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峰



摘要:插圖是教科書的重要構成元素。依據馬丁尼克和薩爾韋的圖文關系理論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插圖與文本的關系進行考察,發現該版語文教科書主要以體現插圖內容與文本內容一致的“圖從屬文一詳述圖文”關系類型為主,其他不同類型的圖文關系兼而有之。這些圖文關系為教科書增加了新的語義和文化因素,豐富了文本的表意能力。而為因應核心素養的時代吁求,未來的教科書不僅應依據不同文本的體式設計插圖,而且還應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關鍵詞:語文教科書;插圖;圖文關系;功能
插圖是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一般是指附在書刊中對正文內容起補充說明或發揮藝術欣賞作用的圖像。而教科書的插圖多是指那些出現在封面、扉頁、單元導語、正文、練習等部分,發揮裝飾、補充和助學功能的圖像?;诖?,學界對插圖的類型、特征、功能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其中,以教科書插圖功能研究為多。如黃顯華、霍秉坤提出教科書插圖具有裝飾性功能,表征性功能、組織性功能、理解性功能、轉換性功能等功能。黃真金、周莉欣認為插圖具有“喚醒”學生、提升審美水平、激發學生的想象、補充和解釋課文內容的功能。研究者注意到了插圖對學生知識獲得、意義理解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影響,但不足在于將插圖置于導學系統(或稱助讀系統)的分類下進行考察,僅關注插圖在教科書內容呈現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導學”“助學”功能。近年來,教科書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將關注的焦點投向插圖與文本關系的考察。如斯坦(Stein)在研究中發現,圖片對促進學生寫出更具邏輯性和連貫性的文本具有較好的作用;羅伊斯(Royce)在對教科書插圖和文本關系的研究中發現,圖、文之間構成的關系對學習者創造意義具有互補的作用。圖文關系視角下的教科書插圖研究極大地豐富了教科書研究的內容,深化和拓寬了我們對插圖在教科書中價值的認知。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圖文關系的有關理論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插圖和文本的關系進行考察。
一、插圖功能的嬗變:從工具性到媒介性
1.插圖的工具性功能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選文是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插圖無法肩負起這樣的重任;在課程內容方面,閱讀“文質兼美”的選文是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讀圖不應被納入語文課程內容;在教科書設計方面,“選文”的增刪問題是牽動社會神經的大事件,而插圖的設計、選擇在重要性上相去甚遠;在教科書使用方面,不論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教的都應當是“文”而非“圖”……在這種對立關系中,文字被視為具有線性特征,是精確性和穩定性的彰顯;插圖則具非線性特征,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插圖要取得表意的合法地位與功能須在語言文字的審視和應允中被“賦予”。
2.插圖的媒介性功能
(1)視覺文化賦予圖像與文字同等地位
圖文對立關系在媒介傳播技術變革、視覺文化發展的影響下漸趨重構。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認為,“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面對“視覺文化工業”的大肆逼近,視覺文化研究漸成氣候,甚至要繼“語言轉向”之后開啟“視覺轉向”。在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世界被把握為圖像”和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圖像是人的“觸覺的延展”等觀點的引領下,視覺文化被當作一種進步的文化現象獲得了學者的重新審視,對其在意義表達上的功能進行了挖掘;而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 Mirzoeff)“視像化不能取代語言性的話語,但是可以使之更易理解,更便捷,也更為有效”的觀點,更為理性地引領我們對圖像與語言給予平等對待。
(2)插圖媒介性功能的生成
