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毅煊
摘 要: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背景下,利用“大數據”思維開展基層社會治理成為城市治理的新嘗試。北京西城西長安街街道率先創立了全國首個基層政府大數據中心,通過先進的“大數據”理念踐行著“離紅墻最近,與百姓最親”的莊嚴承諾,使一個個數字發揮出了精準的社會治理效益,將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打造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新標桿,成為一張街道新名片。大數據平臺的應用為城市的“精細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為解決民生難題、熱點話題,打造安心社區等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基層治理的標桿,為全國各地的城市基層治理樹立品牌,提供經驗和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基層治理;城市治理;品牌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9-0183-0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了達成總目標,近年來基層治理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而大數據平臺作為一種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基層治理的應用上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大數據平臺進行信息的展示、交流與處理,助推城市基層治理,促進治理理念的創新,提高治理程序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社會事務紛繁復雜,基層治理一直是重點、難點。在科技并不發達的過去,事事皆要群眾“跑手續”,面對面與工作人員交流辦理,“事必躬親”[1]。如:辦理銀行業務要“跑排長龍”,辦理行政審批程序要“跑多次”“跑斷腿”,極大地削弱了政府相關部門的辦事效率,降低了群眾滿意度[2]。如今,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種種不便之處正在日益消散。在國家政策的倡導與支持下,大數據平臺被廣泛運動到基層治理中,為居民辦理業務、科學民主治理等立下了“汗馬
功勞”。
2016年,北京西城西長安街街道率先創立了全國首個基層政府大數據中心,打造了大數據助推城市基層治理的新品牌。該平臺通過收集處理多源、多維數據,利用“大數據”思維探索民生保障、綜治維穩等基層城市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在全國范圍內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標桿。本文以北京西城西長安街為例,探究新時代大數據平臺助推城市基層治理的實現路徑,探索大數據平臺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推廣應用[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治理要求,城市基層是其中最基礎的環節,是精細化治理的“毛細血管”。從2016年至今,西城西長安街街道依托大數據平臺,建立起用數據“說話、管理、決策、創新”的一套流程[4]。作為一種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大數據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高效治理、精準治理,獲得街道居民普遍較高的滿意度,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熱門
選擇。
一、通過大數據平臺,推動公共服務優化,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北京市走在大數據助推城市基層治理品牌的前列。西長安街街道借助大數據平臺對數據進行精細化處理,精準解決居民關心所在,助力解決民生問題,推動公共服務優化,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5]。具體而言,根據該地的實際情況,西長安街道最刻不容緩的是“停車難”與“入托難”這兩大問題。第一是停車問題。為了解決該民生熱點問題,大數據平臺根據詳盡的車輛數據與停泊數據做出分析和預測。在“停車難”的問題上,首先,該地利用大數據平臺對停車位的供求關系數據進行研究和比對,根據具體情況劃分車位,實現停車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其次,依托GIS技術,實時展示停車情況和車輛保有量情況,并以此為依據規劃公共停車場。此外,將西單的拆遷工地改造為停車場后,該地盤活地區資源,為居民“錯時停車”“錯位停車”提供了機會。最后,該地將胡同街巷中規劃外的停車泊位在平臺上進行統一登記,居民停車自治規則和準物業24小時停車管理“雙管齊下”,破解停車難題。第二是入托問題[6]。孩子是家庭的希望,近年來,由于國家生育政策的變化,二胎逐漸增多,“入托難”問題成為許多家長的心頭難題。大數據平臺根據人口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精準預測未來的入托人數、趨勢等信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選址。目前,街道已經與區教委達成一致,即將共同籌措建立長安街街道一南一北兩個公立幼兒園,以滿足該街道幼兒的入園需求,最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獲
得感。
二、依托大數據平臺,實現精準安全防衛,打造居民安心社區
