
銀岡書院有著很強的感召力,它傳承并發揮著藏書、講學、祭祀的三大功能,給學子們提供了寬廣的研究空間。書院有許多藏書,數量上、質量上都堪稱上乘,其中名著《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的一部規模最大的類書,其清刊本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另藏有孤本、密本。與此同時,書院的講學活動也異常活躍,書院初建的康熙年問,講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子的知識素質,理解我國傳統文化儒學的精髓。雍正以后,改辦學目的為“講舉子業”。主要是為了“學而優則仕”。因此,書院主要教材是“四書”“五經”和一些研究經典的名著。書院的祭祀有兩種,分為兩個時期,初建階段是祭祀孔子,史載“奉先師木主于其中。上丁之祭如膠癢,諸生以時課業其堂”祭祀和習課均在一堂,只是時間得錯開。等到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重修書院后,則改為主要祭祀郝公。祭祀郝公,是書院對學子進行品德教育的手段,和提高學子的情操結合在了一起。
二、講學與時政呼應。啟發愛國情懷
銀岡書院的講學與時政呼應,愛國愛民的思想貫穿于施教過程。
為了更好地將講學理念展現,書院采取多種施教措施先后聘用了一批有進步思想的山長管理書院,吳鳳藻經理書院二十余年,德高望重;曾憲文教育救國思想影響巨大;鄧士仁愛國主義的言傳身教,為育人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廣進時政新書,以書育人,讓學子了解“天下大事”,使其在各種政治觀點的比較中認識事物。如《盛世危言》《勸學篇》《西學啟蒙》等。特別是控訴帝國主義侵華的《普天忠憤集》之類的書,對學子的啟迪教育更大。為了激發師生的愛國熱情,書院組織時政專題會講和辯論活動,如光緒二十四年請臧鏡軒主講戊戌變法維新的利與弊,宣統初年請奉天法政學堂趙振清,講他主張君主立憲“割股上書”的體會,同時開展改良政治對否的辯論。
編寫愛國愛家的鄉土教材,揭露帝國主義對家鄉鐵嶺的侵略和凌辱。傳唱革命歌曲,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進行控訴。組織學生下鄉宣傳時政,接觸社會。清末,書院廢科舉,設學堂。銀岡書院曾組織學生假期下鄉演說,控訴帝國主義罪惡,千方百計灌輸新思想,啟發學生們的愛國情懷。
三、培養英才無數。堪稱育人搖籃
三百多年來,銀岡書院培養了許多英才和仁人志士。任輔臣,鐵嶺縣鎮西堡鄉河夾芯村人,十二歲人銀岡書院讀書,1908年在東清鐵路任漢語教官,并于當年秘密加入俄共布爾什維克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輔臣受布爾什維克的委托,以中國外交總署官員的身份到俄國,曾領導俄國工人運動并組織華工參加了俄國十月革命,被任命為“中國團團長”。1918年12月29日在維雅戰役中不幸壯烈犧牲。列寧高度評價說:“任輔臣是勇敢的戰士,出色的指揮員,優秀的布爾什維克。”
石璞,鐵嶺人,啟蒙于銀岡小學堂。1928年考人南京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在校期間,由黨員陳景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為革命奔波,積極參加反帝活動。1930年8月,石璞被捕入獄,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了頑強斗爭,英勇不屈,9月4日在南京雨花臺被害,犧牲時年僅十七歲,是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中最年輕的烈士。
周恩來,1910年十二歲時“從伯父召,趨遼東”,就讀于銀岡小學堂。他刻苦讀書,因時而學,登龍首山,吃高粱米飯,去農村接觸社會生活,在銀岡小學堂,少年周恩來第一次接受了正規的學校啟蒙教育,第一次受到了早期革命思想的啟蒙。老師講述的革命道理深深震撼著他的心靈,從而萌發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正如他自己所述:“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而弘揚民族文化,育人為本是銀岡書院的功能體現。正如清代詩人商其果在《書院古榆》詩中所描述的:“老樹婆娑滿院蔭,每當風雨作龍吟,三春鑄得錢無數,拋落人間總不尋。”銀岡書院是清代鐵嶺教育史的縮影,功績顯著,堪稱是一座育人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