對高度視覺性的圖像具有與文字同等的表意功能和價值的認可,促成了教科書插圖媒介性功能的生成?!懊浇椤弊钤缫娪凇杜f唐書·張行成傳》:“觀古今用人,必因媒介。”這里的“媒介”指的是使雙方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是一種實體。而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認為媒介是積極、能動的,對信息、知識、內容具有強烈的反作用,其“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而“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論斷,不僅使媒介贏得了與人相對獨立的地位,同時將媒介對人的影響凸現了出來。據此,從外部形式看,如同作為符號的文字具有“能指”和“所指”的表意功能,插圖也具有這樣的功能,只不過后者是通過畫面中不同的視覺元素與結構的不同安排,產生畫面內容的“能指”與畫者自我表達、作品文化承傳和時代精神價值的“所指”。從心理過程來看,文字進入人類大腦的加工過程是對其“所指”的視覺再現,這時純粹的視覺再現也包含著文本性:而“六書”中的“象形”即是將文字視為書寫在紙面的可視的特殊符號,這時純粹的文本也包含了視覺性。正如w.J.T.米歇爾所言:“從指涉、表達意圖和在觀者/聽者身上發生效用的觀點看,在文本和形象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語言可以介入描畫,描畫可以介入語言。”
這樣,插圖和文本二元對立的框架被否定,媒介的異質性在學習者那里被消解,插圖成為在符號學意義上具有傳情達意作用的一種“模態”(modal),其與文本組成在語義形式上相互交疊、在語用功能上相互協作的“多模態語篇”(multimodal discourse)。所謂多模態語篇即由包括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被視為具有交際功能和作用的符號所構成的廣義的文本。這種文本對學生而言,具有加深其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促進深度學習與核心素養達成的價值。
二、研究設計
1.教科書插圖分析的理論框架
基于多模態語篇的理論,圖文間關系的探索獲得了理論支撐。英國學者馬丁尼克和薩爾韋(Martinec&Salway)認為圖像與文本之間存在兩種關系,即地位關系和邏輯語義關系,見圖1:
地位關系是指圖片與文本之間的相對地位,包括平等與不平等兩種關系。平等關系就是圖片與文本存在整體上的關聯,具體包括圖文獨立和圖文互補兩種情況。圖文獨立是圖和文均可以單獨呈現且各自具有獨立、完整的表意作用。圖文互補是圖與文相互依賴、相互修飾,一方需要另一方為其表意作用的發揮提供支持。不平等關系是圖片和文本中的一者處于支配地位,另一者處于從屬地位,包括圖從屬文和文從屬圖兩種情況。
邏輯語義關系有兩種主要類型:擴展和投射。擴展是指一種模態在內容上拓展了另一種模態,包括三種:詳述、延展和增強。詳述指一種模態為另一種模態提供了更加詳細的描述,例如,圖片與文本展示同一信息,但它們以不同的形式或方法進行呈現,或是一方通過提供更加具體的內容進一步擴展信息。延展指一種模態通過增加新的信息豐富另一種模態所表達的信息。增強是指一種模態通過地點、時間、目的或原因等情景信息增強另一種模態的形式。投射是以“對話泡”的形式將所要表達的言語和思想展現出來的一種圖文結合的方式。
在圖文間的這種地位關系和邏輯語義關系中,插圖與文字的表意合法性被等而視之;同時,無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圖文地位關系中,還是在詳述或增強的邏輯語義關系中,插圖以其獨特的表意方式影響讀者的認知和理解的作用被明確地顯示了出來;再者,插圖的媒介性功能并不排斥工具性功能的運行,甚至還要以工具性為憑借才能使得文化性得以彰顯,否則,將從根本上動搖插圖的合法性。
2.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七至九年級教科書的插圖作為研究對象,各冊教科書的版本及發行時間見表1:
3.編碼規則
本研究以上述圖文關系分類框架為依據,對六冊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進行編碼統計,編碼表見表2:
4.信度分析
為保證編碼的順利開展,我們邀請了兩位具有碩士學歷、中級職稱的初中語文教師參與編碼工作。正式編碼前,隨機在三冊教科書中各選擇一個單元進行試編碼;之后采取“背對背”的工作方式進行正式編碼。編碼后再進行信度檢驗。
基于研究相互認可的信度分析,相互認可度1=2*完全相同數/(與第二位編碼者相同數+與第三位編碼相同數)=2* 147/(171+166)=87.24%;同理,相互認可度2為92.45%,相互認可度3為93.93%。然后再計算平均認可度,平均認可度=(相互認可度1+相互認可度2+相互認可度3)/C2 3=(87.24%+92.45%+93.93%)/3=91.20%。故本研究的信度R1=3*平均認可度/(1+2*平均認可度)=96.88%。
基于研究者相互認可度的信度分析,研究者相互認可度=(相互認可度2+相互認可度3)/2=93.19%,故研究者的信度R2=2*研究者相互認可度/(1+研究者相互認可度)=96.47%。