大數據平臺助推基層治理精細化。保障社區的安全穩定是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大數據平臺的智能技術為居民保駕護航是西長安街道品牌樹立的重要經驗。首先,運用GPS技術,精準定位值守人員。此舉對設計值守人員路徑、指揮值守人員行動以及監督值守人員工作有重大意義,提高了社區應對突發情況的處理水準。其次,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監控畫面的識別比對,對防衛范圍內的低慢小飛行物進行識別、追蹤和實時反饋。此舉對了解社區動態,保衛社區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大數據平臺利用圖像智能識別裝置,統計人流信息,計算人流密度,對未來的人群態勢做出預測,一旦超出預警標準,立即發出警報并做出緊急預案。此舉不僅有助于了解當下社區人流密度情況,更有助于做出未來預測、準備未來預案,打好“有把握之戰”。在日常生活中,該服務平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實時數據,匯集了包括監控視頻、公共設施在內的多項社會數據,幫助西長安街街道在基層治理的薄弱環節和重點問題精準發力、“對癥下藥”,將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實現精準安全防衛,打造居民安心社區。
三、借助大數據平臺,簡化服務流程,助推服務
惠民
該街道根據其基本情況和自身治理現狀,對服務平臺進行創新,創造性研發了“一站式業務受理平臺”,該平臺覆蓋13個市區垂直系統,涵蓋共計40項公共服務活動。其中,針對性的對特殊活動進行了人性化處理,如居民申請“重癥殘疾人護理補貼”,不再需要提交曾經已有的重復證明,只需通過大數據平臺處理申辦數據即可;又如老人人員辦理“老年證”業務,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到符合條件的老人,在辦理前通過短信給予提示,行動不便者還可以提供“送證上門”等相關服務。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該項優化使得申請過程減少填寫數據46.53%,削減辦理時長34.05%。 在“最多跑一趟”的是行政審批簡化背景下,大數據平臺更進一步,為居民服務申請流程做出深度簡化,打通“最后一公里”,極大節約人力、物力資源,大大縮短了事項受理時間,提升群眾的獲得感,提高了服務效率,真正兌現“讓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的承諾,助推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打造以大數據平臺為依托的服務惠民的治理模式。
四、憑借大數據平臺,促進管理模式轉變,提高政府效能
大數據平臺實現了由“政府上菜”到“群眾點菜”的變化,管理模式由被動響應像主動預見轉變,催生了政府管理改革創新新思路。首先,在政府管理中,大數據思維得到普遍應用,從“遇事找政府”,變成了“政府預提醒”,從前是遇事后找尋政府幫助解決,如今是政府預見到問題提前進行預防和評估,將問題真正“扼殺在搖籃里”;其次,借助大數據平臺,政府實現從傳統的“拍腦袋決策”到“大數據決策”的轉變,提高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水平。讓數據展示大腦盲區,讓計算機輔助人腦決策,為決策更全面更科學鋪墊道路,促進決策的正確性與全面性;再次,大數據中心能夠匯聚政府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數據與資源,促進萬物互聯互通,打造“活的數據”與“最強大腦”,促進信息的充分利用,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最后,大數據平臺提供了特殊時期的互動可能。事項辦理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大數據平臺為居民與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提供了足不出戶便可辦理相關事項的機會。如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大數據平臺提供了雙方在安全距離內進行交流的可能,有效保障了特殊時期的事項辦理的效率,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與工作人員的工作。
五、結語
新時代,基層治理仍是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與前提。“小街道有大作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為西長安街街道大數據建設工作做出批示并提出打破“信息孤島”重在抓落實,要拿出硬措施推進此事,務必有新突破。大數據平臺,“數”出安全,“數”出便利,“數”出滿意,“數”出治理新風貌。實踐證明,西長安街大數據中心的應用是城市基層治理的典型品牌和有益探索,該案例被列入國務院“放管服”領導小組全國調研典型案例,為大數據平臺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運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成為全國范圍內大數據平臺應用于城市基層治理的新
品牌。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大數據的應用已經成為多數領域的大勢所趨,成為做好城市基層治理的一把“利器”,用好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便民”“數據利民”“數據惠民”。但在大數據基層治理的探索與變革的道路上,也存在一些遇到發展瓶頸的案例,如各種政務平臺迅速興起,但是否真正起到應有之效仍需研究,如何能讓大數據平臺不流于形式,加強一體化進程、建設一站式服務成為研究熱點。面對這些問題與挑戰,唯有一點擺在核心位置,即基層治理的宗旨仍是便民惠民。所以,如何真心實意為基層群眾解決“疑難雜癥”,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務必要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想群眾之所想,建群眾之所需,切勿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張述存.打造大數據施政平臺 提升政府治理現代化水平[J].中國行政管理,2015,(10):15-18.
[2]郭建錦,郭建平.大數據背景下的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5,(6):73-76.
[3]陳之常.應用大數據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J].中國行政管理,2015,(2):38-42.
[4]劉葉婷,唐斯斯.大數據對政府治理的影響及挑戰[J].電子政務,2014,(6):20-29.
[5]何曉斌,李政毅,盧春天.大數據技術下的基層社會治理:路徑、問題和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0(1):97-105.
[6]馬亮.大數據治理:地方政府準備好了嗎?[J].電子政務,2017,(1):77-86.