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增芹
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電視劇的網絡傳播過程中接受者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本文以青春偶像劇的熒幕情侶塑造為切入點,總結了當前我國內地青春偶像劇在網絡傳播中呈現的雙向互動現象,希望給當下青春偶像劇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青春偶像劇;熒幕情侶塑造;期待視野;反類型化;cP粉絲
互聯網背景下,青春偶像劇的熒幕情侶塑造正創造著越來越多的話題。在電視劇傳播中,接收者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縱觀近年來在互聯網環境下青春偶像劇的發展軌跡,以《甜蜜暴擊》為代表的明星效應失效現象,以《錦衣之下》為代表的偶像元素嵌套劇的爆火,一方面展現出過于類型化的電視劇創作模式創造出來的熒幕情侶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視野,從而導致收視效果與預期相悖;另一方面則是掙脫類型化藩籬的嵌套劇因為在熒幕情侶塑造上滿足了觀眾的期待視野而獲得成功。引導我們去思考在互聯網背景下,曾經被固化定義的青春偶像劇和青春偶像劇觀眾所出現的動態變化,這些變化不僅促使創作方更加積極主動地去了解不斷隨時代變化的觀眾期待視野,同時為觀眾的自我意識表達提供了新途徑。通過網絡視頻、社交平臺和網絡IP等為媒介,創造出以觀眾為中心,以熒幕情侶塑造為核心的內地電視劇網絡傳播的雙向互動和融合發展模式。
一、反類型化背后的觀眾期待視野滿足
類型化在定義電視劇的同時也限制了電視劇的風格,相較于其他類型電視劇,如:歷史劇、軍旅劇等,青春偶像劇缺乏文化底蘊和時代特色,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代青年觀眾群體的創新審美需求,在此背景下,青春偶像劇憑借自己獨特的“熒幕情侶塑造”等優勢,進行了反類型化嘗試,在滿足觀眾期待視野的同時推動了受眾意識的崛起。
(一)固定標簽與反類型化嫁接
青春偶像劇憑借其“青春”“偶像”“熒幕情侶塑造”等固定標簽,廣泛地融合家庭倫理劇、古裝劇、軍旅劇等各類電視劇,巧妙地彌補了自身在劇情復雜程度設定上的不足,同時帶給觀眾新的視野,展現出包羅萬象的空間敘事潛力。
最為成功的是古裝仙俠劇的嫁接,《古劍奇譚》中百里屠蘇和風晴雪的百年等待、《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白子畫的師徒虐戀、《香蜜沉沉燼如霜》中花神之女錦覓和天帝之子旭鳳、潤玉的三角虐戀。在架空的歷史玄幻背景中,進行偶像熒幕情侶的塑造,一方面架空的敘事背景給了人物塑造更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新鮮的題材內容更好地契合了當代觀眾的審美視野。
(二)反類型化與受眾意識的崛起
在互聯網背景下,愛奇藝等媒體視頻平臺的存在,使得隨時隨地無限次回放成為可能。APP獨有的彈幕文化讓有趣的靈魂可以更好地相遇,這些客觀因素都在推動著觀眾群體的擴大和受眾意識的崛起。
青春偶像劇憑借其獨特的“熒幕情侶塑造”標簽,在反類型化創作中,極易創造話題和取得觀眾好感,從而使得觀眾的分享、創作欲望大大增強。短視頻平臺興起以后,影視劇作為天然的素材,深受創作者喜愛,具有二次創作能力的“粉頭”作為意見領袖,不斷將自己的內容和思想借助社交平臺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輸出,從而完成了從觀眾到創作者的形式轉變。在文化解碼過程中創作者個體意識獨特的審美和粉絲視角,又使得二次創作呈現出百花爭鳴的思想內涵,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二、沉浸式熒幕情侶塑造與CP粉絲之間創作的互動
互聯網環境帶來了受眾地位的改變,將接受美學中所主張的受眾互動性發揮到極致。受眾意識的增強,使得“熒幕情侶”成為衡量影視劇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創作者越來越注重沉浸式熒幕情侶的塑造,以滿足cP粉絲的期待視野,引導其進行創作性互動,為電視劇提供最天然高效的宣傳。
演員任嘉倫憑借《大唐榮耀》東珠cP圈粉無數,又因為《錦衣之下》與六元一斤蝦cP越居一線,而演員任嘉倫明確宣布自己已婚,這并不影響其熱度,歸其原因是銀幕情侶塑造過于深入人心,所以粉絲認為他可以獨立出來是深情廣平王也是霸道陸大人,進而通過這些演繹對“演員任嘉倫”進行了肯定。這說明優質的電視劇可以使粉絲對演員的期待脫離現實生活,沉浸在劇集體驗中。這種觀眾期待引導著偶像劇不斷向劇情深度、制作精良、演技精湛發展。同樣在獲得沉浸式體驗之后,觀眾會對熒幕情侶的塑造做出判斷,進入網絡粉絲創作環節,觀眾的行為可以是單純地欣賞,而粉絲的行為更多的是瘋狂地喜愛和強烈地推薦,進而演化為強大的傳播力量。
粉絲雖然是以“推薦”的視角進行二次傳播,但是主體意識的增強和自我表達的需要,使得大量影視語言無法滿足的“未盡之言”變成粉絲生產力,從而與影視劇的傳播達到了雙向互動。
三、“官配定律”營銷背后觀眾主體地位的體現
青春偶像劇在誕生之初就是為了滿足青年觀眾群體的需求,互聯網背景下,青年群體是追求創新的先鋒,而在青春偶像劇的熒幕情侶塑造中的“官配定律”一直被業內保持,男女主角注定會在一起,其他配角在與主角的感情線里永遠處于陪跑地位,這樣的大綱設定,與當代青年觀眾的價值認定是相駁的,但卻從未遭到過抵制。從觀眾視野出發,“官配定律”延伸出來的“男主是女主的,男二是大家的”這種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設定,更容易引起青春偶像劇的主要受眾群體——女性群體的共情,這種標配給觀眾粉絲以“親媽”的上帝視角,從而放大了男二的愛而不得,達到一女兩男無數觀眾媽媽粉配置的平衡。
偶像劇中熒幕情侶塑造的“官配定律”的不可跨越,并不是對電視劇類型化、風格化的恪守,而是滿足觀眾上帝視角體驗的需要,是對觀眾主體地位的認同,所以一直以來的青春偶像劇發展中總是被強化,鮮少有打破。
回顧互聯網環境下青春偶像劇的發展,不斷變化的觀眾期待視野促使青春偶像劇尋求突破,通過熒幕情侶塑造的獨特優勢,進行反類型化嘗試,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期待視野,從而在制作方和觀眾之間形成雙向互動,共同推動著青春偶像劇向著制作精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