綜上,本研究的信度為96.88%,研究者的信度為96.47%。據此,本研究具有較好的信度。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六冊語文教科書中共有各類插圖200幅,它們在圖文地位關系和邏輯語義關系方面的呈現情況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語文教科書中插圖與文本在地位關系上以“圖從屬文”為主,占近半數,遠超其他關系類型。就圖文邏輯語義關系而言,“詳述”類型以72%的比例占絕對優勢。
由圖文地位關系和圖文邏輯語義關系構成的圖文關系的二維矩陣見圖2。在圖2中,圓球越大表示該類圖文關系類型在教科書中所占比例越高。通過各圓球之間的大小,可以看出各類圖文關系的變化。從圖中看出,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以“圖從屬文一舉例”形式出現的插圖最多,占34.5%;緊隨其后的是“圖文獨立一說明”;而以其他圖文類型存在的插圖所占比例均不到10%,且彼此之間差距較大。
1.詳述類圖文關系分析
(1)在“圖從屬文一詳述”中實現插圖對文本內容的舉例或說明
在“圖從屬文一詳述”的圖文關系中,插圖不僅要與文本傳達一致的信息(即詳述),而且插圖只對文本中部分內容構成語義言說,甚至插圖是依據文本的語義繪制而成(即圖從屬文)。這種圖文關系在語文教科書中以課文關鍵情節(場景)處的插圖或單元導讀頁面的插圖為代表。這類插圖由“插圖畫家與編輯共同配合,認真研究文本,準確定位文本的主要信息,在經過藝術化的巧妙構思后,用有效的視覺語言來表現課文內容”。插圖成為展現文本中眾多場景內容的一個“例子”,同時又是在尊重原作原意的基礎上以圖像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的另一模態的“說明”,以期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八(下)《社戲》一課的插圖是在對“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等文本內容整合的基礎上繪制的。由于這樣的插圖既從屬于文本,又是對文本的詳述。圖像在此發揮了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運用和理解文本主要信息的路標作用,使學生能“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單元導讀頁面的插圖則是對單元主題或導語內容的概括性表達,與課文中的插圖類似,都以具體的例子強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認識。
(2)在“圖文獨立一詳述”中促進學生在圖文間開展互文性閱讀
在“圖文獨立一詳述”的圖文關系中,插圖內容并非以文本為依憑,圖文獨立的地位關系是圖像與文字各自傳遞獨立且互不干擾的信息。這種圖文關系在語文教科書中最為普遍的例子是以實物照片作為插圖。如八(上)《中國石拱橋》使用了“盧溝橋上的獅子”的圖片、《蘇州園林》使用了“拙政園秋色”和漏花窗的圖片。這些圖片經由教科書編者之手,與文本構成了彼此獨立而又具有“舉例”和“說明”作用的關系性存在,成為理解文本內容的教學資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多模態文本之間圍繞同一內容進行互文性閱讀,既注重了對語言文字的解碼過程,又注重了插圖中的信息對閱讀所產生的影響。另一“圖文獨立一詳述”類型圖文關系的代表是作者的肖像。作者肖像與其名字一同出現不僅體現了對作者的尊重;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而言,作者的形象不再僅僅是文字符號,而有了視覺直觀感受,可能因“暈輪效應”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發生改變。
2.延展類圖文關系分析
(1)通過插圖為文本增添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素
語文教科書選用了體現詩文旨趣和意境的國畫作品作為插圖,在“圖文獨立”或“圖從屬文”等不同的圖文地位關系中,營造文化氛圍,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力和影響力。如八(上)《與朱元思書》一課,編者選用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作為插圖。在文本的生花妙筆與畫作的水墨丹青之間,一文一圖圍繞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形成了不同的意義表達路徑,使學生在文妙畫美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又如七(下)在《陋室銘》一文后選用了趙孟頫書《陋室銘》作為插圖,在王安石《登飛來峰》一詩后選用了啟功書《登飛來峰》作為插圖。此時,這些書法作品已不再是詩文的文本再現;書法家創作時的運筆、結構、章法和氣韻等成了這些插圖的表意目的。這樣,插圖提供的新增意義豐富了學生對詩文的理解和對中華文化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