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君
摘要: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逐漸由一個革命型的政黨向一個全國性的執政黨轉變,面臨著由革命向建設的過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廣大西南地區面臨著“解放”和“建設”的雙重使命,作為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主要從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選拔大量的青年知識分子以及專業技術人員擴充黨的干部隊伍;堅持“德才兼備”“德在才先”的選人用人標準;以及注重年輕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強調干部隊伍的年輕化,來逐步推進整個西南地區的解放工作以及經濟建設工作,從而實現“破”與“立”的雙重結合。鄧小平主政西南的選人用人實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干部路線的確立,同時也為今天中國共產黨的選人用人實踐以及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借鑒以及現實指導。
關鍵詞:解放西南;建設西南;干部隊伍;選人用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廣大西南地區依然處在“長夜難明赤縣天”的漫漫黑夜之中,面臨著人民解放、鞏固政權、發展生產的解放與建設的雙重歷史使命。鄧小平主政大西南時期,積極貫徹落實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以黨的建設為主抓手,以干部的選拔和培養為突破口,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路線以及標準,為黨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資源以及為當前我們黨的選人用人的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指導。
一、吸收先進青年知識分子以及專業技術人才擴充黨的干部隊伍。不斷擴大黨的執政基礎
面對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即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由武裝斗爭向經濟建設轉型的客觀現實,鄧小平于1948年表明了自己對轉型時期黨的干部缺乏,特別是大量財經干部、經濟建設型人才缺乏的擔憂,“同時我們感到干部補充甚不及時,影響工作甚巨,特別是財經干部太少,更感苦惱。”然而整個大西南地區相比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整體形式而言,干部人才特別是經濟建設人才就顯得越發的匱乏。針對這一客觀情況,鄧小平以現實的問題為導向,主張從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選拔一批進步的大中學生和技術人員,以滿足解放西南和建設西南的現實需要。“剛解放的南京、上海、蘇州、無錫、杭州等地區,文化經濟較發達,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我看就在這些地區招收一批進步的大中學生和技術人員為主體,再配以老區干部為骨干,跟隨二野進軍大西南,以適應今后解放西南,建設西南的需要。”鄧小平從“干部問題是個戰略問題”這一高度出發,以干部隊伍為戰略支撐進而服務于整個西南地區的戰略需要。“從新解放區大量招收青年學生做干部,這是我黨我軍歷史上一次干部政策上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鄧小平對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思想杰出并且極富有創造性的貢獻。”在鄧小平看來要加強執政黨的建設,加快城市經濟秩序的恢復和發展,建立鞏固的地方政權,必須要注重青年知識分子和專業技術人才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因此鄧小平著重闡明中國共產黨不僅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還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代表著未來。鄧小平大量吸收青年知識分子以及專業技術人才進入黨的干部隊伍,是當時形勢下面對黨所處歷史方位的轉移,對黨的干部隊伍所做的一次積極的調適。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選人用人實踐,有利于擴大黨的階級基礎和執政基礎,使黨的干部隊伍面貌煥然一新,是對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一次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積極探索。
二、堅持“德才并舉”“德在才先”的選人用人標準
任人唯賢、德才并舉是中國共產黨選拔、培養、任用干部的根本準則,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和執行的組織路線。面對干部隊伍嚴重不足的嚴峻形勢,鄧小平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用人路線,既反對“左傾關門主義式”的選人用人路線,也反對“盲目拉夫式”的只注重黨員數量,而忽視黨員質量的用人路線;在用人標準上,鄧小平始終將德才兼備作為選人用人的標準,但始終堅持德在才先,將“德”作為第一位的標準,“所謂德、才、智,第一是德,看他是否忠實于人民,忠實于黨的事業。第二是才,是指工作的能力。第三是智,看他能否聯系群眾。資格并不能決定一切。”革命勝利以后,一些黨的干部忘記了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兩個務必”精神,以及黨在革命時期的優良作風,在黨組織中顯示“革命老資格”。鄧小平在西南軍區組織工作會議上講到:“對于干部標準,毛主席從來主張‘德‘才兼備,沒有提出‘資(資歷)……有的黨組織在考慮干部問題時,把‘資排在頭一位,這是非常錯誤的。”能否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路線以及任人唯賢、德才并舉的選人用人標準,始終關系著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能夠堅持中國共產黨一貫的選人用人的組織路線,始終將干部隊伍的“德行”,即政治品德放在第一位,嚴把政治關,強調對黨忠誠、對人民老實、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給我們黨的選人用人實踐以及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貫徹實施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
三、注重新老干部之間的新陳代謝。強調干部隊伍的年輕化
“我們干部老化的情況不說十分嚴重,至少有九分半嚴重。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就缺乏活力。”鄧小平當時還十分注重對年輕一代干部的培養和選拔,強調年輕干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積極作用。1949年9月,進軍大西南之前,鄧小平在南京給西南服務團團員的報告中指出了中國青年的歷史作用,強調必須要做好青年的工作,加大對年輕干部的培養。在主政西南的過程中,在處理革命老干部和年輕干部的關系上,鄧小平也始終重視對年輕干部的培養,“無論在地方工作和軍隊工作中,都要時時注意培養青年一代,這是可靠的力量,我們老同志應該培養而不是嫉妒他們。”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年輕干部的需要,鄧小平還籌辦了西南革命大學,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西南年輕干部,強調拿出革命時期的大無畏精神辦好西南革大,并親自抓學校的管理和教學工作,將教學任務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鄧小平有關年輕干部培養和任用的重要論述和實踐,加快了西南干部的培養進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干部隊伍嚴重不足的現實壓力。“由于措施得力,西南地區很快就擺脫了解放初期黨員和干部嚴重缺乏的局面,為后來全面開展經濟社會建設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鄧小平將干部隊伍的年輕化當作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注重新老干部的“階梯狀”分布,強調對后備年輕干部的教育和培養,為改革開放新時期干部隊伍“四化”方針的提出,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實踐經驗,同時也為我們今天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做好年輕干部隊伍的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指導。
鄧小平圍繞著“解放”和“建設”的雙重歷史使命,根據黨工作重心轉移的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變化,科學分析黨所處歷史方位的新變化以及新形勢下戰略方向的轉移。鄧小平秉持著發揚七屆二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干部隊伍建設這個重要抓手,根據我黨政治路線的變化積極地調整黨的組織路線,制定完善的選人用人標準,擴大黨的干部隊伍,加大對年輕干部的選拔和任用,為推進西南地區的解放工作,以及發展生產、鞏固地方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們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選人用人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借鑒和現實指導。因此,今天我們充分借鑒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選人用人實踐,并且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和完善新時代選人用人的標準以及原則,對我們過好“勝利關”以